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P4

  ..續本文上一頁木"。甚至在尼連禅河沐浴時,因虛弱無法上岸,他苦行六年之久,最終意識到苦行不是正道。因爲極端的禁欲除了給他帶來羸弱的身體,並沒有使他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

   基督教同樣認爲貪欲導致了人類的墮落,亞當和夏娃本來無憂無慮地生活在樂園中,卻受魔鬼的誘惑而偷吃禁果,結果被逐出樂園來到人間,欲望的過患在這個傳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所以,在基督教的道德規範中,欲望和虔敬、清淨的教徒生活是相互沖突的,人類只有克製自己的貪欲,嚴格自律,才能獲得心靈的純淨。

   安底斯泰納和第歐根尼是古希臘犬儒派哲學的代表人物,他們也竭力推崇禁欲的生活,認爲欲望是導致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因此,提出"美德是知足、無欲是神聖"的主張,並親自參與實踐,從無欲的生活中享有輕松和自在。他們所有的財産,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幾樣東西:一根棍子、一件外衣、一條討飯口袋、一個喝水的缽。一次,第歐根尼在河邊見到孩子用手捧水喝,很受啓發,覺得缽也是多余的累贅,索性連缽都扔了。

   早期的儒家思想,也有一定的禁欲色彩,發展至宋明理學達到極致,提出"滅人欲,存天理"的哲學主張,認爲滅一分人欲,才能存一分天理,道德必須在滅除人性的基礎上才能顯現。他們甚至主張"餓死事小,失貞事大",對欲望的否定完全走向了極端。

   西方哲學經曆了中世紀對欲望的否定,到了啓蒙主義運動之後,開始肯定欲望的合理性。認爲飲食、睡眠及性愛都是人類的本能,這些希求是合理的、道德的,人類完全有理由享受與生俱來的需求。

   對欲望的肯定和鼓勵,使得近代的科技和經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但由此而來的社會問題也是人類不曾面臨的。

  

  (四)、佛教對欲的看法

   那麼,佛教對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麼呢?佛教認爲欲望有叁性之分,也就是說,欲望包括了善、惡、無記叁種。

   我們發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種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雖然發願是理性的,由意志構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動。有了明確的願望後,我們的行爲就有了針對性,我們要離苦得樂,要了脫生死,要成佛作菩薩去度化有情,這些欲望就是菩提心,就是成佛的資糧! 

   第叁思潮的代表人物馬斯洛提出了"自我實現"學說,所謂自我實現,就是欲望的最高實現。當人基本的生存欲望滿足後,應當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進而造福于社會,造福于人類,這也是屬于善的欲望。

   也有的人爲了滿足一己私利不擇手段,無視他人乃至社會的利益,這樣的欲望就屬于惡的範疇。戰爭就是由欲望的極端擴張而引起,爲了侵占更多的土地,爲了侵占更多的資源,國與國之間戰火不熄,使得生靈塗炭,人民流離失所。

   所謂無記,是指非善非惡的欲望,如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覺,包括在家信徒正當的家庭生活,都屬于無記之列。

   由此可見,欲望並非都是壞事,也無須視如洪水猛獸,關鍵是如何通過正常的渠道,合理的方法去實現自己的欲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佛陀在《善生經》中,就爲在家衆開示了賺錢及合理支配財富的方法,鼓勵在家衆通過正當謀生技能去獲取財富。

  

  (五)、佛教對欲望的態度

   佛教對欲望所持的態度是什麼呢?同樣是遵循中道法門。

   佛陀不主張偏離中道的禁欲。他通過六年苦行,體會到一味禁欲對修道並無意義。盲目的自苦,既沒有理論根據,也沒有實際作用,就好比砂中榨油,不會有任何結果。  

   但佛陀也反對放縱欲望生活。他在經典中時時提醒我們要"少欲知足",要我們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因爲欲望是煩惱的根源,而煩惱能遮蔽我們的佛性和智慧。唯有降低了物欲的需求,才能精勤于道業的修持。

  

  1、少欲知足是幸福人生的保障

   欲望是無限的,而現實卻難以滿足人類的所有欲望。面對有限的資源,競爭、對抗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每個人都自私自利,爲了獲得多于其他人的利益而互相攻擊,就會使世界危機四伏。如果能夠將我們的欲望有所收斂,那麼,因欲望而導致的沖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實,人類維生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並不多,如果生活得簡樸些,就可以有更多的閑暇享受人生,而不必爲欲望的滿足操勞一生。屬于生活必需之外的奢侈品,固然爲我們提供了方便和享樂,但若是耗費一生光陰爲其服務,反而成了一種奴役。兩千年前,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曾面對繁華的集市發出驚歎:"這市場有多少我不需要的東西呵!"

