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P3

  ..續本文上一頁困惑,甚至帶來了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二十世紀的思想家大多數抛棄了經濟決定論的信仰,可見,我們現有的樂觀主義,依舊是輕率而不究竟的。 

  

  (叁)、佛教是悲觀的嗎?

   爲什麼人們會認爲佛教是悲觀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世人的生活方式來衡量,佛教徒與世無爭,不去追逐世間的功名利祿。尤其是出家人,過著簡樸、淡泊、少欲知足的生活。

   其次,佛教說人生是苦,這在世人看來無疑是悲觀的。在人們的心目中,苦就意味著失敗和挫折。因此,人們總是以各種方式試圖擺脫人生面臨痛苦,將希望寄托于對財富和事業的追逐。其實佛教所認識的苦,是佛陀對人生實質的透視。佛陀昔爲太子時,外出郊遊,見農夫在烈日下埋頭苦幹,大汗淋漓;耕牛頸上勒著粗繩,稍一遲緩立遭鞭打,以致皮破血流;犁铧翻出的小蟲,又被飛鳥爭相啄食,生存的殘酷使一切生命都陷于普遍的苦難之中。而每個人必然要經曆的生老病死之苦更是難以幸免的。

   除了觀人生是苦,佛陀還要我們時時"念死無常",這在人們的眼中,也是悲觀消極的表現。我們平時總是忙忙碌碌,不敢讓自己閑下來面對我們的內心。人在年輕時可以尋找很多樂趣來彌補內心的空虛,但現實終究要去面對的,人生的終點是什麼?不是我們畢生追求的名利和享樂,而是任何人無法回避的死亡結局。請問明天遠還是死亡遠?生命是脆弱的,我們誰也無法保證自己可以活到明天,但在我們顛倒的觀念中,我們總是拒絕將死亡和自己聯系在一起,不願接受對死亡的正確認識。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很容易對佛法産生錯誤的理解。很多人學佛後執著于空,把世界看得很虛無,對人生的種種努力都覺得毫無意義,從而産生悲觀情緒。這也是世人對佛教形成誤解的原因之一。

  

  (四)、中觀的人生態度

   那麼,佛教徒究竟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認識世界?准確地說,佛教徒並不悲觀、也不樂觀,而是中觀,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態度。

   爲什麼說佛教徒不是悲觀的?因爲學佛修行的人,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未來充滿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觀的。在民國年間的人生觀大討論中,梁啓超先生提出佛法爲人心建設的准則,認爲佛教不僅是人類最珍貴的文化遺産,也是"蓋應于此時代要求之一良藥"。因爲菩薩的救世精神正是積極精進的體現,基于此,他在《論佛教與群治之關系》中標舉佛教"乃兼善而非獨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厭世"。

   爲什麼我們又說佛教徒也不是樂觀的呢?因爲生命的前景雖是光明的,但現實不容我們樂觀。

   首先,人生的實質是苦。這在佛教的諸多經典中都有說明,如叁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大千世界不過是遷流不息、變化無常的苦集之地。世人由于無明,所認爲的幸福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不曾觸及到幸福背後所隱藏的真相。我們以結婚成家爲幸福,不知這正是束縛的開始;我們以生兒育女爲幸福,不知這正是牽挂的開始;我們以事業有成爲幸福,不知道這正是爭鬥的開始……面對人生的現實,我們無法樂觀。

   其次,我們必須正視生命的無常。生命是脆弱的,衆生在生老病死中沈浮掙紮,隨時都會被淹沒。而我們對自己的命運又沒有把握,生時尚且不能做自己的主,一旦死亡來臨,更沒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第叁,我們要看到輪回的現實,只要生命中還有痛苦和煩惱,將永遠在六道中生生不已地流轉。即使來生能夠繼續做人,能否生在有善知識的地方,能否聽聞到佛法,都是未知數,所以,生命的去向不容我們樂觀。

   同時,我們還必須正視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汙濁和罪惡,在這五濁惡世,天災人禍不計其數,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已經被人類的貪欲破壞得滿目蒼痍,無量有情都在生死苦海中掙紮。面對這嚴峻的現實,我們也實在無法樂觀。

   什麼是學佛者應有的中觀的人生態度呢? 

   佛教徒要在智慧的觀照下如實觀察,如理思維,正確認識和了解世界的光明面和陰暗面。既看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對通過修行所能抵達的光明前景充滿信心。

   了解人生的真相是爲了離苦得樂。佛陀幫助我們正視人生的痛苦,並不是要我們回避痛苦或被動地接受痛苦,而是要進一步找到痛苦的根源,從根本上斷除痛苦。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無助地沈溺在痛苦之中,才能積極坦然地面對人生,運用佛法的智慧去改造生命,改善社會。

  

  叁、禁欲乎?縱欲乎?

   社會上的人普遍認爲出家人是禁欲主義者。所以,年輕人聽到學佛不免有幾分畏懼:學佛後能否結婚?能否繼續常人的生活?似乎學佛後就要到深山裏與世隔絕,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擁有,不能享受,很多人因此對學佛望而生畏。其實,這也是錯誤的理解,佛教並不提倡一味的禁欲。

  

  (一)、什麼是欲?

