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唯識學種子論的探討(理證)

  關于唯識學種子論的探討

  

  理證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從唯識學的角度對種子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探討,種子理論思想的建立,闡明了宇宙諸法産生的起因,一切諸法的現象皆由種子而生起。同時,說明了善種子生善果,惡種子生惡果,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因果循環不滅的道理。<-br>作者理證法師,中國佛學院講師。

  前言

  從佛教哲學的角度來看,宇宙間一切萬法不外乎緣起和緣生的兩大道理。所謂緣起,就是說明諸法的起因;所謂緣生,就是說明諸法的現象。而諸法的緣起,就是說明一切事物現象的産生必有其因,佛說無一法非因緣生,所以說,這宇宙萬有諸法不同的現象,完全是因緣的組合。然而,宇宙諸法既然是因緣所生,那麼,它是怎樣生起的

  又誰能夠真正作爲諸法的親因者

  這是很多學者都無法解答的問題,但是唯識學者認爲,能爲諸法的親因者,就是阿賴耶識中的“功能差別”。所謂功能差別者,就是種子;也就是種子的一種力量和作用。所以色法中的山河大地,心法中的見相二分,皆是阿賴耶識的功能種子的力量和作用生起的。不過種子生起的諸法,不同于外道認爲的一因而生多法;或由多因而生一法。而是由各各不同的種子,生起各各差別的現象。就是說一法的生起,必有一法的自己種子爲因。而這一法的種子,唯限于這一法的親因,決不可爲它法的親因。所以說,所謂種子,就是本識中能親生自果的功能差別,此功能差別的因,是根據人們無時以來的善惡行爲而形成的。

  一、種子名義的成立

  種子說的成立,是唯識學的一個重要點。因爲要建立叁世輪回,建立因果循環不滅,就必須要成立一法,以聯系過去現在未來,使其不斷。同時又要說一種行爲業力的保存,不論保存到什麼時候都不會失去他的效能。從這點上,也可以除去惡種子而增長善種子,是轉凡成聖的要點,因此種子就産生了。阿賴耶識的似一似常的自體安立,也是從這個觀點上成立的。

  種子是什麼呢

  所謂種子者,就是第八阿賴耶自體中所具有的一種能夠生起諸法的功能。即一切有漏無漏的色心諸法,皆是從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現行生起。此第八阿賴耶識中生果的功能曰種子。也就是第八識自體分中有能夠生起色心諸法之力量和作用的種子,猶如稻麥等種子能生芽葉,從喻立名,名爲種子。若從其自體立名,則名爲功能。所生色心諸法,從本識之種子中而生起現行,名之爲現行。即未生起現行,故喻名種子。如《成唯識論》雲:“此中何法名爲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1]即從各自種子生起各自現行,故親生自果。色心諸法種子各各差別,同時其功能亦各各差別,故雲功能差別。如是所謂種子者,能也,力也,用也。因此世間一切萬法皆從此起。于此有叁義說明:一、種子爲力,非色非心;二、力遍宇宙,故種子亦遍宇宙。一念起用,宇宙森然,種子無盡,宇宙亦無盡。叁、種子無長短大小之分,現行起時,相由見帶,故識心分別一生,即攝全宇宙,無一物不含攝,亦無一處不攝法界。

  二、種子産生的叁種異說

  人生的生命,宇宙的萬有,既有由各自的善惡種子而變現,但是這些善惡無記的種子是怎麼來的呢

  關于種子的産生這個問題,慈氏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中說:

  雲何種姓

  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本姓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2]

  在無著、世親時代都無異見。到了世親死後,諸師興起了種種诤論,這裏約舉叁種異說:

  1護月論師主張本有說。他認爲第八阿賴耶識中所藏的一切有漏無漏的種子,皆由無始時來,法爾本來具有。並非從其它能熏之熏習而有。在經論中言有能熏法熏習有者,是說這能熏的法,熏習這本有的種子,令生起增長;不是說這所熏之法,能于本有種子以外,可另熏生新的種子。所以種子仍是本有,沒有新熏。因此,護月論師爲成立本有的主張,並引用經文來證明一切有漏無漏種子皆是本有。如《成唯識論》雲:“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3]若依無漏種子本有說,如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本來具有。此種佛性即是本有無漏種子,通常說的佛種。又《無盡意經》雲:“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4]此中說的“界”即是種子,種種界就是種種種子,這些種子是無始而具有的,不是新生的。又《阿毗達磨大乘經》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5]謂由無始來的種子,爲一切法平等所依,然後生起現行。又《瑜伽師地論》雲:“諸法種子體,無始時來,性雖本有,而由染淨,新所熏法。”[6]由此,以上依據經論說明,諸法種子,唯有本有;並且說明唯一本有種子,後生現行果法,可無雜亂。若說更有新熏種子,則新熏法爾,功能相等,有生不生雜亂等過失。所以,他認爲種子唯是本有,而非新熏。

