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P5

  ..續本文上一頁一應該受到崇拜的因素。生命的孕育、誕生和顯示,本質上半場是一種無比激動人心的過程。"

   擁有生命,的確爲人類創造了無限多的可能性。

   就佛法的修行來說,人生的獲得也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條件。在六道中,只有人道的衆生才有機會依照佛陀的教誨去實踐,去證悟。因此,佛經中也將暇滿人生作爲修行的重要條件。

  

  (叁)、一般宗教重死

   無論我們如何贊美生命,生命的脆弱並不能因此而有所改變。人命只在呼吸之間,生命從誕生之始,無一日不是在趨向自己的末日。年輕時或許還不能意識到時光無情,一旦步入老年,對死亡的恐懼再也無法回避。所謂"老來歲月增做減",每過一年,便少了一年,每過一日,便少了一日。

   正因爲任何人都難免一死,死亡才成爲一切問題的根本所在。因此,幾乎所有宗教都致力于對死亡的關懷。

   基督教認爲,人生是虛幻不實的,天堂才是永恒的歸宿。針對死亡的威脅,提出了神化的永生,正如耶稣之死被宣告爲拯救一樣,人類也只有通過對上帝的祈禱,才能使死亡成爲通往不朽的起點。基督教的信仰,正是建立在這種永生的希望上,在《聖經》中,上帝向他的子民宣告:"複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複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那麼,上帝真的能夠吞滅死亡,賦予死亡以新生的力量嗎?我們知道,有生必有死,以佛法的觀點來說也是同樣。所以,基督教對永生的期待仍然是不究竟的。

  

  (四)、有人認爲佛教徒只重視死

   佛教又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很多人認爲佛教僅僅是爲亡者服務的,之所以出現這種誤會,主要是和彌陀淨土在民間的流傳有關,同時,經忏佛事的盛行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自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蓮社創立淨土宗以來,念佛往生西方的淨土法門至今曆久不衰,它的殊勝之處在于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與純粹依靠自力的其他各宗相比,更能深入普及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尤其是明清以來,其流傳之廣可以用"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來形容。淨土宗的廣泛流傳,使很多人以爲學佛的目的只是單純的求往生,求來世。

   元朝以來,經忏佛事十分盛行。尤其在江浙一帶,道場忙于超度亡靈,使寺院幾乎失去了教化大衆的功能。人們進寺廟燒柱香、拜一拜,只是爲了祈求現生的平安吉祥。更多的則是因爲家裏有了喪事,才想起寺院,請些出家人念經超度,一來希望死者有個好去處;二來對活人有個安慰。

   基于以上兩點,使社會上那些對佛教沒有深入接觸和了解的人,以爲佛教所關心的只是死亡的問題,以爲佛教只是爲死人提供服務的。

   但我們要知道,雖然淨土法門關心死後的去向,提倡借助佛力往生極樂世界,但和基督教所說的進入天國有本質的不同。淨土宗是在自力修行的基礎上,再借助阿彌陀佛的願力,也就是說,他力必須通過自力才能實現。

   《彌陀經》告訴我們,彼國是"諸上善人集會一處,不可以少福德因緣得生彼"。由此可見,西方淨土不是任何人想去就能去的,必須有福報、有德行、有善根的人才有資格往生,福報從哪裏來?從人間的修行來,必須斷惡修善方能積累往生的資糧,否則只能是緣木求魚。

  

  (五)、正確理解佛教

   佛教對生命的認識,既不同于唯物主義者所認爲的斷見,又不同于基督教所宣揚的永生。就一期生命而言,雖說是短暫的,但生命就像河流,貫穿著無窮的過去和無盡的未來。生命是永恒的,又是相續變化的。因爲生命是變化的,所以才具有可塑性,才能通過修行去改造。所以說,佛教既重視死後的歸宿,也關心現實的人生。

  

  1、對死後歸宿的重視

   《寶蔓論》雲:"人住死緣內,如燈在風中"。生命短暫脆弱,死亡之風隨時都會吹滅生命之燈。尤其是末法世間的衆生,命淺福薄,死緣者多,生緣者少。就是這麼短暫的人生,又有幾個人能好好利用?"少時心在父母,壯時心系妻室,老則心憂兒孫,一生之中,卒無暇時及法"。雖然我們一生忙碌不休,但死亡來到時,除佛法外一切無益,非但至愛的親人不能替代,連我們朝夕與共的身體也帶不去。

   但念死的目的,是爲了讓衆生認識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宗喀巴大師說:"能知暇滿大義利,則知悔作無意義之事,不利于死與法相違之事,絕不樂"。由此可見,有念死之心,才能生起舍世心;有舍世之心,才能生起求法的意樂,利用生前的寶貴時光勤修善法。

  