   欲就是人類的欲望希求,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質上的希求。前者屬于心理欲望,後者屬于生理欲望。

   人類的欲望無窮無盡,所以,經典中將我們這個世界稱爲欲界。人類的基本欲望可歸納爲財、色、名、食、睡五種,生活在欲界的每個人,無不沈溺在對五欲的強烈希求中。

   財欲:是人類對財富的需求,所謂"人爲錢死,鳥爲食亡",人生的一切努力都在圍繞著錢財奔忙。

   色欲:主要是指對異性的需求。

   名欲:是對名譽地位的希求。對某些人來說,生前能光宗耀祖,死後能流芳千古,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

   食欲:是人類對食物的需求。經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物是衆生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通常,我們只是將食簡單地理解爲飲食,但這裏所說的食,包括了斷食、觸食、思食、和識食。斷食是我們的日常飲食,是色身賴以生存的主要條件;觸食是我們接觸的環境,良好的生活環境也是生存的重要條件;思食是求生的意志和欲望,否則,即使家財萬貫,貴爲王侯,也照樣活得百無聊賴;識食是指精神食糧,我們的精神若是崩潰了,肉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行屍走肉"。

   睡欲:是人們對睡眠的需要。就我們平常的人來說,每天要睡八小時左右,一生叁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

   通常情況下,五欲中又以食欲、色欲最爲突出,孟子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對食和色的希求是人類欲望中最大的欲望,也是人類得以生存並延續後代的基本手段。但具體到每個人,對待欲望又會有所偏重。愛財的人,覺得擁有金錢是人生最大的樂趣,爲了掙錢可以不顧一切;貪色的人,爲了美色可以將家庭、事業統統抛在腦後;虛榮心特別強的人,爲了自己的名聲不惜犧牲一切;貪吃如餮餮之徒,只有享用美食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而貪睡的人,爲了睡覺不惜浪費光陰。

   五欲是建立在五根的基礎上,五根爲眼、耳、鼻、舌、身五種器官,是我們感受世界的五種渠道。五根同樣充滿強烈的需求,眼睛貪著悅目的色彩;耳朵貪著動聽的音樂;舌頭貪著美味的食物;鼻子貪著芬芳的氣息;身體貪著舒適的環境。

   而同樣在欲界,不同層次的衆生,對欲望的需求也不同。天上的衆生,欲望就比較淡薄,欲界天有六重天,層次越高,欲望越淡薄。

   欲界的衆生,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奔忙于世間,一生勞碌愁苦,舉心動念都在造業,爲了欲望的滿足而歡喜,爲了欲望的受挫而頹喪,無非是做了欲望忠實的奴仆!

  

  (二)、欲望的表現形式

   欲望的表現形式大體上有叁個方面:占有、比較、競爭。

   爲了生存,我們必須有基本的物質條件。但即使生存問題得到解決,占有欲也不會因此消除,相反,欲望會隨著條件的改善而不斷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財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除了占有,我們還要爲擡高自己、炫耀自己進行攀比。有些人一生努力就是爲了出人頭地,卻沒有想到,超過別人的意義又在哪裏?再偉大的人都無法超過所有人,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說,攀比會使我們背上沈重的負擔,使人生處于緊張的拼搏之中。

   比較又導致了激烈的競爭,在經濟的飛速發展的今天,整個社會都處于強烈的競爭中。競爭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潛在的力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嚴酷的競爭又使我們不得不活得更累、更辛苦。

   人們不停地占有、攀比、競爭,無非是想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有得必有失。財富得到了,事業得到了,名聲得到了,享樂得到了,輕松的心態卻失去了,相應的自由也失去了,甚至于我們孜孜以求的幸福也失去了。一個人得到越多,負擔也就越重,對得而複失的恐懼也越強烈,所以,現代人的生活正是在物欲的縱容下變得愈來愈複雜,愈來愈艱難。

   真正珍惜生命的人,應當懂得享受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氣,和煦的微風,溫暖的陽光,而不是在盲目的占有、比較、競爭中消耗生命。在我們的生命中保有閑暇,就能使心靈獲得更自由的空間。有鑒于此,古今一切賢哲都倡導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爲物役,只有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叁)、對欲望不同的看法及態度

   對欲望究竟應當持有什麼態度呢?宗教家和哲人在對待欲望的態度上,有禁欲和縱欲之分。

   佛陀在世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當時,禁欲爲各宗教共同崇尚,他們認爲肉體是罪惡的根源,只有以折磨自己的肉體來滅除欲望,死後才能享受天堂的快樂。佛祖未得道時,也曾以爲苦修是正途。他來到王舍城郊外的苦行林,親眼目睹各種奇特的苦修方法:有的忍饑挨餓;有的整天泡在水裏;有的整天單足站立;有的裸露身體,在烈日下爆曬自己。佛陀亦身體力行地參與了苦修實踐,"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粟,身形消瘦,有如枯…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怎麼看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