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臺北祖菩道場「上師親近夜」活動報導

  臺北祖菩道場「上師親近夜」活動報導

  

  文/祖菩道場文宣組

  

  親近上師相見歡

  

  叁月十五日祖菩道場擠進了近百名的師兄和親友,共同來親近我們敬愛的 上師。使得原本莊嚴安靜的道場,充滿熱絡活潑、快樂溫馨的氣氛。幾位志工師兄來回穿梭于場內場外,親切的招呼大家簽名、喝茶、吃點心、水果。四處都有師兄們在閑話家常,有的師兄很自動地幫忙折起文宣卡片,此情此景,感覺道場就像我們的家一樣輕松自在、和樂融融。

  

  「各位晚安!」當仁波切開朗而響亮的問候聲響起時,全場也愉悅的大聲回應:「仁波切晚安!」。接著仁波切開示:「晚上是弟子的親近夜,親近的意思就是不分彼此,就像一家人一樣。坐在一起講講話、聊聊天、無所不談,把心中的疑惑、快樂與上師分享,不快與上師分擔。也許這樣親近的機會不多,但是當我們對法有著共同的願的時候,彼此是沒有距離的。」

  

  認識煩惱的根源

  

  「其實一個人的生活是很簡單的,但是我們的心卻極爲複雜,往往一件簡單的事情,卻經由自己複雜的心來研判,而造成複雜的結果。不僅造成自己極大的痛苦,也會造成周遭及家人、朋友的不快,其實這都是自尋煩惱。越是簡單就越難獲得滿足,因爲心是很難能夠喂飽的。因此我們才需要修行,不是嗎?如果我們的心這麼容易安住,那就無行可修了。

  

  正因爲我們的心,就像小孩子一樣,那麼的活潑、那麼的不受拘束,因此我們需要教導。因爲擔心孩子受傷了,在教導的過程難免會帶有情緒,有時候會給予呵護、好言相勸,有時又會怒目相視,這取決于當下自己的心境。心情好的時候,小孩子的調皮搗蛋,就會把它視爲活潑;心情不好時,小孩吵兩下就罵了,甚至于就打了。想想我們有必要受到情緒的控製嗎?還是我們應該照顧好自己的心,就像照顧幼兒一樣。幼小的嬰兒哭了,是餓是渴?還是尿布濕了,當父母的就想辦法觀察,然後解決他的問題,問題一旦解決,孩子就能夠安靜。同樣的,我們的心有煩惱痛苦時,我們也要去找尋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後面對它、解決它,而不是逃避。」

  

  如何調服心

  

  「未經馴服的心,就像一頭發狂的大象。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那要如何調服心?我想唯有從忍耐之中學習。忍耐是說不讓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自己的行爲不受情緒的影響。但有些人在忍耐之後,到忍無可忍就會爆發。這表示什麼?表示他將所有該忍耐的不快,都視爲真實,然後將之壓抑。如是壓抑到最後的結果,就是囤積更多的*,一爆炸就不可收拾。特別在兩人世界中,常常爲一件小小事情,引爆成不可收拾的結局。事後想想,其實那件事情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在當下卻沒有辦法克製。原因在于平時你是壓抑的,你沒有讓自己內心不快的不良的因子,每天適時地將它釋放。如果能適時的釋放,就不會有那麼慘重的結果,這是需要學習的。

  

  調服心必須要經由禅修,禅修不外乎止息與觀照,而止息的基礎最少要十年以上。有了深厚的基礎之後,再修觀照,這樣觀照的力量才能産生。如果不修止息,我們就無法調服自己的心。有時覺得自己很討厭,明知這樣不對,可是卻沒有辦法控製,很想把它丟掉,可是又丟不掉。因爲它事實不存在,怎麼丟呢?如果它真實存在,那就像衣服髒了可以洗幹淨。可是心是超越物質,心甚至于超越念頭,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但是沒有辦法控製自己的心,所以才千頭萬緒。這也正是宗教的養分,宗教不是趁著你們有事情時才能蓬勃發展的嗎?如果大家都成佛了,哪還有宗教啊?所以謝謝你們的煩惱,你們的煩惱越多,那法師的工作才不會被老板所廢,所以你們是法師的老板。」

  

  堅定無畏地共荷如來家業

  

  「上師一個人,力量有限,上師真正的力量是來自于弟子。弟子越是團結、凝聚力越強,則上師的弘法事業就會越廣。所以每一位弟子就像上師的手、上師的腳、上師的眼睛、耳朵一樣。大家都不是完人,但是再爛的人,都有他的優點。只要把那個優點好好的把握住,然後發揮一定的作用,常保一顆慈悲的心,用這一念慈悲,運用自己這一點點的善,這一點點的好,就能夠成就上師無量的功德事業。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把自己當成那麼差,自己就算真的是泥巴,當有一位工巧師能夠把那一堆泥巴雕塑成藝品,經過火的焠煉,它也會成爲一件傳世不朽的珍藏。不是這樣嗎?」

  

  金剛弟子的功課

  

  「我不想跟你們談因果,因爲你們已經了解因果,也不需要用這個來威逼利誘各位。我覺得這個層次已經不是在座各位這樣的程度要來學習的。我相信你們已經有這樣的基礎了,至于說你們遵不遵守,這不是我能力所及,我沒有辦法強迫你遵守。

  

