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散體《唯識叁十頌》

  散體《唯識叁十頌》

  

  韓廷傑

  1.因爲我和法是虛假施設的,所以有各種各樣的東西在轉。那種虛假施設處于識的轉變之中,這種轉變共有叁種。

  2.異熟、稱爲思量的識,以及境的了別。此中稱爲阿賴耶的識,即異熟、一切種子。

  3.阿賴耶識的執受、處所、了別是不可知的,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

  4.于此是舍受,它是無覆無記。觸等也是這樣,如瀑流一樣轉動。

  5.阿賴耶識于阿羅漢位舍。稱爲末那的識,依靠阿賴耶識而轉,又緣阿賴耶識。

  6.與四煩惱俱,即我見、我癡、我慢、我愛,常是有覆無記。

  7.隨所生所系,及余觸等俱,阿羅漢沒有它,滅盡定也沒有,出世道也沒有。

  8.以上是第二變,然後是第叁變,可取六種境,善、不善、俱非。

  9.第叁變所俱的心所法是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還有叁受。

  10.初有觸等,然後是欲、勝解、念,以及定、慧,善有信、慚、愧。

  11.無貪等叁根,精進、輕安、不放逸、不害是善,煩惱是貪、瞋、癡。

  12.還有慢、見、疑,並有忿、恨、覆、惱、嫉、悭和诳。

  13.還有谄、驕、害、無慚、無愧、昏沈、掉舉,然後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

  14.還有散亂、不正知、惡作、眠、尋、伺,這二隨煩惱各有二種。

  15.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如水中諸波。

  16.意識恒常出現,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17.這種識的轉變,就是分別、所分別。因此,這種分別是不存在的。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唯識。

  18.因爲識含有一切種子,如是如是變,由于展轉之力,彼彼分別即産生。

  19.業習氣與二取習氣在一起,前異熟盡的時候,它們就讓其他的異熟産生了。

  20.由于各種各樣的虛妄分別,有各種各樣的事物被分別出來。這種遍計所執自性,不可得。

  21.而依他起自性,分別由緣而生。園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22.這園成實性,與依他起性,非異非不異,可以說如無常等性,這個看不見的時候,那個也看不見。

  23.于叁自性,立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24.第一是由于相而無自性,次無自然性,後一個無自性(勝義無性)即屬于這個(生無性)。

  25.因此,諸法勝義,就是真如。因爲常如其性,這就是唯識性。

  26.乃至于識還沒有安住于唯識性的時候,二取隨眠還沒有伏滅。

  27.現前立少物,認爲這就是唯識。因爲有所得,所以還沒有安住于唯識。

  28.當識住于唯識性的時候,所緣無所得。因爲在所取沒有的情況下,能取也就沒有了。

  29.這種無所得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出世間智,因爲已經舍掉兩種粗重,便證得了轉依。

  30.這就是無漏界,不思議善常。這就是安樂解脫身,被稱爲偉大牟尼的正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