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纲要 第七章 佛教传入东方的状况▪P2

  ..续本文上一页纪元;数十年中译出经论,多至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以上见大慈恩三藏法师传)玄奘所传,也是世亲菩萨的教系,至此中国大乘有部,于是完成。

  【密教之传入中国】到唐玄宗开元时(八世纪中),有中天竺僧善无畏(梵名戍婆揭罗僧诃),拿真言密教传到中国;后来又有金刚智(梵名跋日罗菩提,中天竺人)、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罗,北天竺人)师弟两人,从海道到中国,传布密教,于是翻译的密教经典,一时极盛。

  到宋太祖时(九世纪中),曾派遣沙门三百人,往印度求梵本,此后印度及西域来中国的僧侣既多,从中国到印度去求法的人也不少,往来交通既便,翻译事业自然更盛而更完美;到宋以后,国家不复加以提倡,译经事业也就终止了。

  这时期有可注意的二点:(1)前三期的译经,虽有本国人参加在内,然总是以梵僧为领袖,惟有这时期,是玄奘大师,亲自西游归来,主持译事,是本国人独立翻译的开始。(2)从前三期内,虽有鸠摩罗什、真谛三藏等大匠辈出,然华文梵文的隔阂,终不得免;并且译例也未能十分画一;到这时,经玄奘改正后,这毛病方完全除去;所以通常也称前三期所译的经论为旧译,玄奘以后所译的经论为新译;这是译经的第四时期。

  古代的译经,异常慎重,要经过多数人的手,并不像现在的译书,由一人独译,或两人对译,就算了事;并且所定的体例十分细密;形式更加庄严。如今拿佛祖统纪四十三卷所载译经仪式录之于左:

  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就是在东堂向西作一坛场,用粉画界。)开四门,各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持秘密咒七日七夜,是借咒语的力量,使坛场洁净。)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上面圣坛是方形,这木坛形状是圆的,一层一层,将佛名、观音大士名、天神名,环绕写在上面,像车轮形状。)请圣贤(就是佛和菩萨) ,设香、华、灯、水、壳、果之供,礼拜违旋,(译经的僧徒礼拜佛菩萨,向右绕木坛而旋转。)祈请冥佑(暗中保佑),以殄魔障(除恶魔的障害) 。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第五笔受,翻梵音成华言。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第九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僧众日日沫浴,三衣(佛制,僧徒只许着大中小三种衣服,以缝缀条数的多少,分别大小:五条为小衣,就是近身的衬衫;七条为中衣,着在衬衫外面;九条为大衣,就是大众集会时候所着的礼服。)、坐具(坐卧时所用的毡席) ,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

  看这段文字,凡译一经,须经过九个人的手:初次译主,宣读的时候,坐在左的人,和他评量文中的意义。坐在右的人,证明文字的音韵。第四书字人,审听梵文,先写成音译的华文。第五笔受人,再从音译的华文,翻成义译的文言。然梵文名词动词的位置,和华文刚刚是颠倒的,所以第六缀文的人,就拿义译的文言,回转过来,叫它成功汉文的句义。第七参译的人,还要仔细参考两土的文字,看译成的文,是否密合。中国文字,向来是简而短的,梵文是繁而长的,所以第八刊定的人,再将译文冗长处删削之,定为中国的句义。第九润文官,是帝王所派长于文学的人,他是专管译成的经文,加以润色,叫文章有精彩的。译经这样慎重,宜乎我国传流的佛经,精美非常,为学者所公忍了。

  第三节 各宗的次第成立

  我国小乘大乘各种宗派,怎样成立的呢?就是译出某种经、论,便依据这经、论的教义,成立一个宗派。如今依各宗成立先后说明之。先说小乘成实俱舍两宗:

  (一)成实宗姚秦时(五世纪初),鸠摩罗什译出成实论。这部论,是佛灭后九百年光景,诃梨跋摩(中印度人)所做的。内容是就苦、集、灭、道四谛,发挥人空法空的道理。什么叫人空呢?就是人的身体,是业识为因、父母为缘凑合成功的;因缘分散,人就没有了,这叫做人空。什么叫法空呢?人们听见说人空,就要想到,人的身体固然是空,然而构造这身体的元素(法),终久不灭,是不空的;那里知道宇宙中间一切东西(法),没有不是因缘凑合成功的,因缘分散,法也是没有的;这叫做法空。成实论就是说明二空的深理,是小乘空部最后的发展,和大乘已十分接近。南北朝有专讲这论的,就共称为成实宗。在中国开宗独早,然到唐朝就衰微了,如今研究这论的人,是很少的。

  (二)俱舍宗六朝时(五世纪——六世纪) ,陈真谛三藏译出俱舍论。这部论是佛灭后一千年光景,世亲菩萨所做的,本名阿毘达磨俱舍论,略称俱舍;阿毘译为对,达磨译为法,俱舍译为藏,就是对法藏论。内容就是苦、集、灭、道四谛,详说有漏(有生灭的)、无漏(无生灭的)的法,末卷说到无我,是小乘有部最后的发展;和成实论正处相反地位。真谛三藏既译这论,并作解释,称为俱舍释论,初开这宗,然不久这释论便佚失了,未能盛行。到唐时(三世纪中)玄奘重新译成三十卷,门人普光做俱舍论记,法宝做俱舍论疏,大大的宣传,这宗就此兴盛;然不久又衰,附入于大乘法相宗。今日则研究法相宗的人,多兼习这论。

