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P2

  ..續本文上一頁于來到佛法的發源地,又在印度學習了十七年之久。大師的博聞強記和銳利思辯使印度各宗僧衆都爲之歎服,聲譽之隆,一時無雙。但大師學法的目的是爲了濟世度人,爲了將佛法的智慧傳遍東土。因此,在求得正法之後,再一次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回到漢地,開始了中國佛教史上規模空前的佛經翻譯事業。大師的一生都積極致力于經教的研究,以探索真理爲己任,真正體現了大乘佛教救世之真精神。

  

  3、佛教徒要積極止惡,積極行善

   人間有善、惡兩種力量。在我們的人格裏,這兩種力量也同樣存在。在傳統儒教中,對人性的善惡始終存有爭議,既有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之說,又有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之見,究竟孰是孰非?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在我們的生命中,這兩種力量是共同存在的。學佛就是要開發生命中善的力量,使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和善法相應,使我們的慈悲念念增長。

   《華嚴經》中有一著名的偈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當年,白居易在向鳥巢大師問法時,大師正是以此偈作答,可見其重要意義。佛法固然博大精深,但在具體行持中,又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勿因惡小而爲之,勿因善小而不爲。

   聲聞乘強調持戒,即"諸惡莫作",事實上,持戒本身就是一種行善的方式。如果每個人都能不殺生,我們就不必擔心受到他人的傷害;如果每個人都能不偷盜,我們就可以夜不閉戶;如果每個人都能不邪淫,就少了許多家庭糾紛;如果每個人都能不妄語,我們就不必擔心上當受騙;如果每個人都不飲酒,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很多悲劇就可以避免。

   而菩薩乘更強調"衆善奉行",不僅要以持戒來利益衆生,還要積極行善。善事不論大小,凡是自己能夠做到的,都應隨分、隨力、隨時去做。像觀音菩薩那樣"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只要衆生有困苦,就積極主動地爲人分憂解難。對所有衆生都視如己出,無有分別,衆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衆生的困難就是自己的困難,哪裏需要就到哪裏去,不求回報,不論得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4、佛教徒要積極完善人格,濟世度人

   我們要像佛菩薩那樣去濟世度人,首先必須完善自己的人格。而完善人格,又必須從克服自身的煩惱做起。

   衆生之所以流轉生死,是因爲生命中存在著很多煩惱。煩惱是來自于生命的內在,而客觀條件只是造成煩惱的外緣。面對逆境是否生起煩惱,與我們的觀念和修養有關。一個沒有貪欲的人,欲望不會成爲他的牽挂;一個沒有嗔恨的人,嗔恨的種子不會在他心中發芽;一個沒有愚癡的人,無明不會遮蔽他智慧的眼睛。

   學佛是一項生命改造工程,佛陀是圓滿了斷德、智德、悲德的覺悟者。所謂斷德,就是斷除人類無始以來的貪嗔癡雜染。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本有的清淨自性才能得到顯現,人格才能得到進一步完善,而這正是濟世度人的基礎。

   行菩薩道,不僅要說法度人,更要以自己的德行和實際行動去感召他人,讓所有人感受到菩薩的慈悲和智慧。菩薩的心量是常人難以度量的,菩薩在行布施時,不僅要施舍財物,甚至要獻出自己的生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布施如此,六度萬行莫不如此,爲了衆生的利益,犧牲一切都在所不惜。所以說,真正行菩薩道就意味著徹底的奉獻。這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要盡未來際無有間斷,廣度衆生無有疲厭。

   綜上所述,作爲佛弟子,就是以佛菩薩爲榜樣,以佛菩薩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在明確人生目標的前提下,積極追求真理,傳播真理,從這個意義來說,佛教徒的人生態度無疑是積極的。

  

  二、悲觀乎?樂觀乎

   生活中充滿著悲歡離合,並由此引發我們的喜怒哀樂。當我們處于順境時,會因事事如意而情緒高漲;當我們處于逆境時,又往往因困難重重而情緒低落,我們的心總是隨著外境的轉變而起起落落,時而悲觀,時而樂觀。

  

  (一)、悲觀、樂觀究竟是什麼?

   悲觀和樂觀是我們對待現實生活所表現出的不同情緒。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悲觀的人往往只看到其中灰暗的一面,隨時擔心失敗,因此甯願不去嘗試任何新生事物,尤其遇到困難時,悲觀會使人沈溺在挫折中無法自拔;而樂觀的人,則會努力尋找其中所蘊含的光明面,從而激勵自己堅持不懈地努力。

