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如家,弟子有熱情
日期:96年3月2日
地點:臺北祖菩道場
應宏明師兄和鑄中師兄的祈求, 上師駐錫臺北之初,對祖菩道場的幹部有一番鼓勵的講話,恭錄如後。
好壞並非絕對
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現在是幹部會談,不需要太拘束。既然要做一家人,就要有家人的感覺。
我們每一個人的身心都必須要獲得最大的滿足,無論在生理上、感情上、精神上、心靈上,都必須不斷努力,想辦法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滋養。當然每個人因爲自己過去的業,以及此生的習慣、所受的教育、家庭養成等許許多多的影響,而被教育成必須遵守人類各地區所形成的遊戲規則。
雖然我們的身心需要最大的滿足,也按照個人的不同需求而追求,但因爲個人興趣不同,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的看法、理解都不一樣,所以無法比較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我們卻經常用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外在世界的一切,用自己的好惡妄下斷言。
事實上,好壞沒有絕對,接受就是好,不接受就是壞。好壞本身是無法定義的!爲什麼?因爲我們的心也無法定義。
心的力量
有時候一首歌、一段音樂會讓我們全身的細胞活絡起來,但也常常因爲他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讓我們全身的細胞遭到天打雷劈,完全提不起勁。這是爲什麼?事實上除了言語的力量以外,那完全是自己心的力量。所以心會讓我們比較,會讓我們感覺有所謂的好與壞。
認識「我」
如此一來,當我們還沒辦法完全控製自己的心,以及認識自己的心之前,我們就必須遵守所謂善惡的遊戲規則,學習行善止惡,必須了解「我」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我們經常說:「我很痛苦,我很難過,我的心受傷了,我這一切都是爲了誰?」有人說是爲了小孩,如果此話屬實,那麼應該是爲全天下的小孩,而不是只爲自己的小孩而已。爲什麼獨獨特別照顧自己的小孩呢?其實你所照顧的不僅是小孩,而是「我」-對「我」的那份執著。因爲這是「我的小孩」,而不是我在照顧「小孩」。是「我」在照顧「我的小孩」。
很多問題都是因爲不了解「我」究竟爲何,但我們卻又十分寵愛自己。當然,這份寵愛也包括自己虐待自己,喜歡跟自己過不去、給自己找麻煩。
學習放下
「放下」這兩個字,要放下的是什麼?就是「我」而已。如果能夠知道「我執」所帶來的大部分是痛苦,學會放下對「我」的執著,那麼生活將會有所改變,生命也會因此而更加豐富。
說總是比較容易,要做的時候,因爲習慣,不經意之間常常又把習氣流露出來。當我們告訴別人:「你要知道一切是無我,不可以這麼我執。」在說的同時,我們自己的我執已經生起了,卻不自知。
凝聚成一家
也因此需要有家的維系,乃至于國家的産生,那就是在大家都能接受的範圍內,團結在一起、凝聚在一起,開創出屬于生命的火花,否則每個人生、老、病、死,一生充滿痛苦。當然也有快樂,但是快樂之後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超過快樂太多太多。人們樂此不疲,卻又無法接受接受自己老了的事實,也無法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
當你擔憂親人老去、乃至于死亡,其實你的擔憂裏頭也包含著自己的那一部份,但我們經常沒有發覺。爲什麼我們害怕死亡?因爲我們也會死亡。如果我們不會死,那就無須怕死。因爲害怕,所以很自然的逃避,不願意去面對、接受。
其實死亡是可以學習的。當無常來臨之際、生離死別顯現的時候,家的功能就像是蝸牛的殼一樣,可以保護脆弱的身體。家庭的功用在這個時候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都相信、也願意接受「我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此時這個家必須以如父的上師爲最高依皈。不過,聽父親的話不代表孩子不能有意見,但要做到舍棄個人的偏見與執著。一個家是否能興盛,道場的佛行事業是否能偉大傳世,完全有賴家中的每一份子,每個人的認知與態度是很重要的。
修行之苦勝世間
我常想,世人的生活真的很辛苦,窮其一生就是爲了家、爲了孩子,一生的歲月就爲了掙那幾個錢而消磨殆盡。很多人卻以爲這種苦是必須的,而苦的代價到最後只是留下正負數字而已(不是留下負債,就是留下財産)。此生爲人的價值真的就在這裏嗎?所受的苦,代價就是這樣子嗎?
同樣是受苦,出家、出世間所受的苦的代價,更勝于世俗人所受的苦。出家,不會今天剃度,明天就得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不可能的。修行也很苦,而且修行是一條不歸路,要更謹慎的不放逸、不墮落,要克製欲望。
苦修不是穿破衣、吃粗食,修行最大的苦在于跟自己的欲望拔河,心甘情願的拒絕欲望的誘惑,不找理由給欲望一條出路,反而是把所有的出路堵死,這會瘋掉。
當身心想要獲得最大滿足的時候,這個最大滿足是從外獲得,可是卻填不滿,但人還是拼命向外尋求。修行剛好反其道而行,把裏面的東西不斷向外抛棄。
修行路上的臨界點
所有真正修行的人,幾乎都會面臨發瘋的臨界點,爲什麼會這樣子?因爲他活在世俗之中,眼睛所見、耳朵所聽、雙手所及全是世間法,但心中告訴自己:這些是誘惑,必須拒絕!
