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瑪哈噶拉一永日法會開示

  瑪哈噶拉一永日法會開示

  

  日期:96年9月9日

  地點:如來殿講經院

  

  修行道上的護法

  

  對密續行者而言,在修行道上不可或缺的護法,特別是我們噶瑪噶居,以瑪哈噶拉爲主要,所以瑪哈噶拉的供養則爲每天下午的必要功課之一,每個月最後一天也修持瑪哈噶拉儀軌。

  

  依傳統,瑪哈噶拉儀軌爲寺院僧團所修,一般在家信衆只能隨喜旁聽,但爲了接引更多有興趣精進的弟子,盡早發大心投入修行,將身口意真正供養叁寶,因此大開方便之門,讓大家領受、學習儀軌。

  

  對于非密續弟子而言,儀軌中有許多令人匪夷所思、深奧難理解的經文,特別是無遮的轉化,我們都將之傳譯成中文。看到疑惑之處,應視爲業力現前。

  

  修行動機

  末法衆生的我們,往往不是爲了解脫而信仰,而是基于害怕,想獲得保護,甚至是爲了藉由密法獲得自己想要的。

  

  不順遂是業力的成熟、顯現,若因不順遂而信仰,猶如吸食安非他命,越陷越深。的確有人是因爲感情、生活、事業、身體上的障礙而接觸宗教,但因爲自己的深入,了解到不應該以當初接觸宗教的那個原因來發心修行,轉惑向道。

  

  百川之喻

  人人修行的發心、動機各不相同,猶如百川源自不同的山頭,有些進入村莊,有些進入平原;每一條河流的顔色、水質也都不一樣,有的極清澈,但絕大部分都受到了汙染。然而,所有河川進入大海後,只能成爲一味。

  

  每條河川如同每個人的出發點、動機、過去都不一樣,不過,無論受到多少染汙,只要堅持修行,而且用對的心、無私的心、利他心,慈悲心堅持到底,縱然中間遇到障礙曲折,最後融入大海的時候,過去的業障將會消溶于無形,轉化爲智慧。大海譬如佛性,百川即是個性。

  

  修與不修的代價

  對每一位想要修行的弟子來說,障礙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因爲一切逆緣將使我們産生更強的信念和勇氣。不經一番焠煉,如何將鐵煉成鋼呢?

  

  修行是辛苦的,但絕不是痛苦的事。不修行更辛苦,而且這種辛苦往往帶來更大的痛苦,無止盡的。爲了一時生活的愉快,而沈溺于世俗貪欲之中,所受的苦必然比享受到的樂更大、更多。爲了享受那一點點的快樂,而付出一輩子的痛苦,最後的結果是輪回,代價是那麼大!

  

  如果能夠忍受修行的苦,最後的代價是超越生死輪回,大家想想看,何者對你才是真正的幫助?

  

  經文中的授記

  瑪哈噶拉儀軌中有一段經文,在兩千年前就非常寫實的授記了,我們現在的遭遇,將有什麼樣的惡業顯現。

  

  經上雲:「未來際進入了毀壞、極度複雜的時代。」意思是說,本來單純的心、單純的事情,但對現代人來說,將變得非常複雜。一句話可能大動幹戈,可能讓一個人跳樓自殺。本來,肚子餓沒飯吃,就應該去找工作就好了,而不是燒炭自殺。

  

  「在五濁惡世時期,對佛法的信仰已經違背了佛法的本意。」一切單純的佛法典禮化,好像大家都在演戲一樣,還要預演跑龍套。

  

  「密續也不再保密,而成爲一種交易。」法本上如是說,神聖的密續應當善加保護。獲得灌頂是非常珍貴的,但是現在卻好像自動販賣機,20塊、30塊就可以接到你想要的灌頂。最近有位仁波切把金剛薩埵百字明唱得很RAP,很多小女生還爲之瘋狂,這種情形令人擔憂。

  

  經雲:「未修證成功,假借真言的力量恐嚇,一切戒律皆壞失了。」違背上師、違背戒律,我們稱爲叛逆。叛逆期都說是在國中時期,但現在看到許多叁、四十歲的人還在叛逆。每個人都以自我爲中心,強調人權,強調權利。「我不工作難道不行嗎?我不讀書難道不行嗎?你怎麼可以強迫我?」

  

  本來強調人權,是指人活著與生俱來的權利。什麼是與生俱來的權利?是自利利他,但現在卻不是,現代人強調的自我是用來造惡業的自私。

  

  供養護法

  在這個時候,這些事情惱怒了瑪哈噶裏,令瑪哈噶裏生氣。除了剛剛所說之外,如果沒有每年、每月、每日按時依法行供養,瑪哈噶裏也會生氣。故密續弟子每天要修早晚課、修供養,每個月修法會,每年年終時修七日儀軌,也是供養。如果沒有按時行供養,或是所供養的食子不完整、供品不清淨,將令所有人産生懷疑和惡心,任何事裹足不前,質疑我要這樣做嗎?這樣做對我有什麼好處?

  

  忏悔補過之法

  關于戒律損壞,令瑪哈噶裏生氣,經文裏講了很多。簡而言之,現在要提升良知,而非看到別人墮落就跟著墮落。比較要比好的,而不是比爛的,以爲別人做壞事不會怎麼樣,自己就跟著做。

  

  造了惡因,惡業成熟時,身體、事業、家庭,甚至想法,都會産生各種障礙。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唯一能夠忏悔、補過,就是參加瑪哈噶拉的法會,盡自己的力量護持、供養、點燈,隨喜一切善。

  

  獅吼之喻

  由于瑪哈噶拉的巨大威德力量,如是法會無法聚集衆人。如同獅子大吼時,所有動物聽到都逃之夭夭,只有幼獅會趨前,因爲它是獅子。何時會聚集一群動物?那就是獅子不在了,死了一只豬,所有動物會趨前爭食,即使只剩骨頭,蒼蠅也不會放過。各位應該聽得懂這個譬喻。

  

  (沐恩弟子噶瑪悟惠恭錄,噶瑪戒素芬整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