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佛教
作者:林子青
明代佛教是從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前後二百七十六年間朱明一代的佛教。
明代政權建立之初,有鑒于元代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轉而支持漢地傳統的佛教各宗派,因此喇嘛教在內地漸衰,而禅、淨、律、天臺、賢首諸宗逐漸恢複發展。太祖早年出身于僧侶,對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頓。洪武元年(1368)即在南京天界寺設立善世院,命僧慧昙管領佛教,又置統領、副統領、贊教、紀化等員,以掌全國名山大刹住持的任免。叁年(1370)又召集各地僧耆,規定寺院爲禅、講、教(包括依瑜伽教修行及應赴佛事等)叁類,要求僧衆分別專業。隨後又召集江南名僧至南京,啓建“廣薦法會”及點校藏經,進行刻版。對于僧人普給度牒,廢除過去計僧賣牒的免丁錢,並命各地沙門講習《心經》、《金剛》、《楞伽》叁經。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對于佛教的整頓更爲積極,仿照宋製設各級僧司、僧官[其製在京設僧錄司,各府設僧綱司,州設僧正司,縣設僧會司。僧錄司諸僧官由禮部任命,有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左、右覺義等職。主要任務是監督僧衆行儀及主管考試等。從洪武二十五年(1392)起,僧錄司務僧官都按級給俸,最高的月給米十石,最低的五石。見太祖實錄],製定僧服色別,嚴格區分禅、講、教叁類。十七年(1384)采納禮部尚書趙瑁的建議,規定每叁年發度牒一次,並加考試,不通經典者淘汰。二十四年(1391)命各州府縣只許保留大寺觀一所,僧衆集中居住,限各府不得超過四十人,州叁十人,縣二十人。規定男子非年達四十歲以上,女子非五十以上者不准出家見《明史.職官志》叁)。複通告全國,防止僧俗混淆,規定僧人誦經儀式和施主布施金額,這就是所謂《申明佛教榜冊》,是明初整理佛教的一項重要文件。又命各府州縣的僧官,就地調查雜處民間的僧人實數,要他們集中居住。次年(1392)通知全國各級僧司造僧籍冊,擬刊布各寺,使互周知,名爲《周知板冊》。後以執行手續過煩,不久就停止了。
明初以來,僧道度牒是免費發給的。但考試限製很嚴,私度因而激增。代宗景泰二年(1451)因救濟四川、貴州饑荒,采納朝臣建議,實行收費發牒製度,凡僧道納米五石者,給與度牒。憲宗成化二年(1466),淮揚地方大饑,也用同法以赈濟。成化八年(1472)淮揚巡撫張鵬請給僧道空名度牒一萬道,以買米濟荒,雖一度遭到反對,但到了次年戶部卻發給空名度牒十萬道,以赈濟山東。這樣,有牒僧道既大量增加,寺觀自然隨之而增。據成化二十一年(1485)統計:在成化十七年(1481)以前,京城內外的官立寺觀,多至六百叁十九所。後來繼續增建,以致西山等處,相望不絕。自古佛寺之多,未有過于此時者。而納費發牒之舉,直繼續到明末爲止(《大明會典》卷一百零四)。
明代寺院的土地雖不如元代的多,但明初對于大寺,也常有給田贍僧之舉。如報恩、靈谷、天界,號爲南京叁大寺,都有許多寺田。南京報恩寺的田地塘蕩就有一萬余畝(《金陵大報恩寺塔志》)。江南各地著名寺院也都有相當多的土地。常州武進縣土豪陸衡典了彌陀寺田土叁千畝,到期不肯全部交還,因此興訟,于是開始禁止買賣寺田(《欽錄集》洪武十九年條)。洪武二十七年(1394),規定全國大寺有錢糧者,設鑽基道人一人,專辦差稅,其余僧衆都不許在外奔走,交結官司。到了景泰年間(1450—1456),令各處寺觀田地,每所限置六十畝爲産業,其余都撥給農民佃種納糧(《大明會典抄略》“僧錄司”),鑽基道人之製也就跟著廢止了。明代對于喇嘛仍給以應有的宗教上優遇。洪武六年(1373)前元帝師喃迦巴藏蔔入朝,即與以熾盛佛寶國師稱號。洪武七年(1374)帕思巴後代公哥監藏巴藏蔔入朝,又尊爲帝師,加國師稱號。設置西甯僧綱司,任喇嘛
叁刺爲都綱;于甘肅河州,設置番漢二僧綱司,以藏僧任僧官。成祖即位後,對喇嘛更加重視。永樂元年(1403)遣中官侯顯入藏,迎哈立麻至京,親往慰問,請于南京靈谷寺啓建法會,給與DB法王稱號。當時宗喀巴(1357—1419)在藏傳弘佛法,名稱普聞,成祖又派大臣四人往請,宗喀巴派遣上首弟子釋迦智(1354—1435)前來京師,成祖即給他以大慈法王稱號。後釋迦智回西藏創建色拉寺(拉薩叁大寺之一),又再度至京,任永樂、宣德兩代國師(張建木《宗喀巴大師傳》)。計永樂時代(1403—1424)受封的藏族喇嘛,有五王、二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頂國師、十八灌頂國師(《明會要》卷七十八)。憲宗、孝宗、武宗叁代(1465—1521)都深崇喇嘛。來京藏僧,也多給以西天佛子、灌頂國師等尊號。武宗且通達梵語,自號大慶法王,給藏僧食茶八萬九千余斤。神宗萬曆五年(1577)蒙古可汗俺答入青海,聞第叁世DL索南嘉措(1543—1588)至西甯附近弘法,即率衆萬人歡迎,給以“遍知一切瓦齊爾DL喇嘛”尊號(DL喇嘛之名就從這時開始)。索南嘉措遂致書當時宰相張居正致敬,表示當勸順義王(時俺答受封爲順義王)早日回蒙,並獻禮物四臂觀世音、氆氇、金剛結子等。萬曆十六年(1588)神宗曾派人迎索南嘉措前來北京,但他于是年即在內蒙逝世了。
