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聞他的才名,約之同行,很受忽必烈器重。印簡南還,他遂留于行帳,參決軍政大事,後恢複本來的劉姓,命名秉忠。世祖即位時,他起草的朝儀、官製等一切典章,成爲元朝一代的政治製度。遺著有《文集》十卷。
當時南方,自南宋以余杭徑山、臨安靈隱等爲禅宗五山小刹後,禅門宗匠輩出,其代表人物有:
雲峰妙高(1219—1293)于至元十七年(1280)住徑山,時教家大毀禅宗,妙高與一、二同志入京力爭。和教僧仙林論辯得到勝利(《佛祖通載》卷二十二)。
雪岩祖欽(?—1287)得法于徑山無准師範。曆主潭州尤興寺、湖州光孝寺,最後主江西袁州仰山,人們稱他所住的地方是法窟。他的語錄力說儒釋一致。有《雪岩祖欽禅師語錄》行世。
高峰原妙(1238—1295),從雪岩祖欽問道,後入臨安龍須山力參。又至天目西峰獅子岩隱居,常設叁個疑問(叁關)勘驗學者,時稱“高峰古佛”,有語錄行世。
中峰明本(1263—1323)是高峰高足。他有時住庵,有時住船,到處稱其所居爲“幻住”。丞相脫歡和翰林學士趙孟等多從他問法。仁宗時高麗王子王璋特往參谒,明本作《真際說》開示之。遺著有《幻住庵清規》、《山房夜話》及《語錄》等,收于《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元代編入大藏經中流行。嗣法弟子天如惟則、千岩元長等,皆爲宗匠。
元叟行端(1255—1342)和天目中峰同時,闡揚大慧(宗杲)門風于徑山,名聞京國。門下人材甚盛,楚石梵琦,夢堂昙噩是他的高足。有《語錄》行世。
一山一甯(1247—1317)是南海普陀山的名僧。大德叁年(1299)奉成宗命持诏書使日,住鐮倉建長寺、圓覺寺及京都南禅寺等處。寂後,給以國師之號,稱一山國師。其所傳禅學稱一山派(《元亨釋書》卷八)。
此外,天臺、華嚴、慈恩、戒律諸宗,仍余緒未絕。如天臺宗的湛堂性澄、玉崗蒙闊、浮休允若、大用必才、絕宗善繼等;華嚴宗的仲華文才、大林了性、幻堂寶嚴、麗水盤谷等;慈恩宗的普覺英辯、雲岩志德、吉祥普喜,以及律宗的光教法聞等,都是當時各宗碩果僅存的學者。
湛堂性澄(1253—1330)從佛鑒铦(音先)學天臺教觀,弘法于杭州演福寺。至治元年(1321)應召入京,校正大藏。著有《金剛經集注》、《彌陀經句解》等行世。蒙潤、允若、善繼等,都出其門下。玉崗蒙潤(1275—1324)從古源、湛堂等受業,盛弘《法華》于杭州。晚年隱居龍井白蓮庵,率衆修法華叁昧,著有《四教儀集注》,爲臺宗學徒入門書。浮休允若(1280—1359)從大山恢學天臺教儀,後依湛堂于南天竺寺,極受器重。他的風度嚴峻,被稱爲僧中禦史,著有《內外集》。大用必才(1276—1343)從蒙潤受教,遂嗣其法。至正二年(1342)大弘天臺教于杭州。著有《法華》、《涅槃》諸經講義。絕宗善繼(1286—1357)爲湛堂法嗣,曆住天臺薦福、能仁等寺,闡揚《法華》叁大部教義,晚年專修淨業。他的弟子如玘是明初的名僧。
仲華文才(1241—1302)是元代華嚴名僧。他講授經論,主張通宗會意,視語言文字,不過糟粕而已。世祖命爲洛陽白馬寺住持,號“釋源宗主”。後爲五臺山佑國寺開山第一代住持,署真覺國師。了性、寶嚴等是他的高足。所著有《華嚴懸談詳略》五卷、《肇論略疏》叁卷、《慧燈集》二卷(《佛祖通載》卷二十二)。大林了性(?—1321)曆遊諸方講席,學賢首教,後從文才至五臺,備受啓迪。當時喇嘛受朝廷尊寵,所有名僧莫不摳衣接足,乞其摩頂,謂之攝受;了性惟長揖不拜。寂後谥曰弘教。幻堂寶嚴(1272—1322)是文才的嗣法弟子。文才叁坐道場,他都隨從。後住普安、佑國二寺,與了性大弘《華嚴》教義(《大明高僧傳》卷二)。麗水盤谷的師承不明。他一生好遊名山。詩名著當世。世祖的附馬高麗王子王璋,請他講演《華嚴大意》于杭州慧因寺,備致禮敬。有《遊山詩集》叁卷行世(《大明高僧傳》卷一)。
普覺英辯(1247—1314),受慈恩學于柏林潭,弘法于秦州景福寺,道俗稱爲無佛世之佛。雲岩志德(1235—1322)從真定龍興寺法照學慈恩教義。至元二十五年(1288)朝命江淮諸路立禦講所叁十六所,他被選爲講主,開講《法華》、《唯識》等疏,號佛光大師。吉祥普喜通達《唯識》、《因明》諸論,也是江淮禦講所的講主之一。當時雲南僧端無念爲《唯識》名家,曾和普喜辯論《唯識》,對他的造詣極爲傾服(以上見《大明高僧傳》卷二)。
