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對人生問題的解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佛教是世界叁大宗教之一,通常人們說到宗教,總會武斷的認爲,宗教都是一樣的。的確,一般宗教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以神爲本。人和神發生關系。在古今中外的各種宗教中,有多神、二神、一神、泛神的信仰。就現在世界上所流行的幾種宗教中,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都建立了主宰神的崇拜,以爲神是萬物之主,神能決定世界的興衰,神決定著人間的禍福,神是主,人是奴,人要依附神而得以生存,人的生活目標,就是回到神的身邊,上升到天堂。

   然而,佛教與一般宗教截然不同,他否定神在世界的主宰地位,不崇拜神,肯定人在世界的獨立性,主張世界的興衰,人生的禍福,都是取決于人類自身的行爲,人的命運並不依附于神,人和神一樣,都是獨立的,平等的。因此,佛教以人爲本。佛法是佛陀爲人類提供的一套究竟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

  

  人在有情中的地位

  一、有情與衆生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什麼叫“有情”。世間科學把世界區分爲生物與非生物,在生物裏又分爲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叁種類型。然而,佛教則把世界劃爲兩大類型:即是有情界與無情界。什麼叫“有情”呢?情即“情識”,識是思想、情緒的意思,“有情”就是有思想、有情緒、有知覺的生靈,如人及各種動物,它們有知覺、知冷暖;相反的,凡是沒有思想、沒有情緒、沒有知覺的東西,稱之爲無情,比如一切山河大地、草木花葉等,雖然自然中的竹、木、花、草等也是有生命的,但它們卻無痛癢冷暖等感覺,所以佛教裏把它們列爲無情的範疇。

   至于有情方面,它的範圍極廣,包括了天人、世間人、傍生、鬼神等。有情還有個名字叫做“衆生”。衆生,是衆緣所生。既是衆多因緣所生的東西,並非固定不變,比如我們平常所見的“豬”,今生之所以會投生爲豬,是因爲它前生種下了豬的業力、因果、習氣等,因緣成熟,導致了它今生要成爲豬的業報身。一旦做豬的業報受盡,豬壽終畢,會隨著另一種因緣條件的成熟而感受另一類型的生命果報身,衆生就是這麼回事,由衆多因緣所成,而沒有一個固有不變的生命體。

   衆生具有什麼特點呢?《阿含經》說:衆生的特點是對六塵世界産生“纏綿染著”。六塵世界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聽到的聲、鼻子嗅到的香臭,舌頭嘗到的甜苦、身體接觸到的環境,意識思維的一切法等。衆生由于不了解緣起法原本性空的道理,以爲萬事萬物都有個實有不變的東西,因此對外界現象産生種種錯覺,強烈的實有感與我所感,形成了連綿不斷的執著情識。衆生對六塵世界的一切現象都以爲是真實的,由于執著而情緒萌動,可是外界現象的面目畢竟是無常變換的,千變萬化的周圍環境,導致了衆生情緒的喜怒悲歡、高低不平。相反的,對于一個證得了諸法實性的聖者來說,他們知道了萬法緣起畢竟空的真相,不再被外境所轉,也就對外界現象不再有任何執著,也就沒有了高低不平的起伏情緒,生命中徹底斷除了纏綿染著的習氣,心中總是那麼泰然自在,這就是聖人之所以解脫自在的原因。

   在這個地球上,有情的種類非常多,大大小小的衆生其數無量,佛教認爲除了這個世界,還有無量他方世界,及無數的有情生命。佛經中形容衆生有微塵數之多。但這些有情生命不出五種範圍,即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五趣衆生的分布是以人爲核心的。   

  

  二、畜生道

   首先,生活在我們人群四周圍的有哪些生命呢?大體上有兩種:一是畜類衆生,一是鬼類衆生。畜類衆生在佛教裏又稱作“傍生”,畜生有被人收養之義,比如豬、狗、雞、貓等;而傍生則是泛指生長在大自然中的一切大小動物,如空中的飛禽、地上的走獸、水中的魚龍、乃至遍布于海、陸、空的一切,涓飛蠕動、微細生命等,都屬于傍生的範疇。它們爲什麼會招感到如此低劣的傍生形命呢?我們都知道,傍生的最大特點就是愚癡,有情成爲傍生的最大原因也在于這個癡字。衆生的煩惱,歸納起來主要有貪、嗔、癡叁類。衆生都具備了這叁種類型的煩惱,但是細分又有貪嗔癡偏多偏少的不同,比如有的衆生貪心很重、有的衆生則嗔心較強,而有的衆生卻是愚癡偏多。由于衆生煩惱習氣不一樣,因此所感來的因緣果報也都不同。一般情況,貪心太重的衆生,由于不舍得布施,甚至貪圖他人利益,這類人死後多數在餓鬼道中感受饑餓;嗔心重的衆生,因爲嗔火太大,而時常傷害他人,死後多墮地獄道受苦;太愚癡的衆生,他們稀裏糊塗、事理顛倒,死後多數感在畜生道中受愚癡報。畜生不會象人那樣有思維、有決策和有理想,也不懂得善惡好壞,它們與人的最大區別是愚癡。

   墮落畜生的另外一種原因,是爲還債而來。有些人因爲前生借人錢物不還,或是非理侵損他人財物,業緣成熟時一定要還的,償還的方式很多,其中一種就是投生爲畜生到債主家中當牛做馬、爲豬作狗給對方賣力賣命,以此償還前生宿債。生存畜生道中的有情,有時是從地獄受報結束了,地獄出來還有一種余報,就是淪爲畜生。