事實上,站在人性的觀點,佛所教的修行方法是違背人性,極爲殘忍。可是這種殘忍是一種大悲,這種非人性是一種超越。
修行的過程中無法養尊處優,所以說很苦。但這種苦有其代價。一旦面臨那個即將窒息的臨界點,如果你守戒清淨、對上師具足信心,在那個臨界點會産生很大的變化,任何言語無法形容那一刻。
就像是登山者已經登到最巅峰,再上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攀爬,接著是往山下。那一刻如果信心不具足、不堅固、不持續的話,會非常容易懷疑佛法的真實性。如果彼時心是堅固的,完全領受來自上師的加持,那就是生命的蛻變!有形容詞說這是「開悟」。
開悟有很多種,我認爲,這一刻是如實的感受到本來的自己,體會前所未有的真實,這是一個完美的境界,而這個境界被稱之爲「成佛」。
由于大家對佛的認知尚未成熟,因此對成佛充滿著向往,向往之中,就像是雨天過後的山岚,雲起猶如仙境。向往本身就是一種迷惑。當你心中存著「我要成佛」,有此向往的時候,就永遠成不了佛。正確的認知非常重要。
是家還是驿站?
今天大家爲何而來?爲什麼要成爲幹部?爲什麼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來服務衆人、協助上師弘法利生,成爲上師的手、腳、眼睛?大家想過爲什麼嗎?這很重要,關系到我們的工作態度。
如果大家的認知是正確的:因爲我們這個團體就像一個家,我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我當然要爲這個家來盡力,一切是那麼的自然,那麼我們的道場將會愈來愈興盛。如果你今天只是爲了仁波切而來,或是因爲個人需要而來,心中沒有家的感覺,那麼這裏就像是驿站一樣,你永遠都是過客,而我就像旅店的東家。你來了我招呼你,留下銀子,天亮了你就走,我提供了你們要的東西-佛法。
如果這裏真的是大家共同的家,那麼應該每天都有強烈想回家的感覺。即使是叛逆期的青少年,在外面玩累了,也會想要回家睡覺。想想你們有嗎?不論年齡,我覺得你們都正值叛逆期,根本不想回家,回來好像只是給這個老爸看一下:「哦,我回來了。」想想吧!我們彼此用了好多好多的心思,把道場當成是家去投入。
佛法豈能販賣?
我一直不願意當販賣佛法的工具、詐騙者。有時候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把我自己包裝起來,成爲販賣機?上面標示:四加行口傳、金剛薩埵灌頂、四臂觀音共修……你們來了,想要什麼,只要幾塊錢投進去,叮咚,要的東西就跑出來了,拿起來喝一下:「嗯,我得到了四加行的口傳了。」也許有一天真的會這樣子,那是很諷刺的、錯誤的,必然是因爲人尋找快速,而佛法的持有者不斷迎合信衆使然。
所說的理由是方便,方便是可以的,但在方便之上,那個神聖性不容打折;在方便之下,本質不容許被染汙。方便只是一種方法,是一種善巧,但請不要讓好不容易一手建立起來的道場淪爲販賣佛教文物的店鋪。
理性與感性
過去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教導大家學習正確的佛教知識,因此建立了正知正見,然而有個區塊是我刻意想要模糊的,那就是用感情來陪襯正知正見。畢竟,沒有感情的培養,正知正見就像是法院一樣,不是判刑就是釋放,太冷酷了。也因爲自己不願意去碰觸感情這一塊,所以我發現多年來我的弟子也感染了我的想法,你們彼此之間的互動太過神聖,太過理性了,缺乏感性的一面。
其實感性、理性是要均衡的,就像是禅修,也有一個「後得定」。我們不可能24小時坐在那裏禅定,總要下座去吃飯、上廁所、聊聊天。但在吃飯、上廁所、聊天的過程中,心不能夠渙散,不散漫這個就稱爲後得定。
一樣的,當我爲大家建立正確的知見,這是非常理性的,我要大家不可以迷信,任何神迹都要視爲自然現象。我們心中彼此都很了解,其實那是一種神通、奇迹,可是我們就是刻意去忽略它。爲什麼?因爲我擔心大家掉入感情的漩渦,太過于感性,太過于相信神迹,而掩蓋過理智。
可是一個團體、一個道場的興盛,其實也需要很感性的一群人的投入。這一點,我想過去的不及,但願今後不會超過。雖然我們要少油少鹽,但是沒有油鹽的菜,真的好難吃。(最近醫學報導說,根據驗證,睡前喝一杯紅酒可以多活四年。但我想,我們不需要爲了多活四年而破了酒戒,多運動、多排汗就可以啦…
《道場如家,弟子有熱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