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佛,佛中也有僧身,因爲他與菩提樹、別的樹、鳥兒及自然環境共進早餐。在一個禅定中心,我們有僧身,因爲我們是在這裏練習增長智慧和慈悲的方法,所以這裏也有法身(方法和教言)。而教言不通過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和身體是不能成爲現實的,所以這裏也有佛身。
如果沒有佛和法,也就無所謂僧伽了。如果沒有你,佛就不是現實,它僅僅是個理念。沒有你,法就沒有人來實踐 法是要人來實踐的。沒有你們每個人,就無法組建僧伽。那就是爲什麼我們在說"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時,同時我們也聽到"佛皈依我"、"法皈依我"、"僧皈依我"的原因。
受和想
根據佛教所說,人是由五蘊構成的:色(意思是身體,包括五官和神經系統)、受、想、行、識。下面我來講一下受和想。
每天我們會有很多感受。有時候我們很快樂,有時候很痛苦,有時候很生氣,有時候很惱怒,有時候又很害怕。這些感受充斥了我們的意識和心靈。一種感受持續了不久,另一種感受就接踵而至,接著又是第叁種……,就仿佛有一條感受之河,需要我們去應付似的。練習禅定就是要對每一種感受都了如指掌。
關于佛教心理學方面的阿毗達磨論說,受可分爲叁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我們踏到一棵刺上面,會産生苦受。當有人對我們說好聽的:"你真聰明"或"你真美"時,我們會産生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比如你坐在那裏,既不覺得苦,也不覺得樂。但是我曾讀過《阿毗達磨論》,並且自己也修行,我發現這種分析是不正確的。所謂的"不苦不樂受"可以轉變爲非常快樂的覺受。如果你優雅地坐下來,練習呼吸和微笑,你會變得非常快樂。當你這樣坐著的時候,意識到你很惬意,沒有牙疼,眼睛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這感覺不是很棒嗎?
對有些人來說,工作是苦。如果他們不得不工作,他們就感到痛苦。對另一些人來說,如果禁止他們工作,那才叫苦。我每天做很多種工作,如果你們不允許我裝訂書冊,不許從事園藝勞動,不許寫詩,不許練習行禅,不許教小孩子,我將悒悒不樂。對我來說,工作是樂。苦和樂取決于我們看問題的方式。
我們把"看"叫做不苦不樂受。然而爲了能看見東西,一個失明的人可能願意獻出一切。如果她突然複明了,她將把這視爲一個怎樣神奇的禮物呵。可是我們這些有眼睛的人,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卻常常不快樂。我們應該練習改變這一點。走出門去,看看樹葉,看看花,看看小孩子,看看雲,我們就會變得快樂了。快樂與否取決于我們是否有覺照。當你牙疼時,你會想,牙要是不疼我就很高興了。但是你牙沒疼的時候,你也常常仍然是不快樂的。如果你練習覺照,你就會像突然變得很有錢了一樣,變得快樂異常。學佛修行就是一種享受生活的睿智的方式。幸福唾手可得,去體驗它吧。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把不苦不樂受轉變成非常快樂的覺受,而且可以使它停留很久。這也是我們在坐禅、行禅時所練習的內容。如果你很快樂,我們所有的人都將從中受益,社會將從中受益,一切衆生亦將從中受益。
在禅宗寺院裏,禅堂外面通常有一塊木板,上面有四行字。最後一行是:"不要浪費你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由日子和小時構成的,每一個小時都很珍貴。扪心自問,我們浪費過自己的小時或日子嗎?我們是不是正在浪費自己的生命?這些問題很重要。學佛修行就是爲了在每一個時刻都真正地活著。當我們練習坐禅、行禅時,我們想盡辦法要做到盡善盡美。在這一天中余下的時間裏,我們還要接著練習。雖然這要困難得多,但並不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把坐禅行禅時的心態盡可能地擴展到這一天中沒坐禅沒行禅的時間裏去。這是習禅的基本原則。
"想"包括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各種想法和名相概念。當你看到一枝鉛筆時,你想著它,但是這枝鉛筆本身與你意識中的鉛筆可能是不同的。當你看到我時,你面前的這個我與你所想的我可能是不同的。爲了想得正確,我們需要直面事實,實事求是。當你看著夜空的時候,你可能會看到一顆美麗的星星,並朝它微笑,可是一位科學家會告訴你,這顆星星早已不在那兒了,它在一千萬年以前就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的"想"並不總是正確的。當我們看到無限美麗的夕陽時,我們很高興,以爲太陽在那兒與我們在一起。事實上八分鍾前它就已經落到了山背後,因爲日光到達地球的時間需要八分鍾。這個事實令人難以置信之處就在于: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此刻的太陽,我們永遠只能看到過去的太陽!再假設你在薄暮冥冥中行走,突然看見一條蛇,你尖叫起來。可是待你打開手電一照 ,卻發現那只不過是一截繩子而已。這也同樣是一個"想"的錯誤。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多錯誤的想法。如果我不理解你,我隨時都有可能生你的氣。我們不能互相理解,這就是人類痛苦的主要根源。
