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懼因果 謹言慎行

  戒懼因果 謹言慎行

  —臺居會第二次理監事會議 上師開示

  

  時間: 94年6月18日星期六下午 3:30

  地點:本寺如來殿 3樓會議室

  活著,如果只是爲了生活,在生活之中,若能夠爲佛教做一點事情,不也是增添平凡生活中的一絲美麗嗎?我常在想,我們忙忙碌碌的活了一輩子,最後我們獲得了什麼?當然,以世俗的立場來看,這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努力工作、結婚、買房子、生小孩,然後就垂垂老矣,准備死神的召喚,誰都免不了。每次看到自己的法友、親屬一個個離我們遠去,大家心裏真的都沒有一絲絲的恐懼嗎?下一個會不會輪到我?其實談這些,總會讓人心情不怎麼愉快…你可以選擇回避,但無常不會因你回避而遠離。

  中居會已成立好幾屆了,這一屆我終于等到當年的學生,如今已成爲社會人士。猶如家中老父,拉拔自己的兒女長大,終于可以把事業托付給子女。我不敢說你們是我們的子女,但總可以說你們是佛的子女吧!在成佛道上,其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那麼容易,往往一句話,一個念頭,或是一個動作做錯了,即使你做了一百件、一千件的善,也沒有辦法彌補那個曾經做過的錯。因爲因果是錯綜複雜、無法相互抵銷的。身爲佛教徒的我們,應該要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對任何事情,我的要求是嚴格的;但在這個嚴格要求的背後,實在是不願意看到有人因爲粗心、因爲放逸,造下惡業而不自知。

  常住曾經這樣反應說:「 仁波切總是對外面的人比較好。」然後幹部總是會說:「 仁波切對會員比較好。」爲什麼?常住緊跟在我身邊,我必須時時刻刻提醒他們,適時糾正錯誤;身爲幹部、理監事的,我也必須在你們想法做法不對時,提醒你們,把它糾正過來。可是,畢竟你們離我有段距離,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追求著自己的生命目標。我們之間唯一互動的機會,就是在開會或活動之中─我看到了。在看到之後,我會及時告訴你,事後往往引起諸位不悅,總是認爲:「即使我做錯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甚至你會說:「不做不錯,多做多錯。沒有做的人, 仁波切都不會念他,也不會講他,我做得要死,這邊告訴我這個不對,那邊糾正我那個不行。」因此呀!內心會産生不滿。甚至于有人會爲了掩飾自己的缺失,而不惜造謠毀謗他的 上師。

  在拘留孫佛時代,有60個人已經剃度出家,因爲自己的驕傲、我慢以及毀謗正法 ( 毀謗正法就是見不得人好,看到隔壁出家人有許多的功德主供養,心生忌妒,就挑撥離間 ) ,因爲這樣子,讓他受生在地獄道40個、100個一千年,受苦無盡期;之後的五百世,雖出生爲人,可是,不是瞎了眼睛,就是缺了胳臂、斷手斷腳;接著的五百世,又是出生于窮苦人家;緊接著的五百世,四肢雖然較爲健全,但還是出生于窮苦人家。終于在最後的五百世裏,過去所造的惡業逐漸消滅,突然之間,智慧開展,想要修行了!因爲信仰阿彌陀佛,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淨土,在淨土開悟,帶業往生。

  所以,大家絕對不要驕傲,自以爲我有多了不起。對于這些人,我會特別盯著看,那是我的責任,就是因爲你付出的比別人多,所以我才需要更用心來關懷你,希望你不要出差錯。能夠體會這個用心的人,自然會有所改變;他的心靈會開拓,智慧會增長,福德會增長,惡業會減少,不好的念頭會減輕。還有人常常這樣跟我講:「我明明知道這個不好,我也知道每天要修行,可是就是做不來呀!」爲什麼做不來?因爲惡業成熟,擾亂你的心,所以才剛說要看一遍文殊菩薩的普門品,卻才拿到手,就覺得有另ㄧ件事比念經來的重要。如果有諸如此類的狀況,你應該要有所警惕,這表示過去的習氣惡業正在折磨你的心,當你的心想要轉向佛法時,相對的惡業馬上就氣焰高漲,這個時候,你要做忏悔。向 上師禱告,只有在忏悔禱告當中,善的力量才會增長,一旦善的力量增長,惡才會消失。

  不管你們現在是初發心的菩薩也好,還是初學道的行者,心中的貪嗔癡,猶如火焰,必須用甘霖,將這個火焰澆熄。甘霖是什麼?甘霖就是上師的開示,上師的語錄,以及你對上師的信心。可是真正見性的菩薩呀!他不僅不需要把心中的火消滅,他還要添材加薪(「薪」譬如煩惱)。煩惱即是智慧,不適用于凡夫,只適用于登地以上的菩薩。譬如煩惱的薪木,一旦投入火堆(火,智慧之火),只會更旺盛,這是一個階段的境界。你們這個時候的境界,就是要盡量減輕自己的欲望,可是爲什麼要盡量減少,因爲你們的欲望好重、好強,就像一把熊熊的烈火,這是需要減少的,但這一把火不是智慧之火,是貪嗔癡之火,需要時時澆水,把它熄滅。

  不要光想,還要做!

  (沐恩弟子 林慈華、張育菁 恭錄)

✿ 继续阅读 ▪ 慈悲喜舍在祖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