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綱要 第七章 佛教傳入東方的狀況▪P3

  ..續本文上一頁起,這就是假觀功夫;悟到非空非假,就是中觀功夫;這是臺宗的真實用功法門,從中論裏悟得來的。

  智者大師更拿法華經做本宗的主,拿大智度論爲本宗的指南,拿涅槃經扶助法華,依大品般若經,詳立空假中叁觀的方法。

  這宗師弟依次傳承,曆唐、宋、明、清雖有興衰,然而曆代都有傑出的人物;現代南北講經的谛閑法師(民國二十一年圓寂),也是臺宗後起的宗匠,所以天臺宗風,如今尚稱興盛。

  (五)律宗戒律本是佛家共同的法典,不論那二不都要遵守的,所以有『佛在世時,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戒爲師』的恒言,可知並無專立一宗的必要。但是律有大乘律、小乘律的分別:大乘律有梵網經、菩薩本經等;小乘律有十誦經、四分律等。我國從鸠摩羅什提倡十誦律後,這律法盛行于長安,更傳播到南方荊州各地;到了南北朝中葉,四分律又盛行于北方;降及唐代,四分律就壓倒其它諸律,獨盛一時。這時(七世紀初)有道宣律師出世,覺得戒律應當統一,依他的研究,四分律最宜于中國,于是廣撰疏鈔,闡明律意,因爲道宣住在終南山,故世人特稱爲南山宗。

  這宗傳到宋朝,又有允堪、元照兩律師出世,重複振興;但到元、明兩朝,就已衰徽。明末時,竟有出家僧人,要求受戒的師父,也不可得,佛門岡紀幾乎墜地。清代初葉有古心律師傑出,他的嗣法子孫叁昧、見月兩律師繼起,南山宗由此複興。叁昧律師開設戒壇于江蘇的寶華山,專用律法軌範信徒,到如今南北大叢林傅戒,都要遵照寶華山的戒法哩。

  (六)法相宗佛家以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統稱之爲法;凡法有它的本體,叫做性;有它的現象,叫做相;性只一個,相有萬殊,就是我們心上起一念頭,也有它的相貌,總名法相。龍樹的大乘空教,是講明諸法本性的,也叫法性宗;傳入中國的叁論宗,就屬這一教系。世親的大乘有教,是先講諸法的外相,再講到本性的,叫法相宗。玄奘法師親到中印度,從戒賢(梵名屍羅跛陀羅)論師,傳這教義;歸國後大宏這宗(七世紀中);他的大弟子窺基,更完成之。這宗由此大盛。

  這宗在印度,是佛滅後九百年光景,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處,傳出瑜伽師地論,開始創立這教系;後來世親菩薩做唯識叁十頌,護法菩薩等做成堆識論,方才成爲有力的學說。

  我國南北朝時,陳真帝叁藏早已翻譯法相經論,然沒有盛行;到玄奘翻譯時,和真帝所譯的多有不同的地方;因此世人稱真谛所譯的爲舊相宗,玄奘所譯的爲新相宗。

  這宗和叁論宗恰相反,所依的經有楞磨、阿毘達磨、華嚴、密嚴、解深密、菩薩藏,總共六經;所依的論,有瑜伽師地、願揚聖教、莊嚴、辨中邊、五蘊、雜集、攝大乘、百法明門、分別瑜伽、二十唯識,成唯識,總共十一論。

  唐朝玄奘法師,師弟相承,跷基做成唯識綸述記及樞要,慧沼(窺基弟子)做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慧沼弟子)做成唯識論演秘,大爲闡揚,法相宗就盛極一時。到宋以後,研究的人漸少,這幾部重要論疏,也完全佚失。到明朝末年,有明立、智旭兩大師,對于這宗著述頗富;然因爲沒有看見從前的論疏,解釋不免錯誤。如今論疏也從日本續藏經中取回,南北刻經處分別刊印,學者得以窺見玄奘的本旨。這宗頗有重興的機運。然出家人,以這宗經論,文深義繁,研究的人頭少;在家居士,則以這宗經論,系統分明,切近科學,研究的人較多。

  (七)華嚴宗唐朝(七世紀中)杜順和街(和尚也稱和上,是印度俗語,譯爲親教師),始依華嚴經,創立觀心法,名曰法界觀,爲這宗的初祖;智不嚴法師傳承這教系,做華嚴經搜玄記,爲第二祖;至第叁祖賢首國師法藏,做華嚴經探玄記,這宗就大成;第四祖清涼國師澄觀,又做華嚴懸談及演義鈔,解釋華嚴奧義,于是華嚴宗如日麗中天,隆盛無比。

  這宗所依的是華嚴經,這經卷帙最多,稱爲經中的王;昔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候,拿他心中自己證得的真理,爲弟子們宣說,就是這部大經;佛滅度後,到龍樹菩薩,始拿這經傳布于世。傳到中國有兩種譯本:一種是東時時佛陀跋陀羅譯的,共六十卷,世稱爲六十華嚴經;杜順和尚,依它立宗,和二祖智嚴、叁祖法藏所做的記,都是依據六六十華嚴經的本子。一種是唐朝實又難陀(于阗國人)所譯的;唐武則天皇後,因華嚴日經不甚完備,聽見于阗國另有梵本,派人前去訪求得之;並請實叉難陀同來中國,于中宗嗣聖元年(紀元六八四),在大徧空寺,開始翻譯,于聖曆二年(紀元六九九)告成,共計八十卷(以上節取宋高僧傳卷叁實叉難陀傳),世稱八十華嚴。這部經譯出以後,華嚴宗第四祖澄觀,又依據這經,做疏二十卷,做演義鈔四十卷,完成這一宗的教義。

