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和大家談一談有關心靈環保的課題。
環保是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也是社會的潮流所向。在這個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時代,地球正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在日複一日地被汙染。生活在城市的人會感覺特別明顯,曾幾何時,純淨的藍天已成爲難得一見的風景,新鮮的空氣已成爲堪稱奢侈的享受。水是生命之源,但我們能夠喝到的是什麼?清潔的水源似乎只有電視廣告中才得以一見。我們的生活被鋼筋水泥包圍著,被喧鬧嘈雜包圍著,被工業的廢氣包圍著。汙染造成了整個生態環境的破壞,孕育過中華文明的黃河已幹涸得近于枯竭,而長江沿岸的水土流失則使得特大水災頻頻發生。面對大自然的懲罰,如果我們還不能開始反省,不能檢點我們的行爲,終有一天,這個地球會不再爲我們提供安身立命的庇護。
這一切和一味強調經濟發展是分不開的,在今天這個社會,利潤最大化原則幾乎左右了所有人的生活觀念。而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看,它所造成的不僅是那些有形的汙染,所破壞的也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更在不知不覺中逐步侵蝕著我們的心靈。今天,人類的物質條件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富足,我們有了現代化的的生活,有了形形色色的享樂,但我們夢寐以求的幸福並沒有如期而至。事實上,現代人所面臨的煩惱和痛苦絲毫沒有減少。
問題的根源在哪裏?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正相反,在物欲的慫恿下,我們的貪、嗔、癡正在隨之地增長,我們所造下的殺、盜、淫、妄諸業也在隨之增長。我們以爲自己在追求、在收獲,卻從來沒有想到,這種“危身棄生以殉物”的人生,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如果說生態保護是今天整個社會的當務之急,那麼,心靈環保的提倡也有著同樣迫切的需要。因爲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僅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人生幸福,更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生態環境的平衡,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
如何才能保護好我們內在的心靈?下面,我想從叁個方面來展開論述。
一、心的名稱及分類
首先,要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心的名稱和分類。在佛教裏,關于心的闡述有心、意、識和心王、心所這幾個概念。
1、心、意、識
通常,我們所說的心就是指我們的肉團心,而佛教裏對心所賦予的內涵是“積集義”,也就是能夠積累種種經驗。在有情無盡的生死過程中,我們所有的生命經驗,以及曾經發生過的一切,都儲存在我們的內心,由我們的心來聚集並保存。它像是一個容量無限大的倉庫,正如某位作家所說的那樣:“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心靈。”
第二個概念是意,意爲思量義,即能夠思維的特征。思維有時需要借助外在環境,有時不需要借助外在環境。因爲在我們的內心儲存著許多思維的素材,那就是無始以來所積累的經驗,即使我們閉起眼睛,思維照樣可以進行,照樣能夠陷入遐想之中,這就是意所具有的功能。
第叁個概念是識,識爲了別義。當我們的六識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時,我們能夠對所接觸的對象進行分別和判斷,能夠區別高下、善惡、美醜,這就是識所産生的作用。
2、八識
A、五識
心、意、識是佛教對心所賦予的叁個概念。在唯識宗裏,又將心分爲八識,其中,我們能夠明顯感覺到的是前五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但五識的認識能力非常有限,在唯識宗中稱爲現量。什麼是現量呢?就相當于哲學裏所說的直覺,它不介入思維,因而所緣的境界必須是當前的。換句話說,前五識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作用,必須在眼睛看到物體的當下,耳朵聽到聲音的當下,鼻子聞到氣味的當下,舌頭嘗到味道的當下,身體接觸環境的當下。當境界沒有出現我們的眼前時,眼識不會産生作用;當聲音沒有抵達我們的耳朵時,耳識不會産生作用;當氣味沒有傳到我們的鼻子時,鼻識不會産生作用;當味道沒有經過舌頭時,舌識不會産生作用;當環境沒有和我們發生關系時,身識不會産生作用。
所以說,眼、耳、鼻、舌、身是幫助我們獲得感覺的五個器官,也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五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器。再高明的科學家也要借助儀器才能觀察星空,才能探測石油,同樣的道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要借助于五識的幫助。對盲人而言,絢麗缤紛的色彩世界是不存在的;對聾人而言,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也是不存在的。對那些雖有眼根、耳根,但功能比較差的近視眼、老花眼或聽力障礙者,器官的遲鈍也會影響到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而對那些通過修行獲得天眼通、天耳通的人來說,他們經過特殊訓練的儀器,又比我們常人高明許多。
