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幸福人生的原理▪P18

  ..續本文上一頁成了人生的幸福。一個光有財富或光有地位的人,或僅有一個和睦的家庭,還不足以構成完整的人生幸福。因爲佛法講的是因緣,就是說幸福由衆多方面組成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在過去不離間語,也就是說沒搬弄過是非,他在這個基礎上修布施,在今生招感的果報就是六親眷屬和睦,志同道合,彼此間沒有爭吵,相處得很和諧。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衆會歡喜皈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粗惡語是粗暴的語言,像挖苦,諷剌之類的語言,還有那些潑婦罵街式的不堪入耳的語言。在現實社會中,有人雖然非常樂善好施,待人的語言也十分刻薄尖酸,汙穢不堪入耳,他將來招感的果報,雖然很富有,但惹人討厭,不會受到人們尊重。一個人如果能夠遠離粗惡語而修布施的話,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在任何群衆集會的場所,大家都喜歡以他爲中心,他說出來的話大家都願意接受,沒有人反對。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無義語,就是绮語,沒有意義的語言,邪知邪見的語言,或是帶著染汙心說出的話。像色情錄音錄像,武俠小說裏的複仇語言,這些語言往往會影響人們的情緒和煩惱。一個人如果邊修布施,邊說绮語,將來他盡管很有錢,但沒有信譽,說出來的話沒有人相信。如果遠離無義語而修布施的話,情況就不同了,將來招感的果報是:不但財富很多,而且說話有信譽。“言不虛設”,只要話一出口,大家都會認真地聽。“人皆盡受”,話一旦講出來,人家就會堅決執行。“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還能用很多的善巧方便,解決人們的困惑。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一個人抱著無貪求心的動機去修布施,將來所招感的果報當然是財富很多,雖然擁有很多財富,但他還繼續修布施,就是“一切所有悉以惠舍”。這樣連續不斷地修布施,就使他的財富一日比一日多,一世比一世多,同時也使生命得到良性循環。就像現代社會裏的一些老字號公司,由于信譽特別好,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跟它做生意,這家公司的生意就越做越大。“信解堅固,具大威力”,一個無貪求心理的人,他會對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他在社會上的經濟實力就會越來越強,在群衆中的威信就會越來越高。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一個人如果離開忿怒心而修布施的話,他會有什麼好處呢?“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就是他在來世招感的財富,不會被人家奪走。“速自成就,無礙心智”,無礙心,就是沒有煩惱的心,沒有挂礙心,能夠很自在的一種心態,這是通過遠離忿怒心修布施招感的果報。如果帶著忿怒心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果報雖是有財富,但他的脾氣不好,經常對別人發火,搞不好人際關系。“諸根嚴好,見皆敬愛”,一個人如能遠離忿怒心去修布施,將來就會招感有一幅莊嚴的相貌,人家見了都會喜歡。如果用忿怒的心態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福報雖然很大,但相貌十分醜陋,像天龍八部裏的龍王、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闼婆、緊那羅、大鵬金翅鳥之類。無論福報還是能力,雖然都比人大得多,但相貌卻沒有人這麼莊嚴。究其原因,就是它們在過去因地修布施的時候,帶有忿怒心。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衆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一個人如果能夠離開邪倒心修布施,因修布施的關系,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並且能夠“恒生正見敬信之家”。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帶著邪知邪見在因地修布施,像古印度的祭天、祭火外道,雖能招感財富很多的果報,但生在邪知邪見的家庭,不能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他就沒有機會聽聞佛法。所以,只有信仰叁寶,經過修布施,才能生生世世生在“敬信之家”。只有出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的人,才能“見佛聞法供養衆僧”,在現實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不會造很多惡業,甚至還有機會出家。“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在生生世世中,不會忘失發菩提心。

   “是爲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這是大士在修布施時與十善業的關系,在行十善業的基礎上修布施,能得到上面講的這些好處和利益。

   一個人無論是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還是修叁十七道品,都離不開十善的基礎。只有這樣修行,將來所招感的果報才沒有缺陷,才能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離開十善去修行,那將來所招感的果報,總是有缺陷的。像一個人在因地廣修布施,種福田,但沒有認真地修十善業,這樣他可以招感富有的果報,家裏可能有很多的電器,但這些電器叁天兩頭就壞了。同樣的電器産品,一放到他家裏就壞。買來的房子,不是廁所漏水,就是房頂漏水,門窗有毛病。在他的實際生活中,總會有缺陷,不是圓滿的。

   2、持戒

   【“如是,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持戒在佛法裏非常重要,整個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戒定慧叁學。叁學又稱爲叁無漏學,叁無漏學就是叁種解脫煩惱的法門或學問。在叁學裏邊,以戒爲首,戒是根本的。戒又分爲出家戒和在家戒,或分爲聲聞戒和菩薩戒。

