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春,在濟群法師的親自主持下,"戒幢佛學教育網"率先成立了國內首家"網絡佛學院",利用多元的弘法方式,爲更多信衆提供了新的學佛窗口。
第一學期的課程,由法師主講《佛法概論》,以提綱挈領的開示,對佛法的基本思想作了總結。
5月5日:佛教的人本思想
佛教的人本思想體現在什麼地方?
人本強調的是“人”在修學佛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視“人的身分”在修學佛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本的提出是相對神本而言,人本體現了人身難得。佛陀由人成佛的過程,也體現了得人身的重要性。佛陀由人而修行成佛的事實,證明了我們每個人都能通過自身的努力而成就最終的解脫。
人道爲五道的中轉站,也是其中最爲關鍵的一個樞紐。因此,我們要把握人生,珍惜生命。
人本思想還告訴我們,在修行上,要依靠自力和自覺,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佛教雖不排斥他力,但他力是建立在自力的基礎上。
人在生活中,很多事都可以借助于外在的力量,借助于他人的幫助。但還是有很多事只能自己來承擔,比如吃飯、生病、煩惱。修行也是如此,只有依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實踐。
我們應當從佛教的人本思想中,好好領會人身難得的意義!
爲什麼說叁寶是究竟的皈依處?
人類千百年的努力都在尋求解決痛苦,都在尋求幸福。爲什麼一定要信佛、學佛呢?如果不能認識到叁寶的意義,我們也有可能會去信其它宗教。
我們的痛苦有身苦與心苦的不同。佛法解決痛苦的方式和世間法有什麼不同?
我給你們提示這些問題,希望你們到《佛法概論》中去尋找答案。
5月23日:佛教的情愛觀
去年,我曾應邀在南澳亞德來德大學做過一個有關“談情說愛”的講座。
我們的人生是以情爲本的人生,這是生死根本。無明爲父,貪愛爲母,由此導致衆生無始以來在生死中流轉,無有了期。
無明是情愛産生的根源,而貪著則是情愛的表現形式。我們在生活中就可以發現,多情的人往往是特別執著的人。
當然,這裏所說的情愛是廣義上的,每個人情之所鍾不同,因爲我們執著的東西、在乎的東西不同。
那麼,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又應作何解釋呢?
佛陀的多情與凡人的多情不同。佛陀對衆生的情是慈悲,是關愛。情以著爲特點,但佛菩薩對衆生的情感是無住的,因而也是無限的。猶如蓮花之不著水,亦如日月之不住空。
所以說,佛陀的多情與凡人的多情有私與無私、利已與利他之分,兩者無異天壤之別,豈可同日而語?
凡夫的情只是針對自己所愛的人,有私當然就有限。如何才能對治由情而帶來的執著呢?
在佛教中,關于這方面的對治法門很多。在小乘戒律中,一方面教我們要遠離,一方面教我們以修無常觀和不淨觀來對治這一煩惱。而大乘的無住,則是建立在空觀的基礎上,一切有爲法皆了不可得,執著又從何生起呢?
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業力的問題。
十二因緣中,愛緣取、取緣有。因無明、愛取而導致業力的産生,因業力而有生老病死之苦。
業力思想與神創的思想不同。
我們應從緣起論去理解佛教的業力的思想,依緣起論認識佛教的因果思想。明了業與因果的關系、業與輪回的關系,還有印老所提出的業力說的四種價值,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習《佛法概論》的重點和關鍵。
還有幾個問題也希望大家深入地思考一下:業力思想和因果論不能等同于宿命論,它們的區別在哪裏?佛教的業力說和*輪功的業力說有什麼不同?李洪志是如何歪曲佛教業力說的?
6月10日:佛教的緣起觀
(我這次去新加坡,在十叁天內做了十個講座,主要講了《十善業道經》。新加坡信佛的人真多!據政府調查統計,百分之五十四的人都信佛,各個道場都有定期的弘法活動。
新加坡叁系佛教都有,但是以漢傳佛教爲主。本地法師能講經的不多,主要請臺灣法師去弘法。最近這一段時間,大陸及臺灣去講經的法師特別多,信徒聽經聞法的機會很多,也有比較大的選擇空間。)
學習世間論這一部分,我們首先要了解正確認識世界的意義,以及正確了解世界與自身生命的改善究竟有什麼關系?其次,我們要認識到,在佛教的世界觀中,哪一部分是繼承了印度的傳統文化?哪一部分是體現了佛教的特色?
