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處世態度。因爲人生觀念不同,生活經曆不同,處世態度也往往大相徑庭。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極而悲觀的。因此,選擇佛教作爲信仰,只是老年人的事,年輕時是不適合的,除非在事業或情感上遭受了重大打擊。由于這種誤解,使得許多人自決于佛法智慧與真理的大門之外。再從佛教界自身來說,許多佛教徒因爲對經教缺乏研習,未能樹立佛法的正見,面對社會的誤解,自然也無法分辨。
作爲一個佛教徒,應該以什麼樣的人生態度來對待修行和日常生活?消極或是積極?禁欲或是縱欲?自利或是利他?這一系列問題,不僅社會對此有諸多爭議,即便是學佛者本身,多半也不甚了了,基與此,本次講座將重點爲大家分析"佛教徒的人生態度"。
一、積極乎?消極乎?
人們總是習慣將佛教徒與消極厭世聯系在一起,那麼,學佛者究竟是不是消極的?如果是積極的,那佛教徒的積極又表現在哪些方面?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首先要探討一下:什麼是消極?什麼是積極?
(一)、消極、積極的産生和表現
消極和積極是我們對某件事表現出的態度。當我們對其發生興趣或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時,就樂于主動參與,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反之,則會有意識地回避、抵抗,表現出消極的態度。
盡管孩子的天性都是貪玩的,但在對待學習的問題上,卻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有的孩子覺得讀書無用,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對學習難以産生興趣,因此以消極的態度應付了事。而那些從小好學的孩子,因爲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需要家長和老師的督促,自己就會努力對待。
我們在工作和處世中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同樣的事情,落實到不同的人身上,表現出的態度和行爲也會各不相同。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采取的是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他爲了恢複"周禮",爲了推行"仁、義、禮、智、信"的政治主張,幾乎一生都在周遊列國。在他遊曆期間,遇到很多挫折,包括隱士們的冷嘲熱諷,但他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立場,仍"知其不可而爲之",積極實施治國平天下的志願。在理想無法實現時,亦不輕言放棄,轉而在學生中推行自己的主張,提出"學而優則仕"的讀書觀念,由讀書進而仕途,進而治國平天下。
與孔子的積極入世相反,曆史上還有許多消極避世的隱士,他們無法接受現實社會的汙濁,轉而寄情于山水之間,過著淡泊無爲的生活。《莊子》記載:堯有意將天下讓與許由,許由聞聽,不僅沒有感到欣喜,反而跑到河邊將耳朵反複清洗,覺得堯的話玷汙了他。
這樣的機遇對孔子而言,或許是夢寐以求的,天下唾手可得,正可用來大展鴻圖。但人各有志,許由所向往的是逍遙自在的人生,世間功名于他不但毫無意義,且避之尤恐不及。
除了觀念不同而造成的差異之外,消極與積極的産生,往往與自身的生活環境和人生經曆有很大的關系。
有的人從小失去家庭溫暖,長大後工作不順利、婚姻不幸福,經曆了太多的坎坷和挫折,使他們看不到人生的意義,看不到生存的希望。活著到底是爲什麼?他們找不到自己的目標。在他們眼裏,世上的一切都暗淡無光,甚至使人失去生活的勇氣。長此以往,他們的人生態度不免趨向消極。
而在順境中成長的人,很少經曆挫折,對人生充滿信心和希望,無論做什麼都覺得有意義,他們所表現出的努力進取,就來自于積極的人生態度。
社會環境也是導致不同人生態度重要的因素之一,古人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之說,正是說明了這樣的道理:若身逢亂世不妨遺世獨立,心遊江海;若天下安樂才可出來輔助明君,安邦定國。
由此可見,消極與積極既取決于我們的主觀願望,也和客觀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消極與積極是相對的
消極與積極並不是絕對的,由于參照的角度不同,標准也會隨之改變。
伯夷和叔齊是曆史上兩位深受推崇的隱士。當時,周文王想請他們出山討論伐纣王,可在他們眼中,這卻是大逆不道的犯上作亂之舉。他們爲了遵循儒家的道德觀念,拒不出山,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從入世的角度來說,他們的所作所爲是消極的。但換個角度來看,他們爲了忠孝仁義而獨善其身,其行爲卻有著積極的意義。
再如出家人的修行生活,以世俗的標准衡量,無疑是消極的。但以他們追求的人生目標而言,出家不僅是爲了改善自己的生命,更是爲了住持正法、荷擔如來家業的崇高使命。他們爲尋求真理而放棄世間享樂,其選擇無疑是積極而自覺的。
所以說,消極和積極不可簡單地一概而論。當我們看待任何一個問題的時候,不能局限于單一的角度,只有從多方面地觀察、思考,才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反之則會有失偏頗。
通常,在我們的人生中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因爲人生始終都處于選擇之中,而選擇就意味著取舍:在占有的同時也在放棄。
無論我們選擇學校、工作還是家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高校有幾百所,而我們能選擇的不過是其中一所,就是在這一所中,能選擇的也不過是其中一個專業。生有涯而學無涯,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麼都想要。類似的選擇,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時時都要面對。而取舍的目的,是爲了合理分配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在作出抉擇後,對我們所選擇的,要積極努力,將主要精力集中在上面,而對其它與之無關又足以形成幹擾的事情,則消極對待。古人有玩物喪志之說,玩物何以會喪志呢?就是沒有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對本應消極對待、淺嘗即止的事情投入了過多的精力,以至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學習。
(叁)、佛教徒是消極的嗎?
