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的緣起(鄭隆平)

  唯識學的緣起

  鄭隆平  

  我佛如來釋迦牟尼佛祖在菩提樹下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初時談《阿含》,對聲聞獨覺講我空法有;二時談《般若》,對舍小轉大的菩薩講我空法空;叁時談《方廣》對諸大菩薩講非有非空的中道了義教。此中道了義教是佛教最極圓滿的教義,它揭示和闡明了世出世間染淨因果規律和人生宇宙的真實相。

  一、唯識學的曆史背景

  釋迦牟尼佛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中雲:“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此說明“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唯識之名首出于此,故唯識是依《解深密經》叁時中道了義教而建立。釋迦牟尼佛在此經中把唯識親自傳給了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又名慈氏菩薩,是繼釋迦牟尼佛後,當來下生未來的佛。他繼承中道了義教,專修和弘宣唯識學。他的代表著有《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現觀莊嚴論》、《辨中邊論》、《金剛般若論》,世稱彌勒五論。彌勒菩傳無著菩薩。無著菩薩著《攝大乘論》顯示佛法義理殊勝、中正、偉大、圓滿。無著菩薩傳世親菩薩。世親菩薩著《大乘百法明門論》、《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頌》等,講唯識系列及弘宣我空法空之真理。

  唐朝貞觀叁年,玄奘法師曆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到印度取經,貞觀十九年回長安,學法十七年,取回《瑜伽師地論》、《大般若六百卷》獲梵本657部,並以畢生精力翻譯成中文75部,1335卷,他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翻譯家,也是溝通中印文化的一傑出人物。玄奘法師依護法見解著《八識規矩頌》。後玄奘傳窺基,《成唯識論》是護法等菩薩造,玄奘法師譯;窺基傳慧沼、慧沼傳智周、智周傳神昉。唯識學四傳之後就流傳到了日本。

  清末明初年間,南京有位大居士楊仁山先生,他是清朝出使英國大臣,戊戍六君子的老師,道德高尚,學問廣博。在英國的倫敦結識了日本南條雄文博士,得知千多年來真經流傳在日本,後楊仁山居士想方設法在日本把中國散失的經典收集起來,並帶回中國。楊仁山居士當時棄舍家産,籌積資金,在南京建立金陵刻經處,在此積極研究唯識學經典。同時,楊仁山居士的高足弟子歐陽竟無先生,在南京開辦了一所“支那內學院”,專門從事唯識學講習。當時就學習于楊仁山居士門下的著名弟子有太虛大師、歐陽竟無、譚嗣同、章太炎、王恩洋、呂澄先生等。他們不愧是近代爲佛教事業作出積極貢獻的佛教學者。

  民國時期,唯識學已推向高潮。其中有兩位代表人物。韓清淨教授以畢生精力,專研唯識法相學,從青年時代開始就著《瑜伽師地論·披尋記·科記》,他是當代的唯識學專家。

  一九叁叁年,年僅十叁歲的唐仲容先生,前往南充集鳳場龜山書院拜王恩洋先生之門而就教學佛。十六歲雙目失明,爲專研唯識般若學,以耳代目,五年不眠,曆盡千辛萬苦,成爲精通唯識般若學的著名佛學家。晚年著有《心經·唯識新悟精義》一書留傳于世。他是中國第一盲人佛學家。

  一九八九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老曾給四川省統戰部來涵說:“巴中石城鄉佛教居士唐仲容先生,在佛學研究上,造詣頗深。雖年近古稀,雙目失明,曆盡坎坷,而其報國,爲學之志,始終不渝,實屬難能可貴。”此後由四川省統戰部根據趙樸老推薦,請唐仲容先生在四川省佛學院講學。從一九九0年以來,唐思鵬老師協助父親唐仲容先生在成都文殊院、昭覺寺以及新都寶光寺省佛學院等地講授唯識般若十余載,培育青年僧衆,每星期日爲在家居士講授唯識般若學經典。聽課者既有許多大學教授和科技工作者,也有老中青居士,大家都能積極專心地聽講,大多都能在學修一體化上對佛教的真實義及唯識般若有較深的理解和受用。

  二、唯識學定義

  唯識者,故雲:“但有內識,無諸外境。故名唯識。”

  《成唯識論》雲:“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以無爲。識自性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叁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故名唯識。”

  唐仲容先生給唯識下定義:“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皆無定性,但隨有情認識正確與否爲轉移,故名唯識。”

  唐仲容先生對唯識般若的偉大發現雲:“唯識是把《方廣》所講“一切唯心造”和《般若》所講“緣起性空”兩大原則有機結合爲內因緣生一切法的緣起性空思想。”

  叁、唯識所依之經論

  唯識法相學依六經十一論爲依據。《解深密經》、《華嚴經》、《厚嚴經》、《楞伽經》、《莊嚴經》、《阿毗達摩大乘經》是爲六經。

  《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十地經論》、《集量論》、《觀所緣緣論》、《唯識二十論》,是爲十一論。

  四、唯識與中觀交相輝映

  唯識是緣生的唯識,緣生是唯識的緣生。識以八識爲主體,識之生起必待各種條件而生。故《大般若經》雲:“若知緣生,則知法性;若知法性,則知空性;若知空性,則見導師。”故唯識法相學包括般若學,顯示空有雙彰。唯識的核心思想是闡明教理行果之非有非空中道。在教方面主張叁世中道了義教。在理論上主張人生宇宙的絕對真理,講內因緣生一切法的緣起性空的中道。在行持方面要求學人在現實生活中于一切行成就大覺,必須在依他幻相,圓成真理中遠離增益、損減的遍計所執,時時掌握不增不減,不取不舍的中道。在果位上以大涅槃、大菩提爲最終歸宿。故學佛者必須依非有非空中道方爲最極圓滿修證。

  綜上所述:唯識義不僅貫通“方廣”諸經論,而實則貫通如來一代聖教。願諸佛教同仁,發宏誓大願,大雄無畏,積極有爲,共勉力行之。

  

✿ 继续阅读 ▪ 惠敏法師談唯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