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P3

  ..续本文上一页困惑,甚至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二十世纪的思想家大多数抛弃了经济决定论的信仰,可见,我们现有的乐观主义,依旧是轻率而不究竟的。 

  

  (三)、佛教是悲观的吗?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佛教是悲观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世人的生活方式来衡量,佛教徒与世无争,不去追逐世间的功名利禄。尤其是出家人,过着简朴、淡泊、少欲知足的生活。

   其次,佛教说人生是苦,这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悲观的。在人们的心目中,苦就意味着失败和挫折。因此,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试图摆脱人生面临痛苦,将希望寄托于对财富和事业的追逐。其实佛教所认识的苦,是佛陀对人生实质的透视。佛陀昔为太子时,外出郊游,见农夫在烈日下埋头苦干,大汗淋漓;耕牛颈上勒着粗绳,稍一迟缓立遭鞭打,以致皮破血流;犁铧翻出的小虫,又被飞鸟争相啄食,生存的残酷使一切生命都陷于普遍的苦难之中。而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生老病死之苦更是难以幸免的。

   除了观人生是苦,佛陀还要我们时时"念死无常",这在人们的眼中,也是悲观消极的表现。我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不敢让自己闲下来面对我们的内心。人在年轻时可以寻找很多乐趣来弥补内心的空虚,但现实终究要去面对的,人生的终点是什么?不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名利和享乐,而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死亡结局。请问明天远还是死亡远?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可以活到明天,但在我们颠倒的观念中,我们总是拒绝将死亡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不愿接受对死亡的正确认识。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对佛法产生错误的理解。很多人学佛后执著于空,把世界看得很虚无,对人生的种种努力都觉得毫无意义,从而产生悲观情绪。这也是世人对佛教形成误解的原因之一。

  

  (四)、中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佛教徒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准确地说,佛教徒并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说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因为学佛修行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在民国年间的人生观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佛法为人心建设的准则,认为佛教不仅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盖应于此时代要求之一良药"。因为菩萨的救世精神正是积极精进的体现,基于此,他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标举佛教"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

   为什么我们又说佛教徒也不是乐观的呢?因为生命的前景虽是光明的,但现实不容我们乐观。

   首先,人生的实质是苦。这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都有说明,如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大千世界不过是迁流不息、变化无常的苦集之地。世人由于无明,所认为的幸福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不曾触及到幸福背后所隐藏的真相。我们以结婚成家为幸福,不知这正是束缚的开始;我们以生儿育女为幸福,不知这正是牵挂的开始;我们以事业有成为幸福,不知道这正是争斗的开始……面对人生的现实,我们无法乐观。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生命的无常。生命是脆弱的,众生在生老病死中沉浮挣扎,随时都会被淹没。而我们对自己的命运又没有把握,生时尚且不能做自己的主,一旦死亡来临,更没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

   第三,我们要看到轮回的现实,只要生命中还有痛苦和烦恼,将永远在六道中生生不已地流转。即使来生能够继续做人,能否生在有善知识的地方,能否听闻到佛法,都是未知数,所以,生命的去向不容我们乐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污浊和罪恶,在这五浊恶世,天灾人祸不计其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已经被人类的贪欲破坏得满目苍痍,无量有情都在生死苦海中挣扎。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我们也实在无法乐观。

   什么是学佛者应有的中观的人生态度呢? 

   佛教徒要在智慧的观照下如实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面和阴暗面。既看到人生存在的痛苦,又对通过修行所能抵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了解人生的真相是为了离苦得乐。佛陀帮助我们正视人生的痛苦,并不是要我们回避痛苦或被动地接受痛苦,而是要进一步找到痛苦的根源,从根本上断除痛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无助地沉溺在痛苦之中,才能积极坦然地面对人生,运用佛法的智慧去改造生命,改善社会。

  

  三、禁欲乎?纵欲乎?

