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平年皈依大典及四加行教授開示

  永平年皈依大典及四加行教授開示

  

  臺中道場的因緣

  

  各位午安,很高興在新春期間,能夠在這裏跟大家再度重逢,臺中道場是噶居寺在臺中成立的第二個道場,從早期成立至今也已經十五年。在張媽媽的時代一手輔助我,到今天也許有人認爲是重新開始,但我一直認爲這是延續,因緣就像是潮水一樣,一波來一波去,今後將由于這次的皈依法會讓我們彼此締結更深厚的法緣,能夠將噶居寺的弘法利生、佛行事業做得更好。

  

  成就佛法事業是需要上師與弟子彼此共同的信任與付出,才能夠永續地利益無量的衆生。我想藉此機會跟各位拜個晚年,也祝福在座的諸位,特別是今天想要皈依的新弟子們,今後在佛行利生上精進不懈。

  

  皈依的意義

  

  在皈依之前,我想對于什麼是皈依?爲什麼要皈依?以及皈依的動機、對象、時間以及功德利益,爲各位作簡短的說明。

  

  二種佛教徒

  

  皈依是進入解脫生死輪回之門,簡單的來說,相信佛教不等于佛教徒,要經由皈依之後,才能夠成爲如法的佛教徒。

  

  佛教徒有二種,一種是記名的佛教徒,一種是實修的佛教徒。所謂記名的佛教徒就是剪了頭發拿了皈依證,也知道自己已經皈依了,可是從來不修行,這種稱爲記名的佛教徒。

  

  其二是實修的佛教徒,我皈依的動機是因爲了解並接受輪回是苦、諸法無常、佛所說的真理,不想要繼續沈淪在煩惱、痛苦與生生死死之中,希望生命能夠光輝,找尋永遠的快樂,在這個動機之下而行皈依,是最好的皈依,也是最完美的皈依,堪稱如法的佛教徙。

  

  皈依的動機

  

  皈依不會帶給你任何的平安,很多人說我皈依是爲了求平安,事實上,無量的過去世一直到我們這一生,各自積聚了各種不同的善業、惡業。善業的善果在我們感受到快樂的同時顯現,惡業的惡果也如影隨形,經常讓我們內心充滿著矛盾、懷疑、痛苦與無奈。所以這些不盡如人意的,視爲惡業的成熟顯現。

  

  有人主張,當人唯一是苦,但我認爲當人還是有一點點快樂,否則大家不會樂此不疲。但是人的快樂總是很短暫,剎那即過,痛苦較多,所以會說輪回本質是苦。苦的本質是在于沒有辦法擁有永恒的快樂,經常伴隨的是無盡的煩惱與痛苦。這一點的體認,我想已經成年的信衆們應該要了解。如果還沒有發現人生的苦,甚至尚未發現到生命的可貴,那麼皈依的動機就不會那麼的強烈,愈是上了年紀,人生的曆練越是多,愈是能夠體會人生的苦,能夠如此而生起皈依的動機,才是完美的。

  

  人生就是因爲有苦,我們也才希望離苦得樂,每一個人都想要快樂,但許多人因爲不了解因與果的關系,想要獲得快樂的果,但卻去造痛苦的因。因此皈依爲佛教徒之後,因皈依而受皈依戒,皈依戒唯一就是告訴我們不可以造惡因,不可以傷害衆生。

  

  七衆

  

  一旦成爲佛教徒之後,想要領受居士戒,成爲優婆塞、優婆夷,就必須領受居士五戒,五戒最重要的意義是保護我們的心。

  

  佛教徒是有層級的,從皈依成爲佛教徒,然後受居士五戒,成爲優婆塞、優婆夷。皈依跟剃度出家不一樣,有些人很可愛問我「皈依要不要理光頭?」我說「不需要啦!但要剪些許的頭發。」

  

  佛教徒有七衆(七種類別的佛教徒),就是優婆塞(居士男)、優婆夷(居士女)、沙彌男、沙彌尼、近事女(已經受完沙彌尼要再受比丘尼戒,中間必須再受近事女戒),這是五衆。最高的是比丘、比丘尼,所以佛教徒講七衆。所受的戒律都是依五戒做爲根本,越往上所受戒律越多,比丘的戒律有二佰五十叁條,比丘尼有五佰條戒律。最重要的是,你的心要去遵守,戒律不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行爲如鐵鏈,而是用來保護自己的身語意不造惡。

  