  2、對現實人生的關懷

   (1)五戒十善是幸福人生建立的根本

   儒家因入世而提倡人倫,提出了"仁、義、理、智、信"的行爲准則。在佛教中,與之對應的有五戒十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則又增加了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和不貪、不嗔、不癡。作爲佛教徒的基本行爲規範,五戒十善正是著眼于現實人生的道德培育。學佛的關鍵在于實踐,尤其是對于在家信徒而言,修行並不僅僅是誦經和念佛,而是要將佛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所謂"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戒具有防非止惡的功能,能調伏我們的身、口、意叁業,佛法的一切利益都建立在持戒的基礎上。持戒不僅是消極地止惡,同時也是積極地行善。所以說,五戒十善既是佛教徒必須遵循的道德准則,也是建立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如果多一個人學佛,多一個人受持五戒,世界就會多一份安甯,多一份和諧,多一份美好。如果全人類都受持五戒,那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太平盛世,就是人間淨土。 

   (2)菩薩的修行以解除有情的人生痛苦爲使命

   作爲佛教徒,不僅要注重個人的利益與幸福,還要進一步關心衆生的利益和幸福,乃至國家的前途,社會的安甯。

   大乘佛教所提倡的六度四攝,就是建立在對衆生的關懷上。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而四攝則是通過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等種種方便善巧來幫助他人,在利益社會大衆的同時,成就自己的福德資糧。六度四攝都是以布施爲基礎,佛教稱布施是種福田。世間的慈善事業關心的僅僅是解除人們的貧困,而佛教的布施還包括法布施,因爲世人的痛苦不是依靠物質改善就能得到解脫的。

   身爲佛教徒,應該以衆生的利益爲利益,以衆生的事業爲事業。佛陀在因地中,爲救度衆生而出生入死,他是爲救度衆生而修行,爲衆生而成佛。

   很多信佛的人,以爲拜佛就是恭敬,念佛就是修行,而忽略了利益社會之事,這就偏離了佛菩薩出世的本懷。我們學佛,就是要把佛教的精神發揮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只是知道了佛法,卻沒有身體力行地實踐佛法,那只是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沒有使佛法發揮應有的效用。

   近代,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都極力提倡人生佛教,要求我們運用佛法的智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菩薩作爲佛法的實踐者和推廣者,要在利他中完善自己,發菩提心,發大悲心,以解除衆生的痛苦爲使命。

  (3)佛陀在經典中爲我們指出的人生智慧

   佛教中的很多經典都非常關注有情現實人生的問題。

   《藥師經》是流傳甚廣的一部重要典籍,經中詳盡地講述了藥師佛對娑婆世界衆生的無限慈悲。他不僅滿足衆生對物質的希求,"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所乏少";還爲衆生拔除病苦,"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更進一步爲衆生消災免難,爲衆生莊嚴相貌,求健康得健康,求長壽得長壽。及至衆生臨命終時依舊不棄不離,根據衆生的願力幫助其往生十方淨土。

   除此以外,《善生經》、《十善業道經》也都是佛教關心現實人生的代表經典。

   佛教認爲人生的一切因果都是互爲緣起,命運的好壞不是神的旨意,而取決于自己的行爲。佛陀只是告訴我們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告訴我們行善和作惡的結果,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但如何改造自己的命運,還得靠我們自己的努力修行。

   佛陀就是以人身成佛的,不是神和上帝的使者。基督教中,人是由上帝創造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上帝手中。而佛教則認爲,佛與衆生只是迷與悟的區別,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修行開發自身本具的清淨佛性,通過改善我們的現實人生而抵達成佛的光明大道。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爲了讓衆生都能因爲聽聞聖教而獲得"現生樂,來生樂,究竟解脫樂"。所以說,佛教不僅關心生命的未來,重視死後的歸宿;同時也關心現世人生的幸福,關心現實人生的改善。修行是一個取舍的過程,首先要舍去不良的習氣和行爲,舍去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煩惱,再以佛菩薩們爲榜樣,依教奉行,在現有生命的"因"上有所變革,使生命得到升華,使生命産生質的飛躍。

  

  五、自利乎?利他乎?

   作爲社會的一份子,我們都有各自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不論有沒有學佛,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責任。否則,縱然修行修得不錯,但從利益社會的角度來看,卻不曾起到一個佛教徒所應發揮的作用。大乘佛教的修行,要求佛弟子在自利的同時,進一步利益社會大衆,這也是佛法在人間弘揚的必由之路。菩薩道的精神正是在利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佛菩薩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衆生,所得到的功德也都回向衆生。

   遺憾的是,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爲佛教徒是自私自利的人,認爲他們抛棄父母妻兒,只圖個人清閑,不承擔家庭責任,不過問社會疾苦。那麼,學佛的人究竟是自利還是利他? 

  

  (一)、什麼是利益?

   世間的人,盡管奮鬥的目標不同,但都逃不脫名利二字。正如孟子所說:"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利益是有…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怎麼看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