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场如家,弟子有热情
日期:96年3月2日
地点:台北祖菩道场
应宏明师兄和铸中师兄的祈求, 上师驻锡台北之初,对祖菩道场的干部有一番鼓励的讲话,恭录如后。
好坏并非绝对
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现在是干部会谈,不需要太拘束。既然要做一家人,就要有家人的感觉。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都必须要获得最大的满足,无论在生理上、感情上、精神上、心灵上,都必须不断努力,想办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滋养。当然每个人因为自己过去的业,以及此生的习惯、所受的教育、家庭养成等许许多多的影响,而被教育成必须遵守人类各地区所形成的游戏规则。
虽然我们的身心需要最大的满足,也按照个人的不同需求而追求,但因为个人兴趣不同,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看法、理解都不一样,所以无法比较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我们却经常用自己的观点来看待外在世界的一切,用自己的好恶妄下断言。
事实上,好坏没有绝对,接受就是好,不接受就是坏。好坏本身是无法定义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也无法定义。
心的力量
有时候一首歌、一段音乐会让我们全身的细胞活络起来,但也常常因为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们全身的细胞遭到天打雷劈,完全提不起劲。这是为什么?事实上除了言语的力量以外,那完全是自己心的力量。所以心会让我们比较,会让我们感觉有所谓的好与坏。
认识「我」
如此一来,当我们还没办法完全控制自己的心,以及认识自己的心之前,我们就必须遵守所谓善恶的游戏规则,学习行善止恶,必须了解「我」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们经常说:「我很痛苦,我很难过,我的心受伤了,我这一切都是为了谁?」有人说是为了小孩,如果此话属实,那么应该是为全天下的小孩,而不是只为自己的小孩而已。为什么独独特别照顾自己的小孩呢?其实你所照顾的不仅是小孩,而是「我」-对「我」的那份执着。因为这是「我的小孩」,而不是我在照顾「小孩」。是「我」在照顾「我的小孩」。
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不了解「我」究竟为何,但我们却又十分宠爱自己。当然,这份宠爱也包括自己虐待自己,喜欢跟自己过不去、给自己找麻烦。
学习放下
「放下」这两个字,要放下的是什么?就是「我」而已。如果能够知道「我执」所带来的大部分是痛苦,学会放下对「我」的执着,那么生活将会有所改变,生命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
说总是比较容易,要做的时候,因为习惯,不经意之间常常又把习气流露出来。当我们告诉别人:「你要知道一切是无我,不可以这么我执。」在说的同时,我们自己的我执已经生起了,却不自知。
凝聚成一家
也因此需要有家的维系,乃至于国家的产生,那就是在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内,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开创出属于生命的火花,否则每个人生、老、病、死,一生充满痛苦。当然也有快乐,但是快乐之后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超过快乐太多太多。人们乐此不疲,却又无法接受接受自己老了的事实,也无法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
当你担忧亲人老去、乃至于死亡,其实你的担忧里头也包含着自己的那一部份,但我们经常没有发觉。为什么我们害怕死亡?因为我们也会死亡。如果我们不会死,那就无须怕死。因为害怕,所以很自然的逃避,不愿意去面对、接受。
其实死亡是可以学习的。当无常来临之际、生离死别显现的时候,家的功能就像是蜗牛的壳一样,可以保护脆弱的身体。家庭的功用在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都相信、也愿意接受「我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此时这个家必须以如父的上师为最高依皈。不过,听父亲的话不代表孩子不能有意见,但要做到舍弃个人的偏见与执着。一个家是否能兴盛,道场的佛行事业是否能伟大传世,完全有赖家中的每一份子,每个人的认知与态度是很重要的。
修行之苦胜世间
我常想,世人的生活真的很辛苦,穷其一生就是为了家、为了孩子,一生的岁月就为了挣那几个钱而消磨殆尽。很多人却以为这种苦是必须的,而苦的代价到最后只是留下正负数字而已(不是留下负债,就是留下财产)。此生为人的价值真的就在这里吗?所受的苦,代价就是这样子吗?
同样是受苦,出家、出世间所受的苦的代价,更胜于世俗人所受的苦。出家,不会今天剃度,明天就得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不可能的。修行也很苦,而且修行是一条不归路,要更谨慎的不放逸、不堕落,要克制欲望。
苦修不是穿破衣、吃粗食,修行最大的苦在于跟自己的欲望拔河,心甘情愿的拒绝欲望的诱惑,不找理由给欲望一条出路,反而是把所有的出路堵死,这会疯掉。
当身心想要获得最大满足的时候,这个最大满足是从外获得,可是却填不满,但人还是拼命向外寻求。修行刚好反其道而行,把里面的东西不断向外抛弃。
修行路上的临界点
所有真正修行的人,几乎都会面临发疯的临界点,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他活在世俗之中,眼睛所见、耳朵所听、双手所及全是世间法,但心中告诉自己:这些是诱惑,必须拒绝!