明初各宗派中,禅宗盛行,而以臨濟爲最,曹洞次之。元末禅僧繼續傳法于明初的,有楚石梵琦、夢堂昙噩、愚庵智及。明初知名的禅僧有季潭宗泐、恕中無愠、呆庵普莊、見心來複、斯道道衍、雪軒道成、南洲溥洽等。中葉以後,則有楚山紹琦、空谷景隆、笑岩德寶、無明慧經、無異元來、永覺元賢、湛然圓澄等,各闡禅學于南北各地。
梵琦(1296—1370)和昙噩都曾參加蔣山法會,爲太祖所禮重,著有《北遊集》、《鳳山集》、《西齋集》及《六會語錄》。昙噩(1283—1371)著有《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叁十卷行世。智及(1311—1378)四主名刹,爲元叟行端以後的有名宗匠(《南宋元明禅林僧寶傳》卷十)。
宗泐(1318—1391)與來複齊名。洪武五年(1372)于鍾山建法會,太祖命他升座說法,並作《贊佛樂章》八曲,又命主金陵大天界寺,掌全國僧事。與如玘箋釋《心經》、《金剛經》、《楞伽經》,頒行全國。所著有《全室外集》九卷。無愠(1309—1386)從元叟行端出家,居臺州瑞岩時,日本懷良親王慕他的名望,遣使請往日本傳教,太祖因此召他至南京,但無愠以老病辭。所著《山庵雜錄》二卷,稱爲宗門七書之一(《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十二)。普莊(1347—1403)深于禅學,又善講說。洪武十年(1377)朝廷命各地僧徒講習《心經》、《金剛》、《楞伽》叁經,他受請講授于金山寺,由是著名。又曾主江西訟E居山及浙江徑山。所著《呆庵語錄》,後湮沒不傳(《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十叁)。來複(1319—1391)擅長詩文書法,曆主甯波天甯及杭州靈隱諸大刹,曾被召至京,受四衆歸敬。後因丞相胡惟庸案牽連被殺。著有《四會語錄》及《蒲庵集外集》六卷。道衍(1335—1418)號逃虛子。成祖起兵時,任爲軍師,即位後,論功授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1404)任太子少師,複姓姚,命名廣孝。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還仍缁衣。他除監修《太祖實錄》及監修《永樂大典》外,著有《道余錄》一卷、《淨土簡要錄》一卷、《諸上善人詠》一卷、詩文《逃虛子集》十卷(《明史》卷一百四十五)。溥洽(1346—1426)博究教典,並通儒書,曾任僧錄司左善世。建文帝出奔時,成祖疑他與聞其事,把他拘禁十余年。後因道衍臨終之請,始釋其獄。寂後,楊士奇爲撰塔銘(《補續高僧傳》卷二十五)。道成(1352—1432)出于萬松法嗣雪庭福裕一系,嘗住金陵天界寺,永樂初曾出使日本。
紹琦(1404—1473有語錄四卷曰《笑岩集》。德寶門下出幻有正傳,正傳門下有密雲圓悟、天隱圓修、雪峤圓信叁名僧,各傳道一方,時稱爲臨濟中興。圓悟(1566—1642)重興甯波天童寺,爲明末禅宗著名宗匠。嗣法弟子有漢月法藏、浮石通賢、破山海明、費隱通容、木陳道忞 等十二人。其法系蕃衍,遍于全國。
慧經(1548—1618)住江西新城(今黎川縣)壽昌寺,倡導農禅,重振曹洞宗風。其法嗣四人,以博山元來、鼓山元賢二系最盛。由此二系的蕃衍,使曹洞一宗在江西、福建、廣東叁省和天童一系的臨濟禅形成對峙之勢(《五燈會元續略》卷一)。元來(1575—1631)開法江西博山,門下出宗寶道獨、棲壑道丘、星郎道雄等,其法系頗盛于廣東。元賢(1578—1657)住福建鼓山,大唱曹洞禅,著有《補燈錄》、《繼燈錄》、《永覺禅師廣錄》(叁十卷)等二十余種。圓澄(1561—1626)在法系上與元來、元賢爲同門昆季。他開法紹興雲門顯慶寺,法席大盛。門下麥浪明懷、石雨明方、叁宜明孟、瑞白明雪等,都是禅宗知名者。著有《慨古錄》、《宗門或問及語錄》八卷(《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十五)。
華嚴宗在正德至嘉靖之間(1506—1565)稍弘于北方。無極(明信)由魯庵(普泰)傳授賢首教旨曆二十余年,門下出雪浪洪恩(1545—1608),盡傳其學,著名于江南。雪浪弟子知名的有巢松慧浸和一雨通潤。一雨的弟子有蒼雪讀徹和汰如明河。慧浸(1566—1621)善于講說,通潤(1565—1624)精于著述。明河(1588—1640)曾疏《楞伽》、《楞嚴》二經,並著《補續高僧傳》二十六卷。蒼雪(1588—1656)別號南來,善講《華嚴大疏》,並工詩文,…
《明代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