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在商業浪潮中的反思▪P3

  ..續本文上一頁但還是要以簡樸爲原則。因爲無産,也就不會有由此而來的牽挂和得失,避免了很多無謂的煩惱。

  本刊記者: 據說現在有些僧人還爲自己購買保險,這是因爲“無産”帶來的擔憂嗎?過去的僧人“一缽千家飯”,簡單到幾乎一無所有,爲什麼反而沒有生存的擔憂?

  濟群法師: 這多少也是受到社會的影響。社會從原有的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這種轉型帶來了競爭,帶來了變化,也帶來了壓力。于是很多人紛紛購買保險作爲養老保障,包括個別出家人,也擔心將來生活沒有保障,于是就有買保險、買精舍的現象出現。

   是否現在的僧團已不能給出家人提供生存保障?或者說,出家人應以什麼作爲保障?過去叢林中有句話叫做“生歸叢林,死歸塔”,生死的歸屬都解決了,還有什麼可以擔憂的呢?從前的僧人雖然生活清苦,但他們真正關心的只是道業能否成就,因而不會有其他後顧之憂。所以,我認爲,既然選擇出家作爲自己的人生追求,就應以修學佛法爲重,而不必像社會上的人那樣考慮生計問題。當然,有些擔憂是可以理解的,現在部分寺院對老年僧人照料得不夠細致,難免使一些年輕僧人對未來産生擔心。

  本刊記者: 爲了出家人能夠安心辦道,教界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些相應的保障製度呢?

  濟群法師: 作爲寺院來說,應盡力爲僧人提供如法的修行及生活環境。此外,教界最好建設一些佛教安養院,既使老年僧人得到應有的照顧和醫療保障,也能爲部分老年信徒提供服務和臨終關懷。過去的寺院有如意寮,就是用來安置患病的僧人,使其得到應有的調養。

   不僅如此,僧人在不同階段還需要不同的關懷。對于年輕僧人,應爲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尤其是沙彌和新戒比丘,這關系到他們能否成長爲合格的僧人。對于管理階層的僧人,每年則應安排一段時間讓他們退下來靜修或外出參學,一方面能使他們調節身心,一方面也能使他們有機會提高自己。

  五、商業經濟中的信仰問題

  本刊記者: 很多佛教徒都認爲造大佛、蓋寺院的功德最大,以致各地蓋廟成風。法師又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呢?

  濟群法師: 在十年浩劫中,寺院的建築和佛像都受到毀滅性的破壞。所以在一定時期內,大力恢複寺院建設是非常必要的。但今後的任務應著眼于人才培養和弘法事業,這才是佛教的內涵所在。如果無視對佛學的繼承,對佛法的弘揚,寺院就會成爲沒有靈魂的軀殼,道場就會成爲旅遊參觀的景點。結果可想而知:寺院雖然越來越莊嚴,佛教卻越來越世俗。

   在經律中,明確規定出家衆的根本是修行並住持正法,而修廟造塔則是護法居士的職責,以此培植福德。如果出家人熱衷于福田,乃至發展旅遊,豈非本末倒置?事實上,正是在這樣的錯誤觀念引導下,信衆也往往只熱衷于蓋廟造大佛,而不重視對弘法事業的參與。所以,教界應對信徒和社會大衆善加引導,讓他們認識到開展教育和弘法的重要性。

  本刊記者: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興起了引進外資的熱潮。據說此項舉措已波及教界,也就是由企業參與寺院建設。當然他們的目的和信徒不同,只是作爲一個項目來投資,希望以此獲利。從寺院這方面來說,在募集資金困難的情況下,能否采用這樣的方式來建設寺院?

  濟群法師: 企業投資蓋廟,的確是新生事物。將修建寺院當作一種商業行爲,大概也只有在今天,在這個一切都可以成爲商品的時代才會出現。這種現象實在太特殊了,特殊到在戒律中還找不到相應的規定。自古以來,寺院都是信衆無償捐建的。他們基于對佛教的信仰,基于對叁寶的熱忱,捐資蓋廟供僧伽用功辦道。僧人生活在寺院中,只需專心修行或弘法,不必考慮寺院的收入是否可以收回投資。再者,寺院應屬于叁寶所有,如果有企業參與其中作爲股東,他們又算是哪一寶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只想說兩點:首先,商人投資蓋廟,將其作爲商業行爲來操作,是對宗教神聖性的玷汙;其次,作爲教界,我們甯願寺院蓋不起來,也不能走這條路。所以,此風不可長!

  本刊記者: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人們對命運越來越感到難以把握,于是看相算命之風又卷土重來,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尤甚。由于民衆對佛教的無知,使得許多人將出家人視爲相士,的確也有些出家人乃至寺院都在從事這一行業。這種做法是否違背戒律?或者也是弘法的一種方便?

  濟群法師: 曾幾何時,算命看相被斥爲封建迷信活動而幾近絕迹。但近年來,在民間大有複興之勢,很多人趨之若鹜。于是有些僧人便投其所好,將算命看相作爲創收之舉。事實上,佛經中明文規定出家人不得爲人算命看相,尤其是通過算命看相來謀利,是屬于邪命的範疇,即不正當的謀生手段。當然,若不是以獲利爲目的,而是將此作爲弘法的方便,通過佛法來說明命運的前因後果,從而引導他人止惡行善,引導他人學佛,又另當別論了。

  本刊記者: 現在來寺院燒香拜佛的人很多,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帶著個人私欲來祈求佛菩薩的保佑。用法師的話來說,就是和佛菩薩做生意。如果帶著這樣的功利心來禮佛,能否解決他們的問題呢?

  濟群法師: 今天,生活中不確定的因素越來越多。過去能夠影響生活的因素,可能只局限于人們所在的村莊。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世界任何角落發生的事情,都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9·11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若是古代,遠在美國發生的事情,對中國人來講至多只是個故事。現在的情況卻不同了,9·11事件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是衆所周知的,當然也包括中國。所以,今天的人對前途往往感到很茫然,于是希望在宗教中尋找依賴。拜佛燒香的人裏,大多帶著強烈的功利色彩,爲了保平安、求發財,爲了事業順利、家庭和睦。當然,這種心情我能理解,可我不希望他們只是停留在這個層次上。

   我們祈求菩薩保佑,得到的只是外在環境的改善,但一個缺乏智慧的人,即使改善了生活環境,一樣還會有很多煩惱。所以,擁有處世智慧,提升心靈素質,才是最根本的。而佛法的作用恰恰就在于幫助我們提升心理素質,建立智慧的人生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我們不論生活在任何時空都能沒有煩惱,都能不受傷害。

  發表于《人世間》第叁期

  

《佛教在商業浪潮中的反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