   而今天,隨著人類欲望的不斷升級,整個社會都陷入了物欲橫流的泥淖中。生産力的發展,不但沒有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輕松,相反,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繁忙的工作幾乎使人類的承受能力達到極限,甚至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想一想:究竟爲什麼如此奔忙?我們所付出的努力,也許僅僅換來了一些本可以不需要的東西。

   所幸的是,已經有更多的人意識到盲目追求欲望所帶來的弊病。在西方社會,人們也已開始摒棄豪華的生活方式,簡樸正逐漸成爲最新的時尚潮流。因爲簡樸的生活無需太多的時間和勞動就可以獲得,從而使人們從激烈的生存競爭中解放出來,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氣,體味到更從容的人生。

  

  2、少欲知足是保護環境的手段

   少欲知足還具有保護自然的意義。人類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向自然盲目地索取,大量森林和耕地遭到破壞,使得水土流失,天災人禍頻頻發生。所以,當今的有識之士都在爲環保而積極呼籲,因爲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就我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言,過高的物質要求,也在不知不覺中破壞著地球環境。

   其中,人類的飲食方式所造成的汙染就是不容忽視的。據有關資料統計,在美國,每生産一磅肉類,需要使用二千五百加侖的水,相當于一個家庭一個月的用水量;而肉食者所需的生活用水,達素食者的十二倍之多。由飼養家禽而産生的排泄物及廢水,對水資源的消耗和汙染,更是後患無窮。

   而我們對服裝的需求,也不再是單純地爲了禦寒。裘皮時裝的流行,直接威脅到各種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存,使大量動物因爲美麗的皮毛而遭到殘酷捕殺,嚴重影響了自然界的和諧和生態的平衡。

   我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更在日益提高,即使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房産的開發也同樣毫無節製。尤其是近年,不僅城市在向農村擴張,就是在鄉村,住宅也在日複一日地侵占著可憐的耕地面積。

   而交通工具的普及,使汽車逐漸成爲人們代步的首選。汽車在爲我們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也成了城市空氣汙染的罪魁,並由此帶來世界範圍內的能源危機。

   破壞環境和掠奪資源是向未來的透支,所以,少欲知足的生活對環保具有重要的意義。

  

  3、少欲知足是修行解脫的途徑

   對于解脫道的修行來說,少欲知足更是必須遵循的生活准則。

   欲望被無明滋養著,無休止地追逐著新的境界,使我們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欲望越多,由此而來的煩惱也就越多。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克服貪欲,它就會成爲我們修行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因爲欲望會燒毀我們的理智,燒毀我們的道德,使人生失去正確的方向。

   "戒爲無上菩提本",而戒律所規定的,正是儉樸的生活原則。如果欲望減少,我們的執著就會相應減少。正是由于執著,使我們的內心失去了獨立,迷失在對外境的攀援中,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只有認識到欲望帶來的過患,才不會有追名逐利帶來的煩惱,內心才能趨于純淨和安祥。也只有這樣,衆生原有的佛性、智慧光明才能得以顯現,所謂心淨則國土淨。

  

  四、重生乎?重死乎?

   生和死,這是人類無法回避的永恒話題,也是我們每個人最切身也最重大的困惑。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已經能夠進入太空,登上月球,但面對死亡,依舊束手無策。因此,哲學家將生和死定義爲人類的兩大屬性。

  

  (一)、人生的兩件大事

   在世界上,每天都有無數生命在誕生,也有無數生命在死亡。作爲一期生命的開始和終結,生和死貫穿了我們整個的人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對于生死的認識,也建立在它們相互的關系上。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而逆向思維同樣成立:未知死,又焉知生?正是死亡的必然來臨,才顯現了生命存在的價值,促使活著的人學會珍惜人生;也正是由于死亡的必然來臨,使人生的一切努力在死亡的陰影下顯得虛無。

   盡管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在思索生死的問題,但至今沒有令人信服的結論。因爲能夠論說死亡的人,都不曾真正地經曆過死;而不得不經曆死亡的人,卻再也不能夠來回答死。正如那個古老的戲言:"死亡其實與我們毫不相幹,只要我們在,死就不在;只要死在,我們就不在。"

   但是,無論是對死亡的畏懼或嘲弄,都不能使我們從生死中解脫出來。我們如何才能獲得完滿的生命?而詩人所贊美的"生時麗如夏花,死時美如秋月",是否只是人類的一個美麗夢想?

   對待生死的態度,直接關系到我們人生觀的確立。

  

  (二)、一般人重生

   生,包括外在的生活及內在的生命。

   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蝼蟻尚且偷生,何況人類?我們生活在世間,希望擁有更多的財産;希望擁有更高的地位;希望事業能夠成功;希望理想能夠實現……這一切只有在我們活著的前提下才具有意義,所以說,無論什麼樣的希求都是建立在對生的希求之上。

   從人類早期的生殖崇拜,到古代的煉丹術,乃至現代各種媒體上鋪天蓋地的保健品廣告,都反映了人類對生命的貪戀。因爲生就意味著希望:"生命,也許是宇宙之間唯…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怎麼看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