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07禅修精進營開示 四法印之「人身難得」

  四法印之「人身難得」

  

  生起出離心,觀修四法印

  

  出離心是一切修行的基礎。如果想要修行,卻無法生起出離心,那麼所修就像水中撈月,自己欺騙自己。

  

  對一般人而言,修行就是有所求,並且以感應爲法喜,這是錯誤的。一旦出離心未能如法生起,所修亦難如法。如何生起出離心呢?必須依「出離心四法要」,有時候也說「四法印」,或說「共同加行」或「共同前行」。

  

  哪四種厭世四法?第一思惟暇滿人身難得,第二思惟死亡與無常,第叁思惟因果業報,第四了解輪回過患。以現在的噶居和甯瑪派來說,前面兩點都一樣,後面的因果業報與輪回過患,甯瑪巴主張第叁個思惟是輪回過患,第四個才是因果業報。

  

  如果對四法印沒有些許的認知、覺受,禅修則是浪費時間,坐在那裏腰酸背痛,或者打妄想。《入行論》第八章禅定品,將近百偈所說的就是四法印,其中甚至沒有提及大日如來七支坐法。爲什麼?因爲大日如來七支坐法是極爲秘密的成佛所依,但由于被廣爲宣揚、出書,所以大家覺得沒什麼秘密,唾手可得。

  

  第一法印:人身難得

  

  人性的弱點,凡是極易獲得的,都是極爲低賤;越難以取得的,越是珍貴。就如同我們所看到的蓮花,過去哪能看到青色、紅色的蓮花?頂多看到白蓮花,唐卡裏的綠度母腳下才可看到畫出來的青色蓮花。第一次看到時,我都覺得那是畫師亂畫,世界上哪來青色的蓮花?直到品種出現了,而且就在我們眼前,諸位!難道都不驚豔嗎?難道都視而無睹嗎?沒有去想:「哇!這個世界怎麼這麼不可思議啊!竟然在幾百、幾千年前的古董唐卡就有青色蓮花,而我們直到現在才有幸得以窺見,我們何其有幸!」因爲太容易看到了,所以大家不懂得珍惜。

  

  就像暇滿的人身難得,我們已經獲得了八種有暇、十種圓滿的身體,但大部分的人把這麼難得的身體,拿來當作享樂以及造苦業的玩具,而且眷戀這個身體,卻不懂得如何來利用這個身體修行。

  

  爲什麼說暇滿人身難得?以四點來說明

  

  一、其因難得

  

  能具有閑暇,而且六根、智商無缺,這是很稀有的,因此我們說人身稀有難得,這是「因」。

  

  二、顯現難得

  

  所顯現是指「體相」,能顯現身體是非常難得。譬如受生到下叁道,在那裏將毫無機會修習佛法;如果出生到北極、南極邊陲蠻荒之處,也無法聽聞佛法,在那裏甚至沒有「佛」這個名稱;出生在長壽天,當長壽天人,在那裏也沒有佛法可以修持。

  

  許多人具有邪見,不相信因果,只相信錢跟權,所以一輩子都在賺錢,一輩子都在使用權力,雖然很富有,只可惜不相信因果,存有邪見。這樣的人一刻也閑不下來,所以有錢不盡然就有閑暇。

  

  由于釋迦牟尼佛叁轉*輪,所以距今兩千多年了,我們還有佛法可學。如果生在黑暗劫的時候,將沒有佛法可以聽聞。

  

  諸根不健全者,也無法來修正法,譬如小兒麻痹,怎麼做大禮拜?斷一支胳臂的,如何合掌?所以大家好手好腳好頭腦,應當要懂得珍惜。

  

  以上所說的是八種有暇,反之就是八種無暇。另外,十種圓滿,包括:生在中土、有佛法的地方,生而爲人、諸根俱全,沒有違犯五無間罪,敬信正法,職業正當(不殺生),這是五種自圓滿。還有五種他圓滿:值佛出世、值佛說法、有佛法住世、信奉佛教,有上師攝受。不一定每尊佛出世都會說法,釋迦摩尼佛成佛之初的的四十九天都保持靜默,直到帝釋天神請求轉*輪,佛才說法。如果沒有上師的攝受,也無法聽到了義的佛法。這是五種自己具足,五種其他具足的圓滿。

  

  能夠修正法,必須具有這十八種特質,而諸位現在都已經具足了,所以想想吧!我們要了解,能同時具足十八種特質的人身,與摩尼寶來比較,人身更勝于摩尼寶。

  

  叁、數量難得

  

  如果惡道衆生就像長江兩岸的沙數,那麼善道衆生的數量,就像以手掬起其中的一把沙,而能夠獲得十八種特質的,就如同留在拇指指甲上面的沙數,就是這麼難得。

  

  四、譬喻難得

  

  世間如果譬喻成大海,在大海中有一只瞎眼的烏龜,每一百年從海底浮上來一次,每次只有一個小時。能獲得人身的機率,就像這一只全盲的烏龜浮上海面,頭部剛好鑽到海中一根牛轭的圓孔中,所以說非常非常難得。

  

  還有一種譬喻,不斷擲芥子(芝麻)在牆上,直到其中有一粒停留在牆上,這樣的機率就是能獲得十八種特質人身的機會,如是好好的思惟。

  

  擁有十八種特質的人身之所以可貴,是因爲嘗到苦,了解苦無盡,想要超越痛苦,因而修持正法,這才是善用可貴的人身;否則庸庸碌碌,一輩子當欲望的奴隸,這樣的人生一點也不珍貴。

  

  十八種暇滿人身極爲稀有,依照它的因、顯現、數量、譬喻,大家在靜坐的時候,一再思惟,直到你確定真的就是這樣。如果你只當我是講故事,那麼說得再多也枉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