   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所以,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学佛后能否结婚?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拥有,不能享受,很多人因此对学佛望而生畏。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理解,佛教并不提倡一味的禁欲。

  

  (一)、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

   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世界称为欲界。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无不沉溺在对五欲的强烈希求中。

   财欲:是人类对财富的需求,所谓"人为钱死,鸟为食亡",人生的一切努力都在围绕着钱财奔忙。

   色欲:主要是指对异性的需求。

   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对某些人来说,生前能光宗耀祖,死后能流芳千古,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食欲:是人类对食物的需求。经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物是众生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通常,我们只是将食简单地理解为饮食,但这里所说的食,包括了断食、触食、思食、和识食。断食是我们的日常饮食,是色身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触食是我们接触的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思食是求生的意志和欲望,否则,即使家财万贯,贵为王侯,也照样活得百无聊赖;识食是指精神食粮,我们的精神若是崩溃了,肉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行尸走肉"。

   睡欲:是人们对睡眠的需要。就我们平常的人来说,每天要睡八小时左右,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通常情况下,五欲中又以食欲、色欲最为突出,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对食和色的希求是人类欲望中最大的欲望,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并延续后代的基本手段。但具体到每个人,对待欲望又会有所偏重。爱财的人,觉得拥有金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为了挣钱可以不顾一切;贪色的人,为了美色可以将家庭、事业统统抛在脑后;虚荣心特别强的人,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牺牲一切;贪吃如餮餮之徒,只有享用美食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而贪睡的人,为了睡觉不惜浪费光阴。

   五欲是建立在五根的基础上,五根为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是我们感受世界的五种渠道。五根同样充满强烈的需求,眼睛贪著悦目的色彩;耳朵贪著动听的音乐;舌头贪著美味的食物;鼻子贪著芬芳的气息;身体贪著舒适的环境。

   而同样在欲界,不同层次的众生,对欲望的需求也不同。天上的众生,欲望就比较淡薄,欲界天有六重天,层次越高,欲望越淡薄。

   欲界的众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奔忙于世间,一生劳碌愁苦,举心动念都在造业,为了欲望的满足而欢喜,为了欲望的受挫而颓丧,无非是做了欲望忠实的奴仆!

  

  (二)、欲望的表现形式

   欲望的表现形式大体上有三个方面:占有、比较、竞争。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除了占有,我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进行攀比。有些人一生努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却没有想到,超过别人的意义又在哪里?再伟大的人都无法超过所有人,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说,攀比会使我们背上沉重的负担,使人生处于紧张的拼搏之中。

   比较又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在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都处于强烈的竞争中。竞争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严酷的竞争又使我们不得不活得更累、更辛苦。

   人们不停地占有、攀比、竞争,无非是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有得必有失。财富得到了,事业得到了,名声得到了,享乐得到了,轻松的心态却失去了,相应的自由也失去了,甚至于我们孜孜以求的幸福也失去了。一个人得到越多,负担也就越重,对得而复失的恐惧也越强烈,所以,现代人的生活正是在物欲的纵容下变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艰难。

   真正珍惜生命的人,应当懂得享受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而不是在盲目的占有、比较、竞争中消耗生命。在我们的生命中保有闲暇,就能使心灵获得更自由的空间。有鉴于此,古今一切贤哲都倡导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只有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三)、对欲望不同的看法及态度

   对欲望究竟应当持有什么态度呢?宗教家和哲人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有禁欲和纵欲之分。

   佛陀在世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当时,禁欲为各宗教共同崇尚,他们认为肉体是罪恶的根源,只有以折磨自己的肉体来灭除欲望,死后才能享受天堂的快乐。佛祖未得道时,也曾以为苦修是正途。他来到王舍城郊外的苦行林,亲眼目睹各种奇特的苦修方法:有的忍饥挨饿;有的整天泡在水里;有的整天单足站立;有的裸露身体,在烈日下爆晒自己。佛陀亦身体力行地参与了苦修实践,"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粟,身形消瘦,有如枯…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怎么看世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