光教法聞(1260—1317)是元代唯一律師。他從溫公受學《法華》、《唯識》及《四分律》。帝師亦憐真請他講《般若》,指授《因明》要義。後被召居京師大原寺、大普慶寺。當時從他受戒的僧俗很多,號光教律師(《佛祖通載》卷二十二)。
元代佛教在傳統的各宗以外,江南還有白雲宗、白蓮宗等教團。這兩家都起源于宋末,都提倡念佛,勵行菜食,只是白蓮宗許有妻室爲異。白蓮宗是宋蘇州延祥院沙門子元所倡。子元自稱白蓮導師,其徒號爲“白蓮菜人”。此宗因發展迅速,遭受“妖妄惑衆”之嫌,子元被流放到九江,教團也被解散。後來小茅阇黎糾集信徒,重新倡導,但他的見解就差遠了(《釋門正統
斥僞志》)。另外,白蓮在被禁以後,由于優昙宗主普度的活動,在廬山得到複興。普度所著《廬山蓮寶鑒》旨在顯彰子元的教義破斥當時彰德朱慎寶、廣西高仙道等附托白蓮的異說。至大叁年(1310)他親自入都,呈上白蓮宗書,進行白蓮宗的複興運動,因而得到宣政院的認可。以後,一般遂以白蓮教中得到朝廷認可的稱爲正宗,未得到認可的稱爲邪宗(明果滿編《廬山複教集》)。
元代的佛教藝術有好些特色。特別是由于帕思巴等弘傳西藏地區流行的密教,使元代的佛像塑造及雕刻藝術起了一大變化。尼泊爾著名的佛像工藝家阿尼哥擅長畫塑及範金爲像。中統元年(1260)帝師帕思巴在西藏地區建黃金塔,阿尼哥和尼泊爾一批匠人到了西藏。帕思巴因他技術優異,命他監工。塔成以後,即從帕思巴出家,相隨至北京。最初奉命修補了明堂的針灸銅像,京師金工都佩服他的巧妙。至元十五年(1278)還俗,授大司徒,領將作院事。兩京(大都和上都)寺觀之像,都出其手(《新元史.阿尼哥傳》)。其他自西藏地區和蒙古地區來的工匠,如塑造大聖壽萬安寺佛像大小一百四十尊的禀搠思哥斡節兒八哈失,塑造青塔寺四天王像助手阿哥撥,鑄造玉德殿叁世佛、五方佛等鍮石像,又製造文殊、彌勒布漆像的諸色人匠總管府總管雜兒只,及奉文宗皇後命鑄造八臂救度母等鍮石像的八兒蔔等,多是阿尼哥的徒弟(《永樂大典》本《元代畫塑記》)。
從阿尼哥學塑梵像最矨E絕藝的是漢人劉元。至元七年(1270)世祖建大護國仁王寺,求造梵天佛像奇工,劉元被薦見阿尼哥,從學西天梵像,遂成絕藝。元朝兩都名刹的塑土、範金、抟換(即夾纻漆像俗稱脫沙)爲佛像,出于劉元之手者,皆精絕無比。官至正奉大夫秘書監卿。後人稱爲劉正奉(虞集《道園全集
劉正奉塑記》)。
阿尼哥、劉元一派以前的佛像手法稱爲漢式佛像。自阿尼哥始稱爲梵式佛像。這種梵式佛像,不但盛造于北方寺刹,現今南方杭州也有一些遺迹。如著名古刹靈隱寺前飛來峰岩壁上的幾百尊佛像,就是至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1287—1292)之間所鑿造的梵像。
元代僧徒的著述,雖不及唐宋之盛,但如禅宗僧徒行秀的《從容錄》、明本的《中峰廣錄》、普度的《蓮宗寶鑒》、德輝的《敕修百丈清規》、慶吉祥的《至元法寶勘同錄》、念常的《佛祖曆代通載》、覺岸的《釋氏稽古略》等,都是一代的要著。
元代僧人中以詩文著名者頗多,如明本、行端、祖銘、栯 堂、大
、宗衍、子庭、本誠、子貢、圓至、實存、善住、大、清珙、至仁、惟則等皆是(以上各人的作品都收入清代顧嗣立編的《元詩選》)。
明本爲著名禅僧,作有船居、山居、水居(住水邊)、鄽居所謂《四居詩》數十首,爲世傳誦。行端亦宗門名匠,嘗擬寒山子詩百余篇,自號《寒拾裏人稿》。栯 堂益爲大慧杲四世法孫有《山居詩》四十首流傳于世。清珙居吳興霞霧山,禅余作《山居吟》,其章句精麗,有《石屋珙禅師詩集》。圓至字天隱、大字笑隱、本誠字覺隱,詩名相埒,當時稱爲“詩禅叁隱”。圓至善爲古文,所著《牧潛集》,雅麗可誦。明姚廣孝謂元代僧人的文章,雖叁隱並名,應推天隱爲第一(見姚廣孝《牧潛集序》)。大爲南京龍翔集慶寺開山第一代住持,校正《敕修百丈清規》,爲禅門定式。說法之余善爲文,著有《蒲室集》十五卷。本誠後名道元,居吳下,善詩並工山水繪畫,有文集行世。大圭爲文古雅,詩尤有風致,著有《夢觀集》。善住字雲屋,著有《谷響集》。子庭善口辯,有詩名,平生好遊,著有《不系舟集》。這些都是元代特出的詩僧。
《元代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