事实上,站在人性的观点,佛所教的修行方法是违背人性,极为残忍。可是这种残忍是一种大悲,这种非人性是一种超越。
修行的过程中无法养尊处优,所以说很苦。但这种苦有其代价。一旦面临那个即将窒息的临界点,如果你守戒清净、对上师具足信心,在那个临界点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任何言语无法形容那一刻。
就像是登山者已经登到最巅峰,再上去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攀爬,接着是往山下。那一刻如果信心不具足、不坚固、不持续的话,会非常容易怀疑佛法的真实性。如果彼时心是坚固的,完全领受来自上师的加持,那就是生命的蜕变!有形容词说这是「开悟」。
开悟有很多种,我认为,这一刻是如实的感受到本来的自己,体会前所未有的真实,这是一个完美的境界,而这个境界被称之为「成佛」。
由于大家对佛的认知尚未成熟,因此对成佛充满着向往,向往之中,就像是雨天过后的山岚,云起犹如仙境。向往本身就是一种迷惑。当你心中存着「我要成佛」,有此向往的时候,就永远成不了佛。正确的认知非常重要。
是家还是驿站?
今天大家为何而来?为什么要成为干部?为什么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来服务众人、协助上师弘法利生,成为上师的手、脚、眼睛?大家想过为什么吗?这很重要,关系到我们的工作态度。
如果大家的认知是正确的:因为我们这个团体就像一个家,我是这个家的一份子,我当然要为这个家来尽力,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我们的道场将会愈来愈兴盛。如果你今天只是为了仁波切而来,或是因为个人需要而来,心中没有家的感觉,那么这里就像是驿站一样,你永远都是过客,而我就像旅店的东家。你来了我招呼你,留下银子,天亮了你就走,我提供了你们要的东西-佛法。
如果这里真的是大家共同的家,那么应该每天都有强烈想回家的感觉。即使是叛逆期的青少年,在外面玩累了,也会想要回家睡觉。想想你们有吗?不论年龄,我觉得你们都正值叛逆期,根本不想回家,回来好像只是给这个老爸看一下:「哦,我回来了。」想想吧!我们彼此用了好多好多的心思,把道场当成是家去投入。
佛法岂能贩卖?
我一直不愿意当贩卖佛法的工具、诈骗者。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把我自己包装起来,成为贩卖机?上面标示:四加行口传、金刚萨埵灌顶、四臂观音共修……你们来了,想要什么,只要几块钱投进去,叮咚,要的东西就跑出来了,拿起来喝一下:「嗯,我得到了四加行的口传了。」也许有一天真的会这样子,那是很讽刺的、错误的,必然是因为人寻找快速,而佛法的持有者不断迎合信众使然。
所说的理由是方便,方便是可以的,但在方便之上,那个神圣性不容打折;在方便之下,本质不容许被染污。方便只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善巧,但请不要让好不容易一手建立起来的道场沦为贩卖佛教文物的店铺。
理性与感性
过去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教导大家学习正确的佛教知识,因此建立了正知正见,然而有个区块是我刻意想要模糊的,那就是用感情来陪衬正知正见。毕竟,没有感情的培养,正知正见就像是法院一样,不是判刑就是释放,太冷酷了。也因为自己不愿意去碰触感情这一块,所以我发现多年来我的弟子也感染了我的想法,你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太过神圣,太过理性了,缺乏感性的一面。
其实感性、理性是要均衡的,就像是禅修,也有一个「后得定」。我们不可能24小时坐在那里禅定,总要下座去吃饭、上厕所、聊聊天。但在吃饭、上厕所、聊天的过程中,心不能够涣散,不散漫这个就称为后得定。
一样的,当我为大家建立正确的知见,这是非常理性的,我要大家不可以迷信,任何神迹都要视为自然现象。我们心中彼此都很了解,其实那是一种神通、奇迹,可是我们就是刻意去忽略它。为什么?因为我担心大家掉入感情的漩涡,太过于感性,太过于相信神迹,而掩盖过理智。
可是一个团体、一个道场的兴盛,其实也需要很感性的一群人的投入。这一点,我想过去的不及,但愿今后不会超过。虽然我们要少油少盐,但是没有油盐的菜,真的好难吃。(最近医学报导说,根据验证,睡前喝一杯红酒可以多活四年。但我想,我们不需要为了多活四年而破了酒戒,多运动、多排汗就可以啦…
《道场如家,弟子有热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