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無自性,因緣生,無實體,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無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開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個空,也不是這個是空,那個不是空的。所以說到色,即不能離開空;說到空,就不能離開一切色。但要認明卻是緣生幻有,又須切實知道這個空是因地本來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見聞,其義實空。
既決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執取當他是實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廢,我仍隨緣應付;不是麻木無心,只是勿住,行雲流水的到處自在,這才是真心空。佛說空是這個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評,豈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執取,那貪得心,嗔恨心,癡迷心,自不會深入,天下沒有極端的爭奪了。佛法豈不是社會上最大的利益,有什麼迷信可說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頭禅,說:“莫著了空!”這是怕他執著空見,正因爲他根本不曾明空,總在空有二見上作道理,格外攪擾不清了。所以明空則破色,破色則心空,這是斷苦厄的第一法門!
【度】 超脫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見都淨了也。
【一切】 包羅所有,淨盡無余,凡有相無相,人我法我種種苦厄,盡包在內。
【苦厄】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無相,粗細微細,都是苦厄。其實全由心起,我果無心,苦在何處?心果無見,厄在何處?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爲有智慧知道本來空,能夠知而有若無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兩個人同時受苦,一個擋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個卻無所謂,心不著意,便無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爲總持分,是第一段,總叁藏十二部經一切法,持無量義,亦是此經綱領。通了這四句,就明白心經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叁界,成佛道,綽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總在文字上會,不肯從自心上會;弄得沒有辦法時,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報,求神通,死要一個有相的憑據,離佛道更遠了。深入迷途,豈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聲聞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首四句實是一個意思,總是說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說不異,說沒有兩樣的,還是方便的說;後說即是,是說就是一個,不能分的,是究竟說;斬金截鐵,毫無猶豫。色一個字,不單是代表五蘊,連外面宇宙萬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內。因爲宇宙萬有,就沒有離了我的性海,渾同一體,盡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識,是無相相,也是色。這內外兩種色,都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現下雖是幻有,畢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並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參透上面所說的空義,就知道這個意義了。所以心的形形種種,亦是五蘊流轉;而色的形形種種,全似空華的亂起亂滅,如電影的一幕一幕,總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這四句看作玄妙,實是極普通極尋常的道理。你只認明“一切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識四蘊也如是;不但五蘊如是,宇宙萬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谛法,六度萬行的智得等,是無相相,一切皆複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執有,所以說色不異空;二乘又執空,所以說空不異色;還有菩薩未曾會通不二的,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總是破他們的法見。倘明白法見也是本空,就了無挂礙的了。
以上七句判爲色空分,爲第二段,用以會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時要點到本來上,在緊要關頭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鄭重的意思。
【是諸法空相】 法是什麼?是心影,是心中緣起的種種道理。如果沒有對象,也就沒有心沒有法了,所以是因緣生、生而不生,無自性,無實物,不可得,本來是空,不是造作出來的空。古人說: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既是幻,法豈是真!諸法是說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總是以心緣心,以法緣法,不知本空,遂當他實有,彼此固執住了,爭執就此多了。這個相字,應作義字解,下面正點到不生不滅的原理。
【不生不滅】 佛經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這一句,須知宇宙間一切一切連我的思想五蘊等等,都是不生不滅的。因爲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說布不能自生爲布,是無自性的,須賴衆緣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單靠他緣,還不能離我這個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麼是(叁)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爲兩面也都是緣生,兩無實體,只是一個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無因生,現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沒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沒有成布的果。以此類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現在雖有相,終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滅;但現在的假相,卻有個假滅,只是不自滅,如布燒成灰,布不能自燒;不他滅,雖有火燒,終不能離了布;不共滅,不無因滅,都是一個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因爲不生不滅,所以垢淨、增減、長短、是非、好壞、來去,一對一對的都是因分別而緣生,統統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來是空相;因世事無一不由相對而成,苦惱也由相對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過暫時有這個虛妄相,那又何必執爲實體呢?既不執有,亦不廢有;即一切法,離一切法;既此用,離此用;心如長空萬裏,包羅一切,自在無住,此是諸法空相的本來面目,亦即無心可心的本來面目。但衆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衆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徹者是菩薩,都是有挂礙。所謂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種種。以上五句,判爲本來分,爲第叁段,修行人最要緊是這一點,切勿忽過。
【是故】 此是決定的口氣。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麼空之中還有什麼實體可得呢?這“無”字有兩個解釋:一是無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爲現在雖有幻相,但畢竟是無,毋庸執取以爲實有而生法見,添許多煩惱。所以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爲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爲是緣生的,無自性的,無實體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斷滅;佛菩薩也要用以度衆生,救世間無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開般若,了生死,出叁界,不過聖人明白本來空,所以無法執;衆生迷了,遂生顛倒,這是衆生的大挂礙。因爲地獄衆生,挂礙在具足多分貪嗔癡,鬼道挂礙于多分的貪,畜道挂礙于多分的癡,魔道挂礙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礙于半分的貪嗔癡,天道挂礙于少分的貪。這貪、嗔、癡叁毒,都由六根六塵六識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煩惱挂礙。化除了,當下即是菩提;所以煩惱菩提,同是這個東西。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緣覺(即辟支佛,是不曾聞到佛法而借因緣覺悟的)執取十二因緣法而生挂礙,他不知道諸法空相。既說是因緣,可見是緣生不實,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見縛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緣即是:一、無明:是過去的根本煩惱,只要碰到緣就動了。緣就是轉下去的意思。二、無明緣行:行是行動,做種種或善或惡的行業。叁、行緣識:由于過去的行業,而起現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認識而成爲果的。四、識緣名色:在胎中已有形體而有名色。五、名色緣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塵相對的了。六、六入緣觸:是出胎後對于一切有所接觸了。七、觸緣受:接觸之後,就受苦受樂而生種種感覺。八、受緣愛:如成年以後,就有強盛的愛欲。九、愛緣取:有了愛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馳求。十、取緣有:取得就有了,是有業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緣生: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轉入未來。十二、生緣老死:有生就有滅,一切本是夢幻泡影,終必變滅,老死是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無明未滅,再來一轉,生生世世轉輾不已,遂有六道輪回,總是無明作祟。乃至兩個字,是由無明跳至老死,中間略去十位。這十二因緣,位位都依據無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緣起,根本無有。盡者,極也,就是無之極也,言無亦無有也,是絕對不可得的意思。所以無明非有實體,如空中華,夢中事;夢中非無,及至夢醒,了不可得。可惜衆生不能斷無明,緣緣而下,無有窮期,無非是惑業苦。緣覺雖已悟到十二因緣,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爲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見不淨而生挂礙。
【無苦集滅道】 這是聲聞執取四谛法,而生挂礙。苦、集、滅、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種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衆生身有叁苦:老、病、死。心有叁苦:貪、嗔、癡。後世有叁苦:地獄、鬼、畜生。更有叁災八難苦、壞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無寄托苦,這是苦谛。卻是叁界六道生死苦果,無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這是集谛。滅是消滅的意思,斷一切苦,歸到清淨寂滅。因爲結業既滅,則無生死的患累,這是滅谛。但要滅除那集合的諸苦,必得有個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離一切苦,到涅槃樂,這是道谛。聲聞執此法見以爲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變易生死卻不易了。倘明本來空,知此四谛法,不過一時的緣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實是因上色空,不必執取,便無挂礙了。
【無智亦無得】 這是菩薩的挂礙。菩薩執取六度萬行諸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分段貫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