  既然大家都選擇當金剛乘的弟子,那麼對金剛乘該有的認知就應該要有啊,該懂的就應該要懂。我們在同一個水平上,我要教給大家的就是心的本質、就是自性、就是了解心爲何物,然後超越它。在未超越之前,就要積聚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千萬別說我做的已經夠多了,凡是做得越多的人,內心永遠覺得少。如果我們的內心感覺很自滿的話,表示你還要改進。如果我的內心會覺得做得不夠多,我應該還要做得更多,這是進步的現象。」

  

  以上是 上師的開示,直指我們心性的本質,讓我們深思如何去調服心,而不被煩惱所控製。同時也指出金剛乘弟子應當努力的方向。

  

  接下來是互動時間,讓大家提問和話家常。

  

  上師與弟子Q&A

  

  Q:仁波切的每日一語有說:「心沒有時間概念,只有概念的時間。」這是什麼意思?

  

  A:那個很有意思。心是非實有,時間也是。我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幾點?你看所有的人都看表,你被表控製了,如果你的表慢了一個小時,你的時間准嗎?當你很快樂的時候,感覺時間一剎那就過。但當你很痛苦的時候,如坐針氈,每分每秒就像是一輩子那麼長。當你思念一個人的時候,明明才剛分開,就會感覺一日不見如隔叁秋。所以時間是一種相對的概念,當我們的心能夠安住于一處,不受外在所影響的時候,那時間同時也消失了。所以在無上密續,屬無二續的本尊之中有時輪金剛,時輪金剛的意思就是時間的終結者。時間不就像輪子,一樣每分每秒都在轉,時輪金剛就是讓時間停止不動,所以時間也象征著輪回。七、八十歲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喜歡穿紅色的衣服,爲什麼?因爲她覺得還年輕或者說她很愛漂亮,對她來說,她的心不覺得她已經七、八十歲了。所以年紀只有在肉體看得到痕迹,在心是看不到年齡的。心不受時間控製的,所以時間對心來說只是一種相對的概念,時間是一種紀錄而不是絕對的。

  

  Q:請示 仁波切,人爲什麼會害怕死亡?

  

  A:因爲不了解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事實上,失去就是一種死亡。我們每分每秒都在面臨死亡,掉一根頭發也是死亡,老的細胞也會死亡,洗澡時身體搓一搓,那些細胞也都是屍體啊!我們每天也都在吃屍體,滿桌的佳肴其實也是滿桌的屍體,但你會覺得還蠻好吃的,這才玄啊!中國人對死比較忌諱,其實死就跟拉屎一樣,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一件事。我們之所以害怕恐懼,就來自于無明跟無知,因爲我們不了解不知道那個世界是什麼,而且最害怕的是失去擁有,這才是怕死的主因,這才是對死亡最大的恐懼。如果現在一無所有,現在只有痛苦,而不想要這個痛苦,有人就會找死,選擇自殺。所以人是極端的,既怕死又想死。有機會應該再上「中陰度亡經」的課,了解一下生命的生與死。

  

  Q:請 仁波切教我們寫遺囑。

  

  A:哈!寫遺囑就是要把死後的遺産全部捐給噶居寺,把法律所允許的部份捐出來,我已經收到叁份了。那家夥還沒結婚,就寫她死後受益人是我,我想萬一她有天死掉了,我一定會被調查是否涉及謀殺,因爲警察會奇怪,爲什麼有這麼多人,死掉受益人都是我,我到底給他們弄了什麼魔法,連保險的受益人也寫我。

  

  Q:請問 上師,如何做一個好的決定?

  

  A:我想之所以害怕抉擇,是因爲沒擔當,是因爲想要最後結果符合自己的理想。把最好的結果和最壞的結果想一遍,你就可以下決定。當我知道最不好的狀況是什麼時,那我就可以大膽的下這個決定,無論它的未來如何,我應當很歡喜的接受它最後的結果。菩薩是浸淫在過程之中,但是衆生在意最後的結果,這是衆生與菩薩最大的不同。其實結果怎樣,我反而不在乎,我在乎那個過程。因爲過程中會讓我們看到自己,也會讓我們看到別人,特別是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它會如實的顯現。

  

  我不太喜歡帶弟子出國,因爲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每個人都會充滿了恐懼。在那樣的情境,人很容易變自私。平常在寺裏、在道場,你們對我畢恭畢敬,可是一出門樣子全變了,我會適應不良。有很多弟子請我帶隊去朝聖、去西藏,結果我都自己去。我實在沒有勇氣看到在我心目中本來非常完美的弟子,結果出去就變了樣,我實在沒有勇氣去看那個另外的你啊!如果各位能夠保持現在這樣的心境回家對待家人,那你就是菩薩。可是信不信,我先走一步,你們馬上會變烏鴉、變麻雀。

  

  所以有關決定,就是當你做好准備接受最不好的結果的時候,你就有勇氣做最後的決定。

  

  Q:我工作的地方有一位大姐,她的做事風格跟大家不一樣,只有我能容忍她,其他的人都不願意。 仁波切告訴我要「用愛來感動自己」,我並不很清楚,請 仁波切再開示一次。

  

  A:當我們覺得別人不好的時候,相對的我們好嗎?當我們覺得我是在容忍他的時候,同樣的,他也在容忍我。經常聽人說:「我這樣做,全是爲了你。」但我不以爲然,我…

《臺北祖菩道場「上師親近夜」活動報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