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的實踐(葉少勇)

  唯識學的實踐

  葉少勇

  了解了唯識與叁性,可以說已經基本把唯識學的理論框架概括了,可是唯識學不單是一門理論,更是一個實踐體系。

  現在佛教內部流行一個趨勢,就是強調實修而貶低理論,好像誰重視理論就說明他沒有修行似的。持這種觀點的人其實是既不懂理論又不懂修行。佛教的經典看似浩如煙海,可是都是教人如何修行。這就好象一個人要爬山遊覽,如果僅把地圖研究了一遍就覺得夠了,不用爬山了,實際上一路風光一點也沒見到,這樣的紙上談兵固然是不可取的;但是,若走另一個極端,不看地圖就匆匆上路,費勁不說,要是走上岔路,甚至誤入險途,豈不冤枉!兩全其美的辦法,先仔細看看地圖,再揣著地圖上路。因爲僅靠看地圖的初期印象,畢竟還是模糊的,帶著地圖,邊走邊印證,越走越明了,登至頂峰,扔掉地圖,一覽衆山,豈不美哉!

  我們凡夫的錯誤執著根深蒂固,心性又頑劣,如果不能首先說服自己,不能深切地認同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就不可能落實到修行實踐上。缺乏明晰的理論思維,僅靠體驗或是情感的信,認識肯定很模糊,信心就不會堅定,稍遇挫折就會動搖,難怪竟然有—些佛弟子跟著“*輪功”跑了。信佛不是相信佛的法力無邊、有求必應,而是相信佛所說的道理就是真理。唯識學是硬道理,看似艱深,解決的全是硬碰硬的問題,是把我們思想上的疙瘩全解開,以求堅定地踏上修習之路。

  佛教的中心,就是“無我”,可以說,這個“我”是萬惡之源,所有的惡行都是爲了這個莫須有的東西而犯下的,爲此還得受報應,你說冤不冤!另一方面,但凡善的事情又都和“無我”有點關系,大公無私,舍己爲人……忘我也可以說是淺層次的無我,這些世間提倡的品德,都可以說是無我的一種表現,如果真地按照佛陀指授的方法上體悟無我,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講唯識也好,叁性也好,看似很複雜,都是爲了讓人們打心眼裏認識到無我,能真正以“無我”來看待一切事物,以“無我”的方針指導我們的行爲乃至起心動念,這不是鑽故紙堆的學術研究,而是我們每時每刻所要面對的修行!

  唯識學的修習實踐內容深廣,這裏簡單談一點止觀的關系。佛教修行的主要內容,就是對治顛倒的我見,其方法就是通過止和觀。止就是攝心專注不散,觀就是體察法義,以智慧觀照萬事萬物。止和觀是互相增上的,認真地學習和思維無我的道理,以此正見觀照世間諸法本來虛妄,才能做到心不攀緣,止息了散心,又能更好地體悟法義,照見諸法的真實面目,這就是止觀雙運。單就“止”來說,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許多外道的修行方法都可以獲得相當的定力,而無我的觀修方法卻是佛教所獨創的。韓鏡清先生把唯識的觀修總結爲四句話,叫做“四有四無無障礙觀”:

  只有相似相續,沒有常一不變;

  只有相互依存,沒有獨立存在;

  只有能分別識,沒有所分別相;

  只有一隱一現,沒有真正顯現。

  “只有相似相續,沒有常一不變”是講無常:“只有相互依存,沒有獨立存在”是說沒有獨立實有的我;“只有能分別識,沒有所分別相”就是唯識的唯能無所,只有能認識的識,沒有所認識的對象;“只有一隱一現,沒有真正顯現”是指種子與現行交替的緣起規律。結合咱們剛才談的唯識與二性的內容,這四句話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總的來說就是在依他起性上不增益遍計所執性。

  “四有四無”,就是讓人家時時以唯識的觀待方法提醒自己,到底什麼是有、什麼是無,有要如實地有,無要如實地無。現在好像很流行“現實”兩個字,說“你們佛教這一套太不現實!”可是我們認真想想,從小到大,甚至是無始以來,我們哪一天現實過

  我們哪一天認識到了宇宙人生的真實面目

  不識真實,何談現實!佛教的目的,佛陀言傳教化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時時對治自己習以爲常的錯誤認識,就是每時每刻面對現實、認識現實!什麼是現實

  就是佛教中不厭其煩所強調的——無我!唯識的實踐,正是以無我爲小心,聞如是教,思如是理,行如是觀,得如是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