  2難陀論師主張新熏說。他認爲一切有漏無漏的種子,皆由無始時來,法爾從現行熏習新生,非本來具有。就是說,種子不是原來就有的,都是互相熏習起來的。如說我們怎樣會有佛性種子呢

  這就要有多聞熏習,聽聞正法,依法修行,如此熏習而成佛種子增長。如培養善的種子,消除惡的種子,乃至最後成爲純善品的無漏種子。所以說一切種子都是新熏起來的。若是本有的,就無須熏習了,無須用功修習了。如《多界經》雲:“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7]又《成唯識論》亦雲:

  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種子既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花熏故生。[8]

  這是說,能所熏法是本有的無始的,而種子卻是熏習所生的。又《成唯識論》雲:

  “內種定有熏習,外種或有或無。聞熏習聞淨法界,等流正法,而熏習起故。”[9]

  由此,難陀論師依據這些經論說明,種子唯是新熏而有,而非本有。

  3護法論師主張本有始起並有說。他認爲諸法能夠生起現行的種子,是有兩種:一本有;二新熏。所謂無始時來于本識中所攝藏的法爾能生一切法的功能差別,是名本有種子,亦名本性住種。又無始時來,從種子生起的現行諸法,依七轉識的作用,再熏習其氣分于第八識中,更成彼識後時生果功能,而爲始起(新熏)種子,是新熏種子,亦名習所成種。此本有、始起二類種子,生起諸法的現行,是相待生起。亦有唯從本有種子生起者,如在見道最初刹那現起無漏智,但是,一般來說,都是本有、新熏兩類種子相待相助而生起現行的,並不是單一的能生起現行;若說本無有種子,則無始創生之現行,便成無因;若說無新熏種子,則現行生起時,沒有習氣續流,亦不應理。所以,護法論師主張的本有、新熏兩類種子,皆應成立。以上叁說中,護法本有、新熏並建立,折中至當。由本有義成立故,見道最初刹那現起之無漏智,得以創生現行。由新熏義成立故,現行識能熏新種。此新種者,實即現行識的余勢不絕者,所謂習氣也。而現行識熏習生起新種子時,藏伏于阿賴耶識中一切本有種子之性類相同者,亦同時受其熏發而增長。故本有種子亦受現行識所生習氣之影響。因此,一切種子,無論是本有、新熏,通得名之習氣。

  叁、種子體性存在的重要性

  種子的本體是什麼

  如《成唯識論》雲:“此中何法名爲種子

  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10]這是說明在第八阿賴耶識中,含有直接爲因而能生起自類果的功能(種子)。這“功能”是種子的別名,同時,也是指出種子的特性,哲學上叫做可能性,或曰性能。能是含有力量和作用的意思。如谷種子雖是小小的一粒,在未被損壞以前,這一粒谷種子就有生芽的可能性,含有那些龐大莖葉的性能。若谷種子被損壞了,則失其生果的可能性。我們心識上因有種種的行爲活動,這些活動留下很多痕迹(習氣)在心田之中,此習氣在心中是不會消失的。這些行爲的種子能生自果,故名功能。如《瑜伽師地論》建立七因,《攝大乘論》及《成唯識論》以此建立六義而顯種子的本性:

  (一)刹那滅:即種子本身是刹那生滅的,所謂刹那生滅,就是才生即滅,滅已即生。一期生滅,如人之生與死,我們可以看到,而一刹那的生滅過程,不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本來任何一種東西,都是時時刻刻在那裏生滅變動,但是我們看不見他動,因爲它那即生即滅的速度很快,很微細的。一件事物,所以要變壞,終歸之無常,就是因爲它本身時刻在變動著,在生滅著;否則,沒有生滅相,則事物就會常住不壞了。換句話說,人就永遠不會老,也不會死了。種子是有爲性,故它本身的條件,要刹那生滅。假如不是刹那生滅,則不能起變化作用。其次,種子必具特勝功能性,以生起自果,如谷種子若不能變爲芽,那就不成爲種子了。此遮大衆部等立無爲緣起,正量部立長時四相,又外道以自性神我等爲諸法因,大乘一師以真如爲諸法因。《成唯識論》雲:

  謂體才生,無間必滅,有勝功力,方名種子。此遮常法,常無轉變,不可說有能生用故。[11]

  (二)果俱有:這是說在現行果法上並沒有失去種子的性能,而且二者是不相分離的。如谷種子生了芽莖枝葉花蕊,原在地下的那粒種子雖然壞了,但是種子的性能並不是沒有的,種子的功能是和那正在發展的芽莖葉枝等和合爲一體。不過你只見是莖葉,而不能見種子罷了。其實,這葉莖枝就是芽種子的擴大,就是芽種子的本身發展。換言之,種子就是芽葉莖的收縮罷了。故種子在這階段上,和芽莖等是同時現起的,種子的本身決未消失。心識外的種子與現行法如此,我們人生的現行業果和能招感的業種子的關系也是如此…

《關于唯識學種子論的探討(理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