  華嚴宗到唐朝以後,所出人才,不如天臺宗的多,所以自末到明,這宗時斷時續,極爲衰微。到清朝初年,有柏亭大師(名成法)出世,爲這宗的大匠;這時華嚴典籍,大都散失,大師竭盡心力,重複搜集,選述極富,華嚴宗于是重興。然此後複衰,雖光緒、宣統年間,有月霞法師,以研究華嚴著名,也沒有十分發展;近來有應慈法師,傳月霞的學,以華嚴教授學徒;可見華嚴到現在,已不絕如縷了。

  (八)密宗密教經典早傳中國,自東晉懷帝永嘉時(四世紀初),帛屍梨蜜多羅首譯出孔雀王經,曆代都有翻譯;然並沒有正式設壇傳道的人,所以密宗的成立,比較他宗,爲時最晚。唐玄宗開元時(八世紀中),善無畏來中國,始正式傳布密教;同時金剛智偕弟子不空,也從海道到中國,宏傳這教,爲有密宗的開始。

  密教是對顯教而言,顯教是以顯露的言說文字爲教,如上面所說叁論、天臺、法相、華嚴各宗都是;密教反之,是專以持誦密咒爲教;又顯教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密教經典,是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所說,這是顯密兩教不同的地方。

  這宗經典,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爲主,經典以外,祈禱供養等儀軌,極爲重視。

  釋迦滅後八百年光景,龍樹菩薩在南天竺鐵塔裏,面見金剛隨埵,傳受密訣,密教就流傳于世。龍樹傳他的弟子龍智;到中國的金剛智,就是龍智的弟子。這宗的秘密法門,是身、口、意叁密相應:手結印,是身密;口念咒,是口密;心中觀想,是意密。然若沒有阿者黎(譯爲軌範師)傳受,就不能學習。唐朝時這宗極盛,到床朝就衰;明朝時太祖以秘密傳教有流弊,下令禁止,就此失傳了。

  唐朝時不空的弟子惠果阿者黎,拿秘密法門,全部傳授于日本空海和尚,他歸國以後,組織很完備的密宗,到如今還流傳不絕。

  西藏的喇嘛(喇嘛是西藏語,譯爲無上,指高僧而言。)教,也是密宗,是從印度直接傳入的;佛教在我東晉時早已傳入西藏,至紀元七百二十八年(即唐玄宗時) ,有印度蓮花生上師到西藏,就此成立喇嘛教。

  現在的出家和尚、在家的居士,多有赴日本或入西藏研求密教的,因此稱日本所傳的爲東密,稱西藏所傳的爲藏密。

  印度小乘,從上座、大衆兩部分裂後,就分爲空、有兩部:上座屬有部,大衆屬空部。傳到中國來,也是這樣:俱舍宗是有部,成實宗是空部。然這兩宗不久就衰,可知小乘教義,和中國社會,不十分相宜。

  至于大乘八宗:淨土、禅宗成立最早(禅法從漢末安世高就傳入),淨土屬有宗,禅屬空宗;這兩宗成立既早,曆代相傳,沒有間斷,到如今勢力還是普徧全國,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叁論是空宗,法相是有宗,這是印度固有的教義,整個兒傳入中國的;這兩宗在從前雖會有極大的發展,然早已盛極而衰。天臺、華嚴兩宗,天臺屬空宗,華嚴屬有宗,這兩宗完全是中國人自己創立的,教理的精博,方法的完密,足見組織力的偉大;然現在華嚴極衰,天臺比較稍振,終不能和禅淨二宗並駕齊驅。至于密教,也屬有宗,成立最遲,終遭禁止,現在雖有重興的機運,還沒有十分流行。

  問題

  一、佛教何時傳到中國?

  二、東漢時翻譯的經典?

  叁、譯經初期情形如河?

  四、關中佛教與廬山佛教內容如何?

  五、大乘空有二宗在何時開始?

  六、羅什、慧還兩派的學風相同否?

  七、譯經第一時期情形如何?

  八、譯經第叁時期情形如何?

  九、中國的大乘有部由何人完成?

  十、密教由何人傳入中國?

  十一、譯經的第四時期情形如何?

  十二、譯經儀式如何?

  十叁、小乘兩宗的教義?

  十四、淨土宗的內容?

  十五、禅宗的開創及分派?

  十六、叁論宗和四論宗相同否?

  十七、天臺宗的一心叁觀內容如何?

  十八、律宗何時成立?

  十九、法性和法相的分別?

  二十、相宗如何分新舊?

  二一、六十華嚴、八十華嚴的分別?

  二二、顯密兩教的內容?

  二叁、何謂叁密相應?

  二四、東密藏密的由來?

  

《佛學綱要 第七章 佛教傳入東方的狀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