一個霧朦朦的早上,一個男人劃著小船逆流而上。忽然間,他看見一只船順流而下,直沖他而來,絲毫沒有閃避的意思。他大喊:"小心!小心!"可是船直向他沖過來,他的船差點兒被撞翻了。這個人火冒叁丈,開始沖另一個人大吼一通,想給他一點兒教訓。可是當他靠近看的時候,卻發現那只船上空無一人。原來不過是系船的纜繩松開了,結果船就順水飄流而下。于是這個人所有的怒火一下子就化爲烏有,他不由地哈哈大笑起來。如果我們的想法不正確,它們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良的感覺。爲了不誤入歧途、陷入痛苦和不良的感覺中,爲了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佛教教給我們應該怎樣去深入地觀察。
佛陀教導我們說:"彼是故此是"。你明白嗎?因爲你微笑了,所以我很高興。此是故彼是,彼是故此是,這就叫"因緣共生(dependent co-arising)"。假設你和我是朋友(事實上,我希望大家都是朋友),我的健康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受你的影響;而你的健康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我的影響。我對你負責任;你對我負責任。我做錯了任何事情,你也會遭殃;你做錯了任何事情,我也會遭殃。所以,爲了照管好你,我就必須先照管好自己。
巴利文經典中有個故事:一對父女在馬戲團表演,父親要把一根很長的竹竿放到前額上,女兒則要爬到竿頂。他們做這個表演時,人們就會給他們一些錢,買米飯或咖哩食品吃。一天,父親對女兒說:"親愛的女兒,我們必須照顧好對方。你必須照顧好爸爸,我也要照顧好你,這樣我們就安全了。我們的表演太危險了。"因爲如果她摔下來,摔斷了腿,他們就沒有飯吃,無以爲生了。"女兒,我們必須照顧好對方,好維持生計。"女兒是很聰明的。她說:"爸爸,你應該這樣說:”我們每個人都要照顧好自己,這樣我們才能維持生計。 ”因爲在表演中你應該照顧好你自己,你也只管照顧好你自己就行了。你站得穩穩的,隨時保持警惕,這就是幫了我的忙。爬竿時我也會照顧好自己,小心翼翼地爬,不能出任何差錯。你照顧好你自己,我照顧好我自己,這樣我們才能繼續維持生計你應該這樣說,爸爸。"佛陀贊同女兒所說的話。
所以我們是朋友,我們是否幸福受彼此的影響。根據上述教導,我必須照顧好我自己,你也必須照顧好你自己。這就是我們互相幫助的方式,這是最正確的想法。如果我只是指指劃劃地說:"別幹這個,你去幹那個,"而不照顧好自己,我可能會做很多無益的錯事。我必須照顧好自己,知道我要對你的幸福負責,如果你也清楚這一點並像我一樣做,那麼一切事情就都好辦了。這就是佛陀關于"想"的教導,是建立在"因緣共生"法的基礎上的。你們看,佛教很容易學吧?!
佛陀有一個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所想的對象的特殊方法。他說,爲了理解你想理解的事物,你必須和它成爲一體。這個方法是可以練習的。大約十五年以前,我經常幫助一個委員會爲越戰中成爲孤兒的孩子們做事。委員會的人從越南發出求援書,那是一張紙,紙的一角上有孩子的照片,上面寫有該孤兒的姓名、年齡及其它情況。我們按要求將它從越南語譯爲法、英、荷、德等國語言,以尋求資助者,好讓孩子們有飯吃、有學上,並把他(她)安置到某位叔叔或阿姨或祖父母的家中,然後委員會就把資助者的錢送到照管孩子的那個家庭成員手上。
每天我幫忙把大約30份求援書譯成法文。我做這件事情的方法是看那個孩子的照片。我不讀求援書,而是先花時間去端詳那個孩子的照片。通常叁、四十秒以後,我就與那個孩子合爲一體了。我不知道這是怎樣發生的或者爲什麼,可當時的情形一直是這樣的。然後我就提筆把求援書的話譯到另一張紙上。後來我發覺當時作翻譯的人並不是我,而是已經成爲一體了的孩子和我。端詳著他(她)的臉,看著看著,我被觸動了,然後我就變成了他,他也變成了我,然後我們一起來做這個翻譯。這是非常自然的。爲了能做到這一點,你並不必做很多冥想練習。你只要看著,允許自己與孩子合爲一體,然後你就把自己融進了那個孩子的形象中,孩子也把自己融進了你中。這個例子,是用來說明佛陀教給我們的有關"想"的方法的。爲了理解某個事物,你必須與該事物融爲一體。法語中有個詞叫"comprendre",意思是理解、了解、領會。"com"的意思是"成爲一體","一起","prendre"意思是"取"或"抓"。去理解某件事物就是把這件東西拿過來,然後和它成爲一體。印度人對此有個很精彩的例子:一粒鹽想知道海水有多鹹,爲了這個目的,它把自己投入大海,融于海水中,于是它得到了最完美的答案。
今天核物理學家們對此已有同感。當他們深入到小于原子的粒子世界時,他們在其中發現了自己的心念。電子首先是你對電子的概念。你所研究的對象,不再同你的心念分開,你的心念…
《活得安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