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唯識學的起源與發展(五)
張化蒙
叁、四分說
唯識學之一大特色者即是在于認識,而作爲認識之主體——識是如何認識事物的,諸家解說便有了不同,故形成著名的“四分說”。基師《唯識述記》說:
“安慧立唯一分,難陀立二分,陳那立叁分,護法立四分。”(注73)
安慧是一分論者,主張見、相二分是遍計所執,作爲識之自體——自證分屬依他起,故只有自證一分,而無見、相二分。《成唯識》說是依《入楞伽經》而立一分說,如說:
“如是四分……或攝爲一,體無別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說: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注74)
難陀(Nanda)、火辨(Citrabhāna)等則主張見分是心心所法,是能分別(認識);相分是所分別(認識),此二俱屬依他起;故一切法皆不出見、相二分。陳那則主張見分、相分、自證分之叁分說,認爲凡是認識,都必須有所認識(境,相分)和能認識(識,見分),在認識時又必須有能知對境了解的識自體,即自證分(量果)。如《成唯識論》說:
“然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征各有叁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如《集量論》伽他中說:似境相所量(相分),能取相、自證,即能量(見分)及果(自證分),此叁體無別。”(注75)
護法承陳那之叁分說,但又對其完滿,即自證分雖能證知見分,然誰又證知自證分?故于叁分之上再建立證自證分。如《成唯識》說:
“又心、心所,若細分別應有四分。叁分如前(所說),複有第四證自證分。此若無者,誰證第叁?心分既同應皆證故。”(注76)
自證分證知見分,證自證分又證知自證分,而自證分又爲誰證知?四分說者即采用輾轉證知法論進行說明,即證自證分又以自證分來證知,從而避免了輾轉無窮的過失。
四、種子本有、新熏說
在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中,以習、余習、殘習、習氣等來說明種子,不過都是就煩惱而說的,其中也說到了“熏習”。瑜伽唯識學進入到論書的時代,對習氣說又有了發展,不僅有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所說的“業習氣”及“二取習氣”,更還說有“名言習氣”。(注77)並對熏習說又大力發揮,依名言習氣的熏習而說心與物是輾轉相熏相成的,種子起現行,即是種子爲因,現行法爲果;現行法複熏成種子,即現行法爲因,種子複爲果。如是因果輾轉相熏相生,而形成心物相依不離的關系。(注78)《攝大乘論》雖是這一理論最初的闡發者,但該論在解說種子及熏習時,前者承《瑜伽》的七因(注79)而說有六義,(注80)後者則補《瑜伽》所未詳處而說所熏四義。如說: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所熏非異此,是爲熏習相。”(注81)
《成唯識論》在《攝論》所熏四義上,更說有能熏四義,如說:
“何等名爲能熏四義?一、有生滅。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長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無爲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能熏。二、有勝用。若有生滅,勢力增盛,能引習氣,乃是能熏;此遮異熟心、心所等勢力羸劣,故非能熏。叁、有增減。若有勝用,可增可減,攝植習氣,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圓滿,善法無增無減,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圓滿,前後佛果應有勝劣。四、與所熏和合而轉。若與所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能熏,唯七轉識及彼心所有勝勢用。而增減者具此四義可是能熏。”(注82)
《瑜伽》在種子說上較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有一較大的突破,即主張菩提種姓,也就是菩提種子。此種是有情覺悟之因,能否成就叁乘勝果,即是看此菩提種之有否,而瑜伽唯識學“五種姓”說建立的根源即始于此。菩提種姓有二:一是“本性住種姓”,二是“習所成種姓”。本性住種姓,即是“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先天的;習所成種姓,即是由本性住種姓爲因,而由後天聽聞正法,如理思擇,法隨法行熏習而成。(注83)但在後期唯識學中,關于種子的存在在解說上便有了分歧,如護月(Candra-gupta)主張本有說,難陀、勝軍等主張新熏說,護法則主張本有和新熏二說。
(一)護月的本有說。《成唯識論》說:
“此中有義(護月):一切種子皆本性有,不從熏生。由熏習力,但可增長。如契經(《無盡意經》)說:一切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界即種子,差別名故。又契經(《阿毗達磨大乘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界即是因義。” (注84)
護月大約與護法同時,依《無盡意經》、《阿毗達磨大乘經》、《楞伽經》、《瑜伽論》等而倡無漏種子本有說,認爲所具之種子是法爾有的,並非是由後天熏習而成。有漏種如是,無漏種亦然,皆是“不從熏生”。(注85)
(二)難陀、勝軍的新熏說。《成唯識論》說:
“有義(難陀):種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無始有,故諸種子無始成就。種子既是習氣異名,習氣必由熏習而有,如麻香氣花熏故生。如契經(《多界經》)說:諸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故。”(注86)
難陀依《多界經》、《攝論》、《瑜伽》等而立種子新熏說,同時認爲“有情本來種姓差別,不由無漏種子有、無,但依有障、無障建立”。
(叁)護法的本有、新熏說。《成唯識論》說:
“有義(護法):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注87)
護法對唯本有與唯新熏說都是持否定態度的,即認爲唯本有者,“轉識不應與阿賴耶識爲因緣性”,此是依《攝論》心物相熏相生的道理而說定有新熏。若種子不由熏習,則轉識(現行法)則不能與作阿賴耶識之因,阿賴耶識亦不能作轉識(現行法)之因,故種子定由熏習。而對唯新熏者,護法認爲:“有爲無漏,無因緣故,應不得生。有漏不應爲無漏種。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許應諸佛有漏複生,善等應爲不善等種。”若唯新熏,無本有種,此有諸過:1、由于種子皆由新熏,則無因緣生起現行法。2、有情無始來爲無明煩惱所障而沈淪生死,若無本有種姓,如何能引起無漏現行?有漏種不能生起無漏種故。3、若無本有種,諸佛生起無漏現行,乃由有漏種生,那麼善等法亦可爲不善等法之因,諸佛亦生有漏法。(注88)從而護法主張種子應有二類,一是本有種,二是始起種,亦即新熏種。有情于無始生死流轉中法爾具有無漏種,不由熏習;由于聽聞正法,如理思擇,以本有無漏種爲因,而熏修淨種以令其增長,輾轉相熏相生,至于圓滿即成佛道。(注89)
注:
(注73)《成唯識論述記》卷叁本,《大正藏》冊43,頁320下
(注74)《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冊31,頁10下
(注75)《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冊31,頁10中
(注76)《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冊31,頁10中
(注77)《攝大乘論本》卷上說:“……謂叁種熏習差別故。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叁、有支熏習差別。”《大正藏》冊31,頁137上—中
(注78)如《攝大乘論本》卷上說:“複次,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爲因。雲何可見?譬如明燈焰炷生燒同時更互。又如蘆束相依持同時不倒。應觀此中更互爲因,道理亦爾。如阿賴耶識爲雜染諸法因,雜染諸法亦爲阿賴耶識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緣,所余因緣不可得故。”《大正藏》冊31,頁134下
(注79)《瑜伽師地論》卷五,《大正藏》冊30,頁302中
(注80)《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藏》冊31,頁135中—下
(注81)《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藏》冊31,頁135上
(注82)《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冊31,頁9下
(注83)《瑜伽師地論》卷叁五,《大正藏》冊30,頁478下
(注84)《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冊31,頁8上
(注85)《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冊31,頁8中
(注86)《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冊31,頁8中
(注87)《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冊31,頁8中
(注88)《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冊31,頁8下
(注89)《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冊31,頁9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