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尋找安身立命之地呢?
所以,我們必須改變人類中心論的觀點,從自然的使用者、破壞者,成爲自然的看護者。不論我們出于什麼樣的動機毀壞自然,都等于是在謀害自己的母親,那麼,人類可能在這樣的罪行中幸免于難麼?所以,我們應該像對待母親一樣去對待大自然,像尊重母親一樣去尊重大自然。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繼續得到自然的呵護,才會在它母親般的懷抱中獲得安甯。也只有這樣,人類才不會在背棄自然的任性行爲中走向毀滅。
五、培養良好的心態
人類之所以爲萬物之靈,是因爲有一顆不同于動物的心。我們的煩惱和痛苦,是來自心的感覺;我們的快樂和幸福,也是來自心的感覺。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心靈的作用,正是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世界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保能否見效,關鍵就在于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自然。
1、感恩心
人類總是不停地追逐,卻不懂得對已經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恩。我們能擁有明亮的眼睛就是財富,因爲對于那些盲人來說,絢麗多姿的彩色世界是不存在的;我們能擁有清晰的聽覺也是財富,因爲對于那些聾人來說,悅耳動聽的音聲世界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要感恩父母給予我們健全的色身,僅僅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多麼富有和幸運呵!
同樣,我們要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假如有一天,太陽不再如期而至,地球就會陷入黑暗;假如有一天,江河不再提供水源,人間就會成爲廢墟;假如有一天,空氣不再充盈天地,世界就會令人窒息。我們享受著陽光和空氣,卻不必爲此付出任何費用。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免費享受,習慣到熟視無睹的地步。滴水之恩,尚要湧泉相報,我們從自然中得到的,又豈止是滴水之恩?如果說我們有享受自然的權利,那麼,我們同樣有保護自然的義務。不僅是爲了使用自然而珍惜它,更是爲了表達一份感恩的心。
佛陀告訴我們,世界會經曆成住壞空的過程;天文學家也告訴我們,地球會有毀滅的一天。按照正常的發展規律,這一天的到來還非常遙遠,其最終結果也不是人類所能左右的,但我們的行爲卻能加快或減緩它毀滅的速度。尤其在今天,被現代科技武裝起來的人類,破壞力已遠遠超過了從前。在人類生活的早期,祖先們也砍伐過森林,也捕殺過動物,但這些行爲所造成的後果,尚不足給世界帶來毀滅性的災難,與自然的豐富蘊藏相比,也還是微不足道的。或許正是自然的寬容,將人類縱容到今天這種忘恩負義的地步。但自然不會永遠沈默,事實上,頻頻發生的自然災難,正是它向人類發出的一次又一次警報。如果我們還不能反省,而是繼續隨心所欲地生活,無疑是在加速自己的滅亡。工業時代到來之時,人類爲滾滾向前的曆史車輪而歡呼,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搭上的只是奔向末日的列車,還會要求它快一些、再快一些嗎?
大自然不僅爲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更以它的甯靜祥和滋潤著我們的心靈。世界上還有什麼比大自然所展現的美更豐富的嗎?還有什麼比大自然所帶來的享受更令人心曠神怡的嗎?遺憾的是,現代人似乎已經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我們每天想的只是金錢、事業,想到的只是複雜的人際關系,喧鬧的聲色刺激。我們沒有閑暇去欣賞田園風光,沒有心情去感受鳥語花香。電力使城市徹夜燈火通明,卻使皎潔的月光變得暗淡,我們已很難理解古人對于明月的眷戀,也不再對它帶來的清涼心懷感恩。當詩情畫意從生活中悄悄溜走時,我們越來越浮躁的心又靠什麼去滋潤呢?
