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戰勝真正的敵人

  戰勝真正的敵人

  

  臺中帝洛巴道場,座落在繁華的臺中市崇德路一段,有著開闊的視野,令人有遠離塵囂之感。壇城內莊嚴自在的菩薩聖像,讓道場內灑滿了溫馨、甯靜的氣氛。這是一個聚集善業功德的能量中心,是 仁波切慈悲地爲臺中地區的弟子所規劃的一個修行的好地方。

  

  3月29日晚間 仁波切于帝洛巴道場的第一場開示就是講授入菩薩行誼論。來自全臺北中南各地的弟子齊聚在帝洛巴道場,聽聞 仁波切的開示。仿佛是慈悲的佛陀不停息的說法聲般, 仁波切一開始就開示:

  

  「以完美的動機,領受圓滿的菩薩戒,發起菩提心,而後行菩薩道。在行菩薩道期間,必須經常憶起菩薩行處,並將所受戒律,運用在平時生活上,這期間心不應該放逸。第四品即談不放逸,這是爲已領受菩薩戒之菩薩所說。諸位尚未受菩薩戒,在讀完第一品至第十品後,希望可快速升起受菩薩戒的願望。這是聽聞的功德。應多聽善知識,並發虔誠心去親近。」

  

  在舒適又甯靜的道場裏,得此良善因緣來聽聞 導師的開示,真是充滿幸福感的時刻。 仁波切的開示就是源源不斷的佛法甘露,就像是醍醐灌頂,煩惱無明都因這不可思議的智慧而消失無蹤。只要牢記 導師的囑咐,就能認清人生的方向,不再迷失。以下恭錄幾段 仁波切開示的法語,和大家共同來憶念正法,莫要忘失。

  

  修行人要認清楚貪嗔癡雖然是無手腳也無武器的敵人,卻能令我們生煩惱而主宰我們。這些敵人常駐我心,令人煩惱不斷並染垢,實不應一再容忍順從。我們常擁抱煩惱痛苦,如無善知識教導,則無法發現擁抱的竟是敵人,不是可愛的親友。貪嗔癡善于欺騙,讓我們誤以爲會給我們帶來快樂,並與之相伴。若屈服貪嗔癡,終究無法自在。行菩薩道,不受其控製,未來方有機會超脫生死輪回的痛苦。抉擇,只在一念之間。

  

  修行人要認識真正的敵人是自己的心魔,是貪嗔癡。俗話說「人不爲己,天誅地滅」,此話極爲愚癡,這是邪見。正因自私導致自己不斷輪回生死、受無盡苦。

  

  談修行時,勿將修行挂在嘴上。修行,乃是修持正法。正法之意義,就在辨識自己真正的敵人,消滅煩惱痛苦。有些人修行有所求,爲財富、爲健康…,這並非正法。記住,凡是有所求而修,皆不是正法!真正的法在消除煩惱,轉化煩惱爲智慧。修行的目的在超越生死輪回。若因自己時運不濟而去修行,自己騙自己,則別人可能會騙你,壞運更劇!

  

  每人應將自己視爲菩薩想,在生活中,才能多一份自在。當我們爲某件事煩惱時,這種情境即接近地獄。地獄是在自己心裏面的。同樣的,心中充滿慈悲,淨土也將顯現。

  

  煩惱的本質是自然會死亡的,但對許多人來講,心中的煩惱似乎不死,這是因爲不了解煩惱的體性。二、叁十年前讓自己心煩的事,就算人事已非,也一直記挂在心。這是因爲我執,其實煩惱早就消滅,我們卻不放下。

  

  要奮力戰勝煩惱,對抗的過程中,會遭受許多困難,再多的原因理由,都不該退轉喪志。在對抗中,心中容易升起「下一次再做」的聲音,如果當下放手不做,這就是懈怠。

  

  世間人爲了生計可以忍受各式各樣的傷害與辛苦,然而受菩薩戒,發願行菩薩道的佛子們,卻對利益衆生過程中所受的苦,不能忍受,如何能被衆生視爲菩薩?豈不慚愧?受菩薩戒,發誓救助衆生出離煩惱解脫者,若自己未能解脫煩惱,如何助人?這是不自量力。若只發願而不實踐,則是欺騙衆生、衆天神。發菩提心,就是「去做,去做,去做」,去做利益他人的事。發誓後,一切由自己做起,先消滅自身煩惱,才能幫助別人消除煩惱。誓願衆生成佛,我願成佛,方是慈悲。慈悲,是指自己對他人,不是要求別人對自己慈悲。

  

  煩惱一旦被消滅,則不複返,這是因爲已從心中驅離之故。證得煩惱體性不可得,證得空性,就不再升起煩惱。此乃佛法甘露不可思議之處。

  

  禅修觀照煩惱時,煩惱不在外境及五根,故其無本質無所依,因此非恒常不變。煩惱在我執及分別心,因此煩惱不實有,無法傷害衆生,實在是我執傷害了衆生。煩惱爲何出現?因爲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心,執著一切爲「有」,才使煩惱有機可乘。煩惱如夢境,夢中曆曆在前,或喜或憂,夢醒後,煩惱高興何在?

  

  佛陀是醫生,佛法是良方,衆生是病人。再好的良方,若不遵醫囑,何能治病?依循佛所說,堅持修菩薩行爲,努力精進而不退縮。聽聞正法,可以改變我們的念頭。要改變根深蒂固的觀念,唯有「實修」。不計較、不分別、不沖突,即爲實修。遏止計較、分別、沖突之發生,就是修行。

✿ 继续阅读 ▪ 持守菩提不放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