  

  叁、餓鬼道

   生活在我們人類周圍的還有鬼道衆生。佛教裏說的鬼與中國傳統所說的鬼又不一樣,中國古代社會認爲:鬼是人死後的必然歸宿,所以鬼字的本義就有“歸”的意思;而佛教裏所講的鬼則不一樣,認爲鬼只是五趣衆生其中一種,也就是說人死後有可能升天、有可能繼續做人、也有可能墮爲畜生、還有可能下地獄,固然也有可能會變成鬼。不過,人死後爲鬼只是五分之一的可能,並不是人死後一定就變爲鬼。

   佛經中說鬼有兩個特點:一是乞求、二是多畏。第一乞求者;鬼的處境很艱難,他們本身並不從事生産,其生活來源全靠四處乞求的方式而得以聊生。鬼的另一特點是多畏,平常我們總以爲鬼非常可怕,因此一想到鬼那青面獠牙的形象,張牙舞爪的情形,我們就會毛骨悚然的。人們卻不知道鬼更怕人,平常我們會聽到形容鬼的兩個成語:一是鬼鬼祟祟,一是心懷鬼胎,這說明了鬼也非常怕我們的。通常人看不到鬼,而鬼卻看得見人,它們一看到我們就嚇得趕緊躲藏起來,待我們走過以後才敢出來,因此我們根本不必怕鬼。平常我們生活在陽處,而鬼則躲在暗處,我們身上有陽剛之氣,而鬼身上卻是陰森之氣,相比之下我們的處境要勝過他們百倍千倍,總之鬼是很可憐的。因此,佛教裏也很重視超度鬼類衆生,寺廟裏經常舉行一些施食法會,招請十方孤魂野鬼都來參加,希望能以法力超度它們,令能離苦得樂、脫離鬼身投生人道,就算未獲法益的,也可飽食一餐,解決一時的饑渴之苦。

   鬼道衆生與傍生一樣,遍布于世界各個角落,海、陸、空到處都有,同樣與我們人生活在一個地平面上。然而爲什麼他們看得見我們,而我們卻看不見它們呢?這是因爲鬼道衆生的業力與我們不同,鬼的身體是由輕微的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就如空中非常淡薄的雲氣一樣,他們的存在對我們而言,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所以我們一般見不到鬼,就算偶爾見到也只不過是一閃影子而過,一晃就不見了,所以人們對鬼的認識才會半信半疑,都不敢肯定他們的存在。

   鬼道衆生與人的世界一樣,也存在著福德因緣的差別。其中有富貴鬼、威德鬼、不窮不富的鬼、貧窮落魄的鬼等,什麼是富貴具威德的鬼呢?是指平常我們所說的神,依中國傳統觀念認爲:死而正直爲神。是說一個人在世間上,正直且有德行,死後就能成爲神。神也是屬于鬼道衆生,換句話說:神也是鬼。只不過它比一般的鬼要有富貴、有威德;不窮不富的鬼:是前生修福不多,但罪業也不是很重,他們雖然不能像前面的神那麼奢華享受,但也能得到一般的住處及食物,日子過得還可以;貧窮鬼:是指漂泊在荒外的孤魂野鬼,他們無衣、無食、無歸、無宿,日子過得特別艱難。

   有人會問:福德鬼爲什麼又稱爲神呢?這個道理就像我們人間當官的一樣,雖然同作爲人,但有的人能夠當官享受榮華富貴,而多數人則只是一般貧民,甚至有的人還淪爲乞討,爲鬼也是這樣,或貧或富與他生前的善惡行爲是分不開的。一般說,生前喜做善事、品德優秀,而性格脾氣又不太好的人,他們生天的福德不夠,死後只有投生到鬼道做神。神又有多種,有的神威德福報相當大,可以統帥整個鬼道衆生,乃至人道的生死命運都受他們裁判,例如閻王。有的神則無比的富貴,住的是高樓大廈,吃的是山珍海味、享受的是榮華富貴,就如人間的帝王一樣的自在,例如海龍王;而有的神卻是統管一方土地、一片山林等,受一方人鬼的尊敬,比如一些土地神、山神即是;還有的神則只管理一潭水、一棵樹或一塊石等,他們的福報因緣也就大大不如前面的神了。但無論如何,能作爲一個神都是有些福報的。

   能做爲神的鬼爲數很少,而貧窮鬼則非常的多,有福的鬼可以住在海邊叁餐美味、高樓別墅的享受,而貧窮的鬼卻是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甚至往往是叁餐不續、依草附木地過日子,因爲它們不從事耕種,靠乞討的方式生存,因此他們每天到處乞求,有時遇上某處有祭祀、或寺院施食,可以吃上一餐,但多數都是吃了上餐沒下餐的,生活過得特別酸苦。鬼的形象大的可以高過幾幢房樓,而小鬼僅有叁寸長。他們還具有微細的五通,其某些能力是人所不能及也。

   在鬼道中爲數最多的是餓鬼。餓鬼是鬼道衆生中層次最低的,他們非常可憐,長年累月沒吃沒喝、無衣無住,總是處在一種饑渴無度的煎熬中度日。由于饑渴難忍,它們長年如是的四處奔跑,目的是想尋找點吃的東西,但由于業力太重,不僅到處找不到,就算發現了可吃的食物,在他們面前也化爲火炭,或是一進口中就變成火焰燃燒喉嚨,實是萬般痛苦、苦不可言啊!有時候聽到遠處傳來潺潺流水聲,就高興的跑過去,可是一旦…

《佛法對人生問題的解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