從鋼筋水泥的建築中走向郊外吧,在自然的懷抱中放松身心,體會一下清風帶來的慰藉,泥土帶來的芬芳。只有當我們真正懂得享受自然的時候,才會由衷地感激它的給予,才會珍惜它的一草一木。而不是去汙染江河,那是自然的血脈;不是去破壞植被,那是自然的毛發;也不是去掠奪礦藏,那是自然的骨骼。如果說自然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那麼它不僅屬于今天的我們,也屬于我們的後代。我們是繼承者,但決不是唯一的繼承者。
2、尊重心
佛教認爲我執是人類一切煩惱的根源,正是因爲這種強烈的我執,我們才認爲一切都要爲我所用。這種錯誤的認識,不僅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也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因爲我執不僅爲我們帶來了煩惱,也帶來了暴力和毀滅。我們只有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才能與自然和平相處。所以說,生態文明就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之上。
自然有它既定的運轉程序,一年四季,播種有時,收獲有時;世間萬物,出生有時,死亡有時。與自然的存在相比,人類的曆史是極其短暫的。但自我中心主義的盛行,卻使人類妄想成爲自然的操縱者。我們隨意地開發自然,試圖將地球改造爲一個巨大的施工現場,除了製造一個人爲的機械世界,我們能製造出崇山峻嶺,製造出江河湖海嗎?我們可以種植草坪,但能夠種植出草原嗎?我們可以發電,但能夠與太陽提供的能量想比嗎?
我們還根據自我需求來決定動植物的命運,盡管現在已經有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但被保護的也只是珍稀的野生動物而已,與此同時,每天又在屠殺多少家禽?我們何嘗考慮過動物的生存權利?在現代化的飼養場,家禽從生到死都被固定在牢籠似的方寸之地,吞吃含有激素的飼料,只是爲了讓它們盡快走上人類的餐桌,結果是讓人類間接吞吃那些合成飼料。爲了糧食豐收,我們大量製造並使用殺蟲劑,且不說由此造下的殺業,我們最後又得到了什麼?糧食似乎多了,但都是被農藥汙染過的慢性毒藥,結果是我們爲了生存不得不每天服毒。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研製出越來越多的抗生素,但人類並沒有在和細菌的對抗中遠離疾病,事實上,新的耐藥菌疾病不斷出現,無休止地與人類展開競賽。
我們以爲,有了科技的武裝,就可以隨意地改造自然,就可以創造出一整套嶄新的發展規律。當我們陶醉在舒適的生活環境時,不曾想到,安樂只是暫時的,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面。如果我們不能尊重自然的規律,不能順應自然的法則,最終只能將人類和自然共同推向不斷的惡性循環之中。
3、愛心
我們懂得愛他人,才有資格接受他人的愛,也才有因緣得到他人的愛。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父母和兄妹的愛,有妻兒和朋友的愛,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這份愛,不給予相應的回饋,這份愛就會像無源之水般逐漸枯竭。
我們和自然的關系也是同樣。大自然對人類的愛,似乎沒有任何條件,又似乎無窮無盡。但如果我們對世界缺乏愛心,不去創造愛的因緣,我們擁有的一切很快就會結束。是的,自然的給予不需要我們用金錢去交換,但它需要一份愛心,一份珍惜。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是富饒的,是綠色的。千萬年來,大自然無償地哺育著人類。但它也是有血有肉的,在它的血肉被不斷地榨取後,它也需要愛護,需要休養生息。
讓我們停止那些釜底抽薪式的掠奪吧!讓我們用行動來保護自然,用愛心來慢慢撫平自然的傷口。我們愛護河流,江河才會流淌清潔的水源;我們愛護植物,大地才會成爲美麗的花園;我們愛護動物,動物才會成爲人類的朋友。
在今天,地球上的物種已越來越少,不僅如此,它們還在以更快的速度消失。如果我們不停止盲目的破壞,不對此加以保護,終有一天,會成爲地球上的孤家寡人。當一切生物的末日來臨時,人類的末日還會遠嗎?佛教所提倡的不殺生,正是基于對一切有情的慈悲。現代社會提倡人權,但佛教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衆生權”。慈是給予衆生安樂;悲是拔除衆生痛苦。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慈悲之心對待一切衆生的話,不僅要杜絕殺生的行爲,更要積極地放生,護生。如果我們對動物都能付出愛心的話,自然就能夠對人類付出愛心,也就能爲社會帶來“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和樂景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慈與悲,就是對愛心的升華,是對自然最有力的保護措施,也是實現人間淨土的力量。
《佛教的環保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