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守菩提不放逸

  持守菩提不放逸

  

  叁月二十叁日晚間,尊貴的 噶瑪天津仁波切續前晚的教授,于祖菩道場講授《入菩薩行誼論》第四品。

  

  在 仁波切的帶領下,以七支供養文及獻曼達來積聚聽聞佛法的功德資糧。接著修誦文殊菩薩儀軌,向文殊菩薩祈求智慧之流入心海,願能完美地領受 仁波切的智慧法語。

  

  入行論第四品主題是不放逸, 仁波切依偈文開示舍離菩提心的過失。 仁波切開示時的語調柔和、莊嚴而且生動,但由耳根進入心續之際,又如轟然巨響,長期以來的習氣與無明染垢隨之崩解。謹將 導師精湛的智慧之語簡要摘錄如下。希望金剛昆仲把握聽聞佛法的良機,于29、30日晚間臺中帝洛巴道場,相聚 仁波切座下。

  

  「菩薩應堅固持守菩提心,心要經常保持覺醒,不違背菩薩行誼。何謂菩薩行誼?就是慈悲與智慧。爲了要勤加護守自己的心,因此不應該違背菩薩學處。何謂學處?指的是菩薩的行誼與規範,如六波羅蜜、四攝事、四無量心等。當我們行布施波羅蜜時,沒有一個我在行布施波羅蜜,也沒有我所布施的對象,更沒有我所做的這件善事。因爲若我們認爲是實有,即掉入執著的境界,如是將違背諸法性空緣起的道理。

  菩薩學處即爲智慧與方便的雙運,不傷害衆生就是菩薩。知取舍即爲不放逸,該取便是六度,除了六度之外其他都應該舍棄。」

  

  「若屢發大願,卻不能成辦,就沒有機會受生好的地方,將會墮入地獄,這不是恐嚇,而是真話。所以不要答應太多,但不答應又不能增長菩提心。故願要大,但要一步一步做,別說自己做不到的。」

  

  「舍棄菩提心的罪是最嚴重的,壞了菩薩戒將會損害衆生利益。」

  

  「菩薩戒的十八種墮罪:贊自毀他、不施法財、不接受他人忏悔還責罵他打他、毀謗大乘,說似是而非的法、竊盜叁寶財物、謗舍佛經、欺淩僧侶、造五無間罪、執著邪見、毀滅城邑、向不是法器者說甚深法、勸退大乘、勸別人舍棄別解脫戒、誹謗小乘、妄說上人法、侵占叁寶財物、製立惡律、舍棄菩提心。」

  

  「如果有人障礙菩薩行利他,雖僅一剎那,將墮入惡趣,無有盡期。因爲菩薩在利生的時候,能在衆生心中種下開悟的種子,能令衆生未來成佛,所以障礙菩薩行佛事業之罪其重無比。」

  

  「佛不度放逸者。我因一再懶惰犯過,不能成爲諸佛醫治的對象,因而沈淪叁界之中,過失不在佛,過失是在自己。唯有解脫者解脫,佛法的利益是成爲法器者才能受益。無明染垢既然是自己造成的,就要自己來消滅無明,否則將無法成佛,超越輪回。神醫不醫無命客,佛亦不醫非法器。」

  

  「放逸容易失去人的身體,如果能夠遇到佛出世,而且獲得人的身體,並對佛法産生信心,這是極爲稀有,何時我們能夠再度獲得?不具有信心者,就像腐爛的種子不能發芽。人生難得今已得,人身稀有今亦已得,人最珍貴的就是堪受大乘戒律。」

  

  「當我們所造惡業成熟,千萬不要以爲只要受惡報,因爲受惡報時,也會産生其他惡業、惡因,故想要出離惡趣是遙遙無期的。

  在惡趣之中受惡報,唯有惡報受盡才能出離,何時才能惡報受盡?在受惡報時,憶念起上師、諸佛菩薩,這樣的功德,才能出離惡道。這很重要,教導我們每天要恒加憶念上師,憶念諸佛菩薩。」

  

  有弟子提問:「受菩薩戒之後,若有違犯,要怎麼辦?」

  

  仁波切答:「當我們知道自己破戒後,需要在一盞茶的時間內趕快忏悔。菩薩戒是可以重複受戒的,所以有機會要一再地去受菩薩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