   曾經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做悲觀,一個叫做樂觀。他們的父親希望能夠改變一下這樣的狀況,所以,給悲觀的孩子送了一屋子玩具,又給樂觀的孩子送了一屋子馬糞。第二天,他去檢查他的試驗結果時發現,悲觀的孩子依舊愁容滿面,所有的玩具連碰都不曾碰過,因爲他害怕把它們弄壞了。而樂觀的孩子呢,則在馬糞堆裏玩得不亦樂乎:"父親,您一定在裏面藏了什麼寶貝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取決于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人生從一張白紙開始,其後發生的每一樁事漸漸在白紙上繪滿了輪廓:我們的經曆,我們的遭遇……悲觀者總是在生活中尋找缺陷和漏洞,所看到的是滿目的黯淡;而樂觀者則會從中發現潛在的希望,發現亮麗的色彩。

   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上演著一幕幕悲喜劇,這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莎翁戲劇,既有情節歡快的喜劇,又有結局淒慘的悲劇。悲劇與喜劇的誕生,既是現實人生的真實寫照,又在客觀上反映了人們對待生活的不同認識。

  

  (二)、悲觀、樂觀的産生和表現

   人生有悲有喜,但文學作品對現實的反映還停留在生活表層,沒有深入挖掘苦樂産生的實質。

   悲觀、樂觀産生的原因是什麼?對于一般人而言,往往和性格及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

   樂觀主義者,或者由于天性比較開朗,對什麼事情都想得開,看得淡,重視過程多于結果;或者由于對人生無知,沒有遠大的理想,得過且過;或者由于出生優越,一生不知愁苦,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自信;或者認爲科學至上,對人生抱著必勝的信念……但這幾種情況下産生的樂觀,基本都屬于盲目的樂觀。

   而悲觀主義者,或是因爲對自己缺乏信心,被懷疑束縛了自身的發展;或是因爲性格的缺陷,對社會及世界采取對立的姿態;或是因爲長期生活在逆境中,理想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無法得到體現,從而失去生活的信念。

   但悲觀和樂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芸芸衆生中,絕對的悲觀者或是絕對的樂觀者都只是少數,大部分人會隨著環境的改變、閱曆的豐富,在悲觀和樂觀之間不停地搖擺。

   雖說樂觀的人相對要豁達一些,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只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若將人生比作河流,這河流中處處隱藏激流和暗礁,誰也無法預料明天等待著他的是什麼,突如其來的重大挫折和打擊往往會使人變得意志消沈,轉而成爲悲觀主義者。

   人活著究竟爲了什麼?世界充滿著矛盾和痛苦,充滿著疾病和戰爭,一些哲學家對人生進行深層透視之後,看不到人生的價值,找不到人生的前景。他們認爲人生是虛幻而沒有意義的,生命的本質是痛苦的。

   叔本華和尼采都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叔本華說:"對于人生來說,所謂的幸福,是意志達到目的的狀況,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時受到的壓抑則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暫時的,痛苦是經常的。因爲人的追求沒有最後的目標,人的欲望永遠無止境。"

   對欲望的無止境的追求,決定了人生的痛苦。一旦追求實現了又會如何?是否會帶來永遠的快樂?遺憾的是,人類從來都是向往得不到的東西,一個欲望得到暫時的滿足,新的欲望緊接著又會産生。社會在發展,人的欲望也隨之不斷提高。如果沒有追求又如何呢?就容易對人生産生厭倦,所以人總是在追求和厭倦間痛苦地徘徊著。

   人活著,暫時的價值當然是有的,盡管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成就不同,但在爲自身謀取生存的同時,總會或多或少地對社會作出一定的貢獻,但這就是人生的終極價值所在麼?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生自古誰無死?以死亡來衡量,人類的一切奮鬥和努力都是徒勞。曆史上多少叱咤風雲的人物,一旦死後,豐功偉業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湮沒。即使權傾一時,即使富可敵國,即使名滿天下,這一切在死亡面前又顯得何等蒼白?

   從個體生命來說,要面對死亡;從國家民族來看,也會經曆盛極而衰乃至消亡的過程;即使我們居住的地球,壽命同樣是有限的。面對著終將消失的世界,我們努力的意義何在? 因此,莊子早在兩千年前就發出了"人之生也,與憂俱來"的哀歎。因爲世界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並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依舊擺脫不了對悲觀主義的感慨和思索。

   相對悲觀主義論調而言,唯物主義者基于入世的原則,基于生而爲人的自信,提出了較爲樂觀的論點。康有爲即針對莊子的論點批駁說:"吾則以爲,人之生也,與樂俱來。生而爲人,諸天之物威備于我,天下之樂孰大于是!"西方的哲學薩特也曾提出類似的觀點:"人實在就是這樣一種東西,通過它,價值得以出現于世。"盡管樂觀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的作用,但它的片面性也是不容忽視的。

   樂觀主義的進步觀有兩大支柱,一是進化論,二是經濟決定論。進化論將弱肉強食作爲自然界發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演變而來的社會進化論,則將先進文明的對落後文明的征服作爲人類進步的必由之路。樂觀主義者所幻想的進步是著眼于科技的發展,隨著工業文明的普及,人類的物質生活固然得到了提高,但並沒有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內心…

《佛教徒的人生態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怎麼看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