常人的眼睛叫做肉眼,它所能認識的範圍極其有限,只能看到光明而看不到黑暗;只能看到近處而看不到遠處。在一部名爲《超視覺世界》的影片中,所展現的世界都是我們肉眼無法看到的。我們的眼識如此,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也同樣如此,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五識所能認識的世界非常狹窄。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分地依賴它們,覺得能夠看到的才存在,而無法看到的就不存在;能夠聽到的才存在,無法聽到的就不存在。這樣的認識本身就是錯誤的,如果我們將其作爲衡量是非的唯一標准,無異于一葉蔽目。
B、意識
五識而外,是第六意識。當我們眼睛看到一個茶杯並覺得它是茶杯時,已不單純是眼識在産生作用,而是進入了意識的範疇;當我們覺得一個茶杯的好或不好時,也是意識在進行判斷。眼識對境界的認識,在時間上來說,只能認識現在的境界;在空間上來說,只能認識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帶名言的。所以,佛教裏稱眼識爲現量,是“現量緣境”。
我們現在所能夠感覺到的一切思維活動,基本都屬于意識的作用。意識除現量以外,還有比量和非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判斷、推理。當然,我們的判斷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的判斷爲比量,錯誤的判斷爲非量。
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也是取決于第六意識的作用。而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對這個世界進行重新的認識和思考。前面說過,我們現有的許多認識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們有限的經驗得來。那麼,由此而産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無疑會有許多偏差乃至根本的錯誤。所以,我們要通過聞思經教,以正確的方法對世界進行觀察、認識和分析。在唯識宗的修行裏,有四種如實智,只有經過如理的思維之後,我們對世界才能達成真實的認識,才有可能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因此,佛法的修行應該從分別而不是無分別入手。很多人學佛之初,看了兩個禅宗公案,就要無分別。但如果我們開始就不分別的話,只能永遠生活在錯誤的觀念裏,當我們連是非尚未辨別清楚時,所謂的修行只能是南轅北轍。所以先要分別,在對世界有了正確的認識後,再進一步修止、修觀,方能成就無分別智。當我們修觀感到困難時,還要從觀裏面出來,再作進一步的分別,使我們所認識的境界得到確認。
意識除了具有認識的作用,還能支配我們的行爲,無論是造善業或惡業,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進行。所以,整個修行的過程都是建立在意識的基礎上。如果說錯誤的分別是貪、嗔、癡産生的根源;那麼,正確的分別就是開發智慧的基礎。
C、末那識
前五識和第六意識,都是我們能夠感覺到的心理活動,是屬于意識的範疇。而第七識和第八識則屬于潛意識的範疇。所謂潛意識,也就是我們感覺不到它的活動。雖然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其作用卻不可低估,事實上,它直接影響著意識的活動。
第七識在佛教裏叫做末那識,末那是梵語,爲染汙義。它的特點是“恒審思量我相隨”,也就是說,它時時刻刻在圍繞著自我運轉。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想到最多的是什麼呢?無非就是自我,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人不爲己,天誅地滅”。我們做任何事情時,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從自我出發並以自我爲中心,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産生,就是末那識的作用。末那識的現行有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四煩惱與它恒常相應,這四煩惱是致使末那識産生強烈自我的根源所在。在它們的作用下,我們整個身心都被強烈的我執所包圍。無論我們做的是什麼,是好事或壞事,都不會忘記這個自我,都不會忘記去著相,這就使得我們的所作所爲或多或少地帶著功利的色彩。
D、阿賴耶識
第八識在佛教裏叫做阿賴耶識,它是我們生命的寶藏,是一切身心活動産生的根源。唯識宗認爲,阿賴耶識裏儲藏著我們無始以來的生命經驗。這些經驗也叫種子,我們曾經做過的每件事,曾經說過的每句話,都會在生命中播下相應的種子;甚至我們的起心動念,每一次貪心,每一次嗔恨心,每一次慈悲心的産生,也都會形成不同的種子。正因爲阿賴耶識忠實地保存著我們的生命經驗,所以我們做過的一切,乃至無始以來做過的一切,才會功不唐捐。
阿賴耶識既是生命經驗的儲藏室,同時也是我們命運的主宰。衆生無始以來在六道流轉生死,沈浮不定,從天上到人間、到地獄,雖然每一期的色身在不斷消亡,不斷轉換成新的軀殼、新的生命形式,但阿賴耶識始終貫穿其間。佛教不講靈魂,而以阿賴耶識作爲輪回的主體。有人可能會不解:阿賴耶識和靈魂有什麼區別呢?我們要知道,靈魂是固定不變的實體,而阿賴耶識則刹那生滅,相似相續,它時刻都在隨著我們的所作所爲而變化。當我們行善的時候,就是在阿賴耶識裏播下善的種子,生命中善的力量就隨之增長;當我們作惡的時候,就是在阿賴耶識裏播下惡的種子,生命中惡的力量也隨之加強。阿賴耶識雖有相對…
《心靈環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