  皈依的對象

  

  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叁寶,上師、本尊、空行叁根本,不是皈依某一個人。很多人錯了,認爲我是皈依某某大師,不對!某某大師是代表佛法僧來接受你的皈依,引導你成爲佛教徒。只要是皈依,受戒就是佛教徒了,不需要再去找明師做不同的皈依。

  

  佛法僧叁寶,佛是指偉大的世尊釋迦牟尼佛,佛陀就是我們皈依的對象,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這個世界就沒有佛法。法是指釋迦牟尼佛所有一切的言教與身教,以及經由學習佛的言教、身教修持後,開悟者的言教,也被收編成爲佛法。所以佛法是指佛所說所證,經由佛所說而證悟者所說也都包含在佛法之中。

  

  僧是出家衆(僧寶)。佛教基本上可以分爲叁個支脈:小乘、大乘、金剛乘。小乘的皈依是皈依比丘,所以僧寶指的是比丘;大乘的皈依是皈依登地以上菩薩,所以叁寶之中的僧寶是有些許差異。對于新皈依的弟子來說,只要記著我皈依是佛法、是菩薩就可以了。

  

  皈依的時間

  

  皈依的時間,大乘的皈依是直至開悟成佛爲止,這樣的皈依它一直都是存在的。可是我們上一世有沒有皈依已經忘記了。解釋什麼是叁寶,有些人聽了半天還是搞不懂,但有些人不需要多講,他一聽就能夠了解,這個差異就在于能夠立刻了解的人,過去世已經在修行了;怎麼解釋也聽不懂的,也不要氣餒,來世你就會很懂,修行是一世一世累積的,直到成佛爲止,我們都不可以放棄皈依。因此皈依文是每天都要念誦的,現在皈依後,每天都要念誦皈依文。

  

  皈依的功德

  

  皈依的功德,據說皈依叁寶之後,一切的善神就會如影隨形保佑你,直至成佛爲止。但是,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守護神,事實上那個守護神,不是外在的,而是你的心所幻化出來的,並沒有一個外在的守護神來守護你。如屬老鼠的就有什麼神來守護你,沒有這種神,這個是商人的技倆,像是十二生肖就有十二位菩薩來保佑你,每一年的歲君都不一樣,所以要安太歲,這個也是騙人的,太歲不安就會發生意外也是騙人的,騙的人倒是幫寺廟招財進寶,對寺廟的幫助不少。但正信佛教徙不可迷信安太歲等民間習俗。

  

  內在的皈依

  

  佛法僧叁寶是外在的,但究竟來說,如果你的心不相應,你的心中沒有叁寶的話,那這個外在的叁寶就不能成立。因此究竟來講,皈依是向內皈依,是向自己的自性、向自己的心皈依,而不是外在。外在是因緣,是假設的,而不是真實的。但對新皈依者,不需要講的這麼深入,慢慢的大家就會了解。而後皈依必須是要發自于自己的內心,不是被誘惑的,或是強迫的,這是佛教的可貴。佛教的可貴在于它是完全的自由,不會說你今天皈依我,那一天你背叛我了,就會遭受天打雷劈,沒有這回事。如果有人這樣子說的話,那表示他的皈依也是不如法的,因此,不須要擔心今天皈依,改天要離開,他就會用各種的法術、咒語來牽製你;離開之後,就會遭遇不測的牽製或不幸,不會有的。正信的佛法是不會有此現象的,所以這一點大家要了解,莫被誤導。

  

  末法時期的密法

  

  我昨天晚上來臺中,在計程車上,聽到廣播節目教人持真言,我也不曉得那個是什麼真言,不過,聽他念起來就是怪怪的,然後他告訴大家說,只要念那個真言,只要配帶那個真言的咒幔,比帶符都有效,他說他之前是道士底的,現在皈依密宗了。我想糟糕,密宗真的糟糕了,蓮師有授記,在末法時期,密法就跟路上的野狗一樣,到處亂吠。這個已經應驗了,現在密宗是顯學,任何的勘輿師、任何的民間信仰,他一定會強調他的學密的。但我不知道是那裏的密,我覺得岡山的”蜜”(蜂蜜)是不錯的。

  

  爲什要皈依,皈依的動機,皈依的對象,皈依的時間,及皈依的功德利益都講過了,聽完後心中無懼者,想要皈依的人請站出來領受皈依。

  

  (沐恩弟子噶瑪證澄恭錄、噶瑪戒德祥整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