   聲聞戒是七衆別解脫戒。七衆指的是在家兩衆(優婆塞、優婆夷),出家五衆(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出家、在家七衆所守的戒律叫別解脫戒。什麼叫別解脫戒呢?就是別別解脫。我們能夠遵守一分戒律,就有一分解脫;能夠遵守二分戒律,就有二分解脫。持戒就是通向解脫的途徑,所以稱爲別解脫戒。在家戒裏,優婆塞、優婆夷要遵守五戒。五戒和十善的內容大體相似,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持每一條戒,大家都要注意兩點,就是每一條戒都有輕重之分,可忏悔和不可忏悔之分,犯輕罪和重罪之分。

   我們對五戒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就殺戒而言,如果殺的是畜生,如牛、馬、豬、羊乃至螞蟻、蚊子之類,這種犯戒是輕罪,是可以忏悔的。所謂犯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罪行,一旦犯了就失去了在家居士的資格,這個戒體就失去了,這叫重戒。像殺人,就是殺戒裏的重戒,一旦犯了,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在佛法裏不通忏悔,在世間法裏,不能赦免。

   就盜戒而言,佛陀根據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法而製重戒。凡是偷盜了五錢,就算是重戒,在佛法裏就不能忏悔了。因爲摩揭陀國的法律規定,一個人如果偷了五錢,就要判處死刑。所以佛陀規定,如果一個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要是偷了人家五錢,那就是犯了重罪。如果偷了五錢以下呢?或是想偷五錢而沒偷成,這又屬于什麼樣的情況呢?這屬于輕罪,是可以忏悔的。忏悔的方法主要是:在佛菩薩的像前自我譴責,或跟其他人說。

   邪淫,它的標准,除了法律所允許的夫妻關系,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夫妻關系外,所有兩性關系都屬于邪淫。邪淫也有輕重之分,想行邪淫,但沒有結果,就是輕罪。想行邪淫,達到目的,就是重罪。

   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之分。一個人沒有證得阿羅漢果,而他卻對人家說,他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或是沒有神通,而騙人家說他有神通。他說這話的目的,主要是想得到別人對他的恭敬,希望通過這種欺騙的語言得到別人的供養,這種妄語就屬于大妄語。一旦犯了大妄語之後,就是重罪,不可悔。另外,還有小妄語,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說沒有看到,沒看到說看到了,這是比較輕的妄語。還有一種妄語,叫方便妄語,它的罪過就比較輕,如沒有吃飯說已經吃飯了,吃飯了說沒有吃飯,這種方便妄語就沒有多大的過失。

   飲酒,它屬于一種遮戒。遮戒在原則上來說,它不屬于犯罪。但飲酒戒主要是保護其它的四條戒。飲酒的本身並不是犯罪,但是一個人喝了酒之後,酒精會使他失去理智,克製不了自己,所以不喝酒主要的是保護其它的戒律。在家居士主要守的就是這五條戒。

   還有一種戒,就是在家居士想要體驗出家人的生活所受的戒律,這種戒律目前在南傳佛教的國家非常盛行,這種戒叫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法,指的是七關戒法,即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淫、④不妄語、⑤不飲酒、⑥不以香華曼塗身及裝飾自身、不歌舞觀聽。⑦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加上齋法,不非時食,共是八條齋戒。一般在一個月裏,有六天可以受八關齋戒,這六天是初八,初九,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另外,在南傳佛教的國家裏,也有很多的在家居士,他們不結婚,終身住在寺廟裏。他們雖然沒有出家,但受八關齋戒,過著跟出家人一樣的生活,跟出家人一樣修行。我們這次去泰國法身寺,就有五百名八戒女,她們在寺裏過著跟出家人一模一樣的生活。除了多做一些事情以外,另外就是親近叁寶,跟著出家人一起學習,一起修行。這種情況下的修行生活就叫近住,就跟出家人住得很近了,生活方式也已經很接近了,僅僅是沒有出家而已。

   八戒跟五戒的主要區別是第叁條,五戒裏,夫妻生活還是允許的,而作爲八戒來說,正式的夫妻生活都是不允許的。但是受戒的時間比較短,只有一天一夜,所以叫一日戒,從今天早上日出以前到明天早上日出以前。受八戒的功德特別大,佛經裏講,一個人假若能受一天的八戒,他的功德會超過終身受五戒的功德,所以受八戒的功德非常大。八關齋戒也是在家居士的戒律。

   出家五衆的戒律。沙彌、沙彌尼有十戒,還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五衆的戒比起在家二衆的戒要複雜得多。所有的戒律都是對出家五衆生活的規範,圍繞著殺、盜、淫、妄這個核心。所以佛陀對出家五衆的戒律規定得特別…

《幸福人生的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靈環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