爲什麼社會上很多人會認爲佛教徒是消極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由出家製度引起的誤解。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是以孝爲本,而孝的核心內容就是傳宗接代,所謂"不孝有叁,無後爲大"。但出家人必須獨身,當然談不上生兒育女;再則,世人多半以地位名利作爲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標准,認爲人生在世或是要榮華富貴,或是要幹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方能光宗耀祖,而出家人與世無爭,視世間功名如過眼雲煙。現代社會是鼓勵消費的年代,而佛教徒生活儉樸。尤其是出家人,長年累月住在古老的寺廟裏,飲食清淡,衣著簡單。很多人對這種少欲知足的生活不理解,覺得佛教徒缺乏常人的生活熱情,跟不上社會潮流,與當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因此在人們眼中,出家人的選擇無疑是對人生缺乏積極的追求。
同時,確實有些人是在無奈之下出家爲僧。或是帶著個人恩怨逃避現實,或是在遭遇挫折後對生活失去信心,萬念俱灰之下遁入空門,這也是造成社會對出家人産生誤解的重要因素。其實這類人在僧團中僅僅少數而已,而且,若是出家的發心不正,即使披上袈裟,在佛門中也不會有太大作爲。
再就是從爲人處世方面引起的誤解。如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很多人爲了跟上時代,一生憂患勞頓,沈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這恰恰是世人最大的無明。佛陀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正因爲看到事物發展的本質,所以佛教徒的處世原則是隨遇而安,這也是被世人視爲消極的因素之一。
(四)、正確理解佛教徒的人生態度
如何才能正確認識佛教徒的人生態度?辯證地說,佛教徒既有消極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從世俗的生活方式來看,佛教徒是消極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則是積極的。
1、佛教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每位佛菩薩的成就都來自于他們的發心和願力,正如四宏誓願所說的那樣:"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也是所有學佛者應當樹立的人生目標,因爲學佛就是要學佛所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但常人的目標往往只是局限于個人或家庭,非常狹隘;而佛教徒的人生理想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學佛不僅是爲了個人的解脫,還要幫助更多的人尋求解脫。
曆史上有多少高僧大德爲了弘揚佛法不辭勞苦、舍生忘死,正是他們不屈的努力,才使得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乃至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因爲聽聞佛法而獲得解脫。
我們所熟悉的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爲將佛法傳播到日本,在交通條件極其簡陋的時代,六次東渡,其間所經曆的艱難困苦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隨行的弟子相繼被風浪和疾病奪去了生命,他本人也因長途跋涉的艱辛而雙目失明,但依舊锲而不舍,終于在六十六歲的高齡踏上了遙遠的異邦,成爲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是什麼支撐著他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就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傳法事大,浩淼大海何足爲懼?"在他決定東渡伊始,便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百折不撓,他所憑借的,正是爲法捐軀的的赤誠之心,正是普渡衆生的積極追求。
2、佛教徒要積極的研究經教,以探索真理爲己任
如果說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那一切善法的修行就是成佛的助緣,願力還要通過具體的實踐去完成。學佛是追求真理的過程,佛法甚深微妙,只有積極研究經教,才能從中探索出人生的真谛。
且不說佛陀在因地時,爲求半偈不惜舍身,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翻開《高僧傳》,每一位前賢都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當年,玄奘大師在國內遍訪各地善知識後,感于漢地流傳的佛法義理派別衆多,譯文尚欠完備,毅然背井離鄉,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途。在那樣的年代,西去印度談何容易,往往是"去者成百歸無十"。在漫長的旅程中,他無數次死裏逃生,終…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