  做这两部论的人,在印度是成实论在先,俱舍论在后;恰好传入中国,也是成实宗在先,俱舍宗在后。

  至于大乘共有八宗:除掉禅宗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外,其余七宗,都有所依的经论,如今也依成立的先后,说明于下:

  (一)净土宗净土宗是东晋(四世纪)慧远所创的。慧远居江西庐山东林寺,领众行道,清信的徒众都闻风来集;远乃结白莲社,开念佛法门,入社的有一百二十三人,有僧人,有居士,其中尤着名的有十八人,世称莲社十八高贤。释迦佛因为末世众生根器浅薄,开这直捷法门,教人一心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叫净土宗;这念佛方法,不管上智也好,下愚也好,如果至心修持,成功是一样的。慧远以后,历代有提倡的大师;到唐朝善导大师,专以这法普及下级人民;直到如今,净土宗还是普遍全国社会,比他宗特盛。

  这宗所依的,有三部经、一部论,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于教理以外,特重实行。

  (二)禅宗佛家的禅定,是各宗共同的修法;就是将心专注一境,不使散乱,徐徐入定,功夫到得究竟,就能豁然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我国从汉末安世高到到鸠摩罗什,都有译出的禅经。初不必依此专立一宗,到六朝刘宋时(五世纪中),南天竺菩提达磨来中国,后入北魏,专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法,就开始成立禅宗。这宗说佛家一切经典,无非是说明超脱生死的一真理;这真理犹如天空的月亮,月亮的光,初生时候极微细,不容易看见,惟有明眼的人,能先见到,于是用手指标示月光所在的地方,告诉不能见的愚人;愚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反而误认明眼人的指头,以为真月;一切经典,就同标月的指头一样,如今人误认经典的文字,以为真理,犹如愚人误认标月的指头,以为真月,同一毛病;所以达磨要扫除文字的障碍,倡这直指人心的禅宗。

  从达磨传到第六祖慧能以后,我国禅宗,复分成南北两派。后来南禅又分为五个支派,曰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沩仰宗、法眼宗;到床朝以后,他宗皆不振,惟有临济一宗盛行;直到如今,南北各大丛林,(僧众集居之寺,如树木之丛集为林,故曰。)大多数是临济宗的子孙。

  (三)三论宗姚秦时(五世纪初),鸠摩罗什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宗就传入中国。中论、十二门论,是佛灭后七百年光景,龙树菩萨所做的;百论是龙树的弟子提婆菩萨所做的。百论的内容,是破斥外道的邪见,以明大小两乘的正道;中论前二十五品,(品,类也。经论中,以义类相同的文字,分为一段,称之为品。一品,犹现在的一章。)是破大乘的迷执(迷于真理的执见),明大乘的实理;后二品,是破小乘的迷执,明小乘的实义;十二门论说明十二种的法,全是破大乘的迷执,明大乘的实理。前章曾说过龙树在印度提倡大乘空部教义,他的唯一手段,就在破邪显正;这三部论,就专为破邪而做的。罗什本来传承龙树的教系,所以译出这三论,竭力宣传,为中国三论宗的初祖。

  到唐朝嘉详大师(名吉藏)做三疏论,专拿这论教授学徒,三论宗于是大成。当世称嘉鲜以前为古三论,又称北地三论;嘉祥以后为新三论,又称南地三论。北方或又加入龙树的大智度论,称四论宗,然未大盛。宋以后,嘉祥的论疏久已遗佚,学者不能通三论的义,这宗就并入于天台宗,而衰亡了。如今这三部论疏,已从日本续藏经中得来,金陵刚经处刊印行世,但研究的人尚不甚多。

  (四)天台宗陈隋间(六世纪末),智者大师(名智顗)居天台山,建立这宗。这宗的初祖是慧文禅师,师读龙树中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就悟到一心三观的妙理,为创立这宗的起因;慧文传他的弟子慧思,慧思复传与智顗,到智顗时,天台宗于是大成。

  怎样叫一心三观呢?就是宇宙万有,看来非常复杂,实则没有一物,不过内因外缘凑合而生,因缘一经分散,就没有了;所以众多的事事物物,都是因和缘所生出的东西(法);这些东西,生生灭灭,了无实在,所以我可以说它就是空。宇宙内许多东西,我们总要替它起个名字,方能分别得清,就是一个假名。我们既知是空,又知道是假名,那么离开这「空」的、「假」的两种观念,就是非空非假,合乎中道的义理。天台宗教人用功时候,返观一心,先扫除一切从因缘所生的妄念,做空观的功夫;然后再看这妄念怎么样会起来的?无非是一个一个的假名,记在心里,所以念念生…

《佛学纲要 第七章 佛教传入东方的状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