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波切于蓮師荟供日開示摘錄

  仁波切于蓮師荟供日開示摘錄

時間:96年11月25日

  地點:臺北祖菩道場

  

珍貴的荟供

   荟供是藏傳佛教非常重要的修持,十分珍貴、神聖。荟,意爲聚集;供,供養。

  

  在什麼因緣之下舉行荟供呢?譬如特殊日,上師的紀念日、生日,佛陀的重要紀念日,以及初十、二十五,在這些具有護法的日子舉行荟供。

  

  荟供是衆人帶來自己最喜歡的食物,供養上師、本尊、空行護法叁根本,藉由師徒聚會的機會,迎請本尊、護法降臨。荟供的儀軌有許多,今天的蓮師荟供就有七、八種不同的儀軌。

  

  昨天的亥母荟供,是我們噶瑪噶舉每個月都應當舉行的,假若有能力的話。亥母荟供也是噶居寺的信徒日,所有信衆都可以前來禮佛、參加。

  

  昨天與今天的荟供是無意間促成的,即使真要刻意安排,恐怕也不容易挪出這樣的時間。非常難得的機會能請到兩位偉大的上師—秋甯仁波切和欽智仁波切,才能促成昨天和今天的荟供。

  

對活佛的迷思

   過去我們耳聞有轉世、有仁波切,心裏會十分向往,但畢竟那只存乎于耳聞。在顯教熏陶的基礎之下,縱然對藏傳佛教懷有高深的憧憬,但畢竟很難想象「佛」到底長什麼模樣,可是有活佛耶!會講話的佛啊!那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我們家拜的佛坐在那裏一動也不動,而今見到會講話、會傳法的佛,真是不得了啊!因此隨時有許多人圍繞在活佛身旁,連半夜都不肯讓他睡覺。

  

  第一次有某位活佛生病的時候,衆人嘩然。大家共同的疑問是:「活佛也會生病喔?那不就跟我們一樣了嗎?」爲什麼有這種現象?這是因爲大家對佛法的真實本意不了解。

  

信仰或迷信?

   剛剛有人問:如何信仰而不迷信?我的答案很簡單:不要信就不會迷信。這句話的真實意義是什麼?因爲相信,才有迷信,故說:不要相信,那麼就沒有迷信的問題。

  

  可是人終歸是人,智商再高、心念再強,總是無法超越自我。人有脆弱、挫折、空虛的時候,彼時非常需要心靈上的甘露,信仰就應運而生了。故,人類有生命,就有信仰。無論任何文明或蠻荒之處,都有信仰的存在。

  

  人畏懼天,害怕天災、傳染病,認爲人的生命是受到一個主宰者的控製,因此要對主宰者心生敬畏,信仰往往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産生的。

  

  要成爲國中生,一定要先從小學六年級畢業,不是嗎?請問各位,你們讀了幾部經?受過多久的佛法訓練?沒有啊!幾乎都是師承于父母,父母信仰什麼,孩子就繼承信仰什麼。當然這中間有例外,那便是在求學階段參加佛學社,由于跟外界接觸,才有機會改變承襲自父母的信仰。這般信仰的來源,就注定了迷信之根。

  

傳譯儀軌法本

   我們是華人,學習藏文有其困難,因此法本的製作一直是我們努力的目標。要正確無誤地將儀軌傳譯成中文,十分不容易,有許多要克服的地方。過去我們已經在做,現在未曾中斷,未來還會繼續。

  

  傳譯儀軌、法本的工程遠大于建寺。興建寺院不那麼困難,有資金就可以;但是傳譯儀軌法本不是資金問題而已,更重要的是人。有人投入、學習之後,才能仰仗資深的堪布、喇嘛協助教授。每一頁法本,其中都有前人的心血和看不見的付出,因此大家必須珍惜法本。儀軌、法本的傳譯,將決定未來藏傳佛教在臺灣是否能夠生根。

  

  二十多年來,藏密在臺弘揚,看似蓬勃發展,但若無人願意投入、奉獻、犧牲,以鸠羅摩什般的發心來進行傳譯儀軌的工程,藏密在臺灣也許就像昙花一樣,剎那即逝,所能夠留下來的,將不會是藏傳佛法的精髓。

  

密續戒律

   領受灌頂時,都會在灌頂圓滿之前接受灌頂的戒律。灌頂的共同戒律是:從領受灌頂之日開始,我就是上師的仆人,上師有任何需要與吩咐,我必定盡力圓滿它、達成它、成辦它。對講求人權的現代人而言,這是不可思議的,無人願意接受如此的誓言。但這個誓言已經存在兩千五百多年了,許多人都是因爲持守誓言而獲得真正的灌頂加持,修持成就。

  

  我再次慎重提醒大家,雖然密續可以即身成佛,是成佛的快速法門,一旦你決定成爲密續的弟子,就不能不了解、不持守密續的戒律。

  

  學習密續戒律,首先從馬鳴菩薩的《事師五十頌》開始;其次,凡是皈依爲密續弟子,接受灌頂之後,就必須領受密續十四根本戒。不了解密續十四根本戒者,不能成爲密續弟子,這點非常重要!

  

  最根本的密續戒律,就是弟子與上師之間的關系,簡而言之,不可違背上師的任何指示,無論是否合乎常理。諸位可以從密勒日巴的傳記之中,一窺師徒關系的建立、維系和結果。在密續之中,成佛極爲快速,而成佛是來自于上師的加持;若沒有上師,就沒有法,猶如一口井已經幹枯,再也無法從井中取水了。

  

頂禮上師、領受加持

   華人的傳統習慣是只拜佛像,不拜人,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叁寶。藏傳佛教的皈依是四皈依-上師、佛、法、僧。一進佛寺,不會直接去頂禮壇城、頂禮佛像,而是先頂禮上師,爲什麼?因爲在上師的介紹之下,弟子才認識佛的,所以對上師的尊重異于華人傳統。

  究竟所頂禮的是誰?是自己!因爲對方是由自己來加以認定。當你心中存有佛的認知,相信彼即是佛,那麼頂禮的對象便是佛,這是你自己內心的投射。

  

  頂禮之後,要趨前領受上師的加持,這才是真正的接觸。領受加持是一種互動,這才完成頂禮的整個過程。若上師走在路上,毋須頂禮,應趨前合十彎身,這也是一種問訊,而後領受加持。

  

  並非每看到一位上師、喇嘛都要如此,不是的。會如此做只有兩種情形,第一、他是你的上師;第二、他是你所尊敬的上師。

  

  在佛堂頂禮也是一樣,頂禮之後,額頭要輕輕地碰觸佛堂,觀想從佛堂中的諸佛之處領受加持,這才是圓滿的頂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