世界有現象的層面,有實質的層面。
現象層面也不盡是隨順世俗,比如緣起說、業力說,透過緣起的觀察揭示無我、無常、唯心、空。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谛:透過緣起的生滅相才能契入緣起的寂滅相。
凡聖的世界是不同的。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當下一念中:這個世界就是由你的心念決定的。
“心念與世界”的關系,我此次在新加坡講《十善業道經》時也談到很多。
有情的身心是在情界,我們所看到的山河大地則是有情賴以生存的器世界。
十法界有情有各自的世界。業力不同,看到的世界不一樣;心情不同,看到的世界不一樣;思想境界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樣。
衆生雖然有佛性,但對于凡人而言,佛性雖有若無--因爲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妄識中,因此妄識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緣起法是非常深奧的,佛說:緣起甚深。
我們了解緣起,首先應從理論上來學習。
我希望同學們圍繞《佛法概論》來認真思考,積極提問。有不少人對印老的著作持排斥的態度,就我本人來說,對印老的思想雖也有不以爲然的地方,但不能否認,其中還是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尤其是《佛法概論》,應當說是一部非常好的著作,我至少讀了五遍,獲益非淺!所以才一再向大家推薦。
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地學習《佛法概論》,就能在短時間內就能把握佛法的基本要領。
6月17日:關于“叁法印”
我們把有關“叁法印”的內容安排在“世界觀”這一部分中,因爲“叁法印”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實質。
透過緣起的觀點來觀察世界,就能認識到世界的無常性和無我性。
無常故無我,無常是從時間上說的,無我是從空間上說的,兩者顯示了有爲法的實質。 無常是破除我們的常見,無我是破除我們的我見。佛經中講,觀無常足以解脫。如果缺乏正確的人生觀,思想境界提高不上去,修什麼法門都沒有用。
無我則顯示了佛教在宗教中的獨特性。大凡宗教都主張宇宙間有主宰的上帝或獨存的神我,而無我是對獨宰的上帝或神我的徹底否定。
無我是從事物存在的空間上去分析的。
有情所以執我,是由于有情的錯執。而“諸法無我”則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煩惱妄想的根源是什麼?就是我執。“諸法無我”所要空去的“我”,正是有情所執的“我”。 在佛教中,我執還有“人我執”、“法我執”之分。
有情執身爲“我”,是“人我執”,並由我執而引生種種煩惱妄想。
執法的獨存性、實在有及常恒不變性,爲“法執”。
佛經上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我們應根據“叁法印”的道理來好好的思考一下這句話。
“空”顯示了諸法無自性,空是要破除實有的執著。
諸法實相非空非有。
緣起包括生滅性和寂滅性兩個層面。認識到緣起的生滅相是契入緣起寂滅相的基礎,而對無常的正確認識和深刻把握,是契入實相的關鍵。
大家能否正確的認識無常?在生活中,只要能以無常的眼光去看世界,多有幾分無常的認識,對世事就會少幾分執著。只要“我執”能夠淡一分,煩惱就會相應地減少一分。有了對“無我”的認識,才能漸漸去除迷妄之心及各種執著,最終真正證得“無我”。 “叁法印”又是甄別佛法與非佛法的標准,也就是說,凡符合“叁法印”的便是佛法,反之,則非佛法。這是我們必須把握的基本綱領,今天這個世界,歪門邪道及相似佛法很多,沒有正見作爲指導,就很容易被誤導,走上邪路而不自知。
問:如果無我後,人還有沒有感覺呢?
答:你本來就無我,現在有沒有感覺呢?
問:菩薩知道自己是菩薩嗎?
答: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想一下《金剛經》是怎麼說的?“所謂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法相,即非菩薩。”
6月23日:佛教的道德觀
道德就是合理的行爲准則。
佛法的道德實踐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依正見生起道德的行爲,達到知法入法的結果。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有信解行證的次第及聞思修的次第,都說明了認識與道德實踐的關系。道德的實行往往與人們對道德自身的認識有關。法是依法見法的德行,真理與德行並非互不相幹。
道德建立的基本基礎是因緣因果。
由正當的行爲獲得美好的人生結果,如行五戒十善感人天果報;由不正當的行爲獲得痛苦的人生結果,如行十不善感叁惡道的果報。因此,從世俗谛的層面上看,道德和利益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在乎利益、執著利益,這種道德行爲的層次並不高。
我們的不良習慣是無始以來養成的,冰凍叁盡非一日之寒,天下最難的事大概就是戰勝自己。不去接觸不如法的環境,就更容易避免犯戒。佛經中稱贊遠離的功德,而整個解脫道的修行也都是以遠離爲基礎。
道德的心理因素,屬于道德心理學的範疇。
佛法說,一切唯心造,由心造善造惡,由心造天堂地獄,在我們的一切行爲中,心是根源。因此,慚愧心非常重要,它是道德行…
《佛法的基本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