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宗教迷失
所謂淨化人心與祈福
佛教對社會的影響力,已被塑造成淨化人心、勸人行善、布施救貧、配合行政。這俨然是表彰義行的樣板,毫無佛法真理之精髓。過去幾十年來,佛教在臺灣的弘傳與實踐,並沒有改善不良社會風氣,反而順應民風、漸漸走入世俗路線;同時也未真正將無私無我的教義,引導已皈依的佛教徒身體力行,這從山頭林立便可看出,更何況是一般社會大衆?
「淨化人心」不是一場法會就能達到的目標,但高官卻經常出現在盛大法會中,贊揚佛教淨化人心的功德。諸位應明白,「淨心」是行者自身的一種所知、欲望的淨化,而不是盲目信仰製式口號。臺灣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可說天天有法會,時時有灌頂,參與信衆所爲而來?「祈福」又成了淨化人心的代名詞,不提祈福,就沒有參與誘因,引不起信衆的興趣。「宗教業者」于是迎合大衆口味大肆求變,神奇的傳說到處傳頌,道聽塗說于是成了信仰者的指標。真正的祈福,動機不在祈求自己得福,而是祈禱一切衆生皆不離幸福與快樂,本質不離菩薩道!如此發心,才是正信正見。
師父不作怪弟子不來拜
一般信衆總希望遇到神奇的上師,會放光的、若生重病上師手一摸加持立刻痊愈的、善于招財引福、助人加官進爵的……人們的大腦永遠都在追求新鮮的事物,聽說東邊有位師父很靈,就馬上前往親近,幾次之後,也沒什麼嘛!就不想再去了。改天有人說西邊哪一個禅師更厲害,你又去了。如此下來,永遠都是修行道上的孤兒,永遠都像陀螺一樣原地打轉!這意味著,多數人要的是世俗利益,而不懂得學修佛法、追求心靈的智慧與生命的解脫。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看似能布道說法者,自稱大師。有人問,他們幫人蔔卦,指點股票投資令弟子獲利,堪爲人師否﹖股票原是正當投資管道,唯國人賭性甚強,以之爲追求厚利的工具。質已變,本非教徒所應爲。然有旁門左道者,利用人心貪婪的習性和弱點,妄語明牌,並非真道人之行誼。試想人人想贏,誰會輸?輸的當如何?如果讓贏的人高興叫慈悲,那麼讓輸的人傷心又是什麼?莫將世間財利,視爲無上佛法利益。佛法利益,恒久不墜、是無煩惱的清淨;世間財利只是過眼雲煙,且易引人貪執,實不可相提並論!
法師有四種:一者,多聞巧言、善辯無礙,說一切法門能轉人心,自己卻不如法而行,就像滿天雲雷卻未見雨滴。二者,博學多聞足智,卻讷口拙言不會善巧方便,不能彰顯法藏妙寶,就像無雲雷、但下小雨般。叁者無恥之流,不學無術,裝神弄鬼自稱得道,行爲不正,就像小雲朵飄忽、無雷雨。四者多聞廣學智純慧心,言語巧妙,能轉人心,降伏惡衆。行爲端正,心念慈悲,不畏所畏,如從密雲雷震、普降豐沛甘霖滋潤大地。此人持法如鏡,能夠照明佛學寶藏,令人聽聞得入正道、生起歡喜奉行之心。說法無盡弘揚萬千,如海中明舟,能渡一切逆航。亦如蜂王能集百味,亦如幽蘭妙綻馨香。言如佛說、行能作佛事業,一切皆爲衆生計,絲毫無爲己之念,廣度有緣者,超越生死大海,究竟解脫輪回,如是法師甚難得也。
至于如何分別真假上師?多聽、多看、多想。
修行、結婚與出家
一般人常誤解學佛與結婚有所沖突,其實不然。一個佛教徒,結婚了,建立佛法家庭、護持道場弘法事業,是很幸福的。若不想結婚,就要好好學習佛法,把自己供養給叁寶、供養給衆生,獻身于服務人群的工作,絕對不要逃避遊移于兩端,既不結婚也不出家,這是最不好的。不結婚不代表就是清淨或修持得很好。修行首重「心的開悟」,了悟自性非實有。有兩種方式可循:以小乘的出離心了脫生死、或發大乘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分在家菩薩和出家菩薩。結婚不會妨礙修行,但結婚不利于修行,因爲家務牽絆,時間心力無法專注。出家修行、進而成爲渡化衆生的靈性導師,多麼神聖!
可是談到出家,一般人的印象是「婚姻事業失敗、看破紅塵,因此削去青絲、遁入空門,常伴古佛青燈,了此殘生……」這誤解,都是拜連續劇所賜。在西藏,是把家中最聰穎健康的孩子送到佛寺當喇嘛、供養叁寶,深以爲榮。中國自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佛門乃天下第一流人物荟萃之所,高僧對曆史文化産生了深遠的貢獻和影響!許多國師,連帝後皇族都執弟子之禮,跪拜請法。甚至甯願遊化天下弘揚聖教,婉拒入朝爲相。此等氣度格局,出家哪是了此殘生?
許多父母在兒女不乖的時候,會希望他接受佛法熏陶感化,虔誠地帶到佛寺,請求上師開示、向佛菩薩祈禱。咦,一旦孩子覺醒了,甚至有心向道、欲求出家,父母卻是把他拖回來,「我甯可你死,也不要你出家。」爲何如此矛盾?居士欲出家,基本條件是身心健康、且需得父母家人同意,此謂圓滿。父母不同意,常基于愛子心切,以自己的價值觀強套在孩子身上,認爲優渥的生活享受、結婚生子才幸福;一旦子女違背自己的期待,就會擔憂或惱怒,大加阻撓。這又是一種宗教迷失!令人不得不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