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西方心靈哲學看佛教唯識論(冀劍製)▪P3

  ..續本文上一頁約性問題”呢?

  5. 唯識論與心物問題

  簡單的說,心之不可化約性問題指的是我們無法用物理概念來取代或是完全解釋心靈概念。例如,耐格說無論我們對蝙蝠的大腦有多了解我們都不可能知道當一個蝙蝠感覺起來像是什麼,我們無法透過客觀物理的了解把握主觀的心靈現象(Nagel 1974)。而傑克森說,一個從小沒見過紅色的人即使具有完全對紅色的客觀認識,當其第一次看到紅色時仍舊學會了新的知識,也就是說,有些關于心靈內在經驗的知識是無法被客觀概念所表達的(Jackson 1986)。而瑟爾則說,如果痛是由某大腦活動所産生,那麼我們就可以說,“痛就是某某神經作用罷了”,但是當我們這麼說的時候,有個關于痛的重要東西被遺漏了(Searle 1992)。這是當今最被西方世界討論的哲學問題之一,雖然已經有很多不同的立場與學派被提出來面對這個問題,但是目前仍舊沒有任何共識。那麼,佛教唯識論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

  首先,這個問題對唯識論來說並不是一個非要解決不可的問題。因爲,當今西方世界的主流世界觀基本上屬于一種唯物論的觀點。在對心靈的解釋上預設心靈與物質在本體上是相同東西,簡單的說,大腦構成了心靈現象。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便會問,既然大腦構成了心靈現象,爲什麼我們無法使用可以解釋大腦運作的物理概念來解釋心靈現象? 這個問題産生了所謂的心之不可化約性的難題,但是,如果我們跳脫這個預設,這個問題就不再這麼困擾了。例如,如果我們回到笛卡兒的實體二元論,由于物質與心靈是兩種不同的實體,那麼我們會認爲心靈不可化約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多數科學家與哲學家仍舊不會主張實體二元論,因爲其遇到的困難甚至超過其它理論。

  近年來,性質二元論非常熱門,其主張心與物都來源于物質實體,但卻産生了兩種互相不可化約的性質(Chalmers 1996)。這個說法算是集當今兩大共識的大成者,一是唯物論,二是心之不可化約性。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問,一個本質爲物質的心靈爲何無法被可以解釋物質的物理概念所解釋? 性質二元論無法解答這個問題。

  然而,我們可以將唯識論當作另一種性質二元論但卻不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因爲世上存在有心與物兩種事物,因爲它們都不是實體,它們之間沒有必要能夠互相化約。例如,水的溶解性和透明性都不算是水的實體,而是水所産生的兩種性質,這些性質本身不需要能夠互相解釋。因此,在這方面,唯識論能夠順利從心之不可化約性問題中脫逃出來。

  另外,除了性質二元論之外,在當今西方心靈哲學中出現一個很受歡迎的新理論稱爲擴展論(expansionism),由耐格在1998年所提出,其主要想法是說,基本上我們對心與物的認識所使用的概念框架都是有問題的,我們必須用新的概念框架來重新思考心物問題,進而找出一個可以統合主客觀的新概念(Nagel 1998)。

  唯識論可以作爲這個想法的支持者,但是,其主張卻稍有不同,從唯識論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找的新概念不是要統合心與物而是去尋找心與物如何從心物發源地的阿賴耶識(純粹意識)中産生出來。如果心與物最後能由阿賴耶識所統合,而且如果我們可以透過直觀或其它方式找到這個在阿賴耶識所産生的心物分裂的認知過程,那麼,我們仍然算是在另一個慨念框架下統合了心靈與物質。由這個角度來看,在思考心物問題方面,最接近唯識論主張的西方心靈哲學應該算是這個最新的擴展論而不是唯心論。雖然許多人把唯識論當作是一種唯心論,或認爲兩者較爲接近,例如,撰寫唯識思想入門的橫山纮一(2002, p.3)就開宗明義的主張,“唯識思想顯然就是唯心論”。但是,以西方傳統對“心”的說明與認識來說,唯識論其實完全不贊同唯心論的立場,從唯識論的角度來看,傳統觀念下的心與物事實上並沒有什麼差別。但反過來說,從唯心論的角度來看,如果阿賴耶識真的存在,唯心論也會認同阿賴耶識是心的一部分。這差別完全在于應用了不同的概念框架在討論。而因爲唯識論對于心物等觀點的概念框架大大不同于傳統的心物概念框架,因此,主張我們必須用完全不同的概念框架來重新觀察心物的擴展論最接近唯識論。但是,這也並不表示擴展論支持唯識論,因爲,擴展論仍舊主張心與物是相同的東西而並沒有認同純粹意識的存在。

  6. 結論

  如果要成爲一個西方心靈哲學重要的理論,唯識論在理論上以及解釋力上的確有許多優點,但是,其最大的缺點在于其理論的根本核心所在的“純粹意識”較難有客觀的說服力。如果純粹意識真能被證實存在而且我們能夠對這樣的純粹意識如何産生心與物有更深入的掌握或更深入的說明,我相信唯識論將能夠成爲一個在西方心靈哲學中備受肯定的理論。

  參考資料

  Chalmers, D. (1996).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urchland, P. M. (1981). “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the propositional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78, pp.67-90.

  Churchland, P. M. (1984). Matter and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Dennett, D. (1991).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Edelman. G. & Tononi. G. (2000). A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 How Matter Becomes Imagination, Basic Books.

  Houshmand, Z., Livingston, R. & Wallace, A. (1999). Consciousness at the Crossroads. Snow Lion Publications, Inc. 中譯本<意識的歧路>于民國九十一年由立緒文化出版。

  Jackson, F. (1986). “What Mary didn”t Know?” Journal of Philosophy, 83, pp.291-5.

  Nagel, T. (1969). “The Boundaries of Inner Space,”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66, No.14, pp.452-458.

  Nagel, T. (1974).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Philosophical Review, 83, pp.435-450.

  Nagel, T. (1998). “Conceiving the Impossible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Philosophy Vol.73, No.285, pp.337-352.

  Searle, J. R. (1992). The Rediscovery of the Mi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Shear, J. & Jevning, R. (1999). “Pure Consciousness: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Meditation Technique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6, No.2-3, pp.189-209.

  橫山纮一 (2002). 《唯識思想入門》。許洋主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從西方心靈哲學看佛教唯識論(冀劍製)》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