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環保▪P3

  ..續本文上一頁只看見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其他的一切我們都視而不見了;當我們進入嗔恨的狀態時,心中就只剩下按捺不住的怒火,其他的一切我們都無暇顧及了;當我們進入無慚無愧的狀態時,腦海裏就只有自己的利益,爲達到目的即使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在所不惜。

   通常,我們對自己的心理狀態總是不能很好地了解,更無法駕馭。當煩惱襲來時,我們的整個身心立即就陷入其中。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煩惱就是我們的心病,在很多時候,它遠比身病的危害更大,更難以痊愈。有的人學佛幾十年了,生活習慣還是依然故我,不能將所學的佛法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常常聽到那些爲煩惱所困的人說:“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正因爲如此,古德才會發出“知易行難”的感慨。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因爲“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我們的煩惱習氣是無始以來養成的,它的力量非常強大,只要遇到合適的緣,就會迅速占領我們的內心。而善的力量、理智的力量卻遠遠不夠,使我們難以抵擋貪、嗔、癡的全面進攻。

  5、心靈各種力量的形成

   學佛修行就是要使我們認識到:哪些心理會使我們受到傷害,需要逐步克服;哪些心理有益于我們的身心健康,需要努力培養。但我們要知道,良好習慣同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注意對心的保養,使心靈中善的力量得到呵護和增長。持戒的意義也正在于此,它能夠有效地限製生命中惡的種子,同時,培養生命中善的種子。它所帶來的也不只是暫時的人天果報,更會將未來生命導向生生增上的良性循環中。

   每一種心理力量都來自我們自己的培養,所以說,人性並不是固定的。儒家對人性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既有孟子的性善說,也有荀子的性惡說,事實上,人性並不存在先天的善惡之分。如果說人性是善的,那麼罪惡的現象從何而來?如果說人性是惡的,那麼道德又從何建立?因而佛法認爲人性是無記的。在我們的心裏,既有善的力量,也有不善的力量,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開發、去培育。

  6、從人心到人性

   人性從哪裏來?就是由心理的頻繁活動積累而成。當惡的力量在我們心靈中占有絕對優勢時,爲非作歹幾乎就成了天經地義的事。但我們要知道,惡人也並不是沒有善的種子,只不過善的力量非常微弱,除非在特殊狀態下才會起作用。還有一類人,善的種子幾乎完全喪失,在佛教裏稱爲“一闡提人”,即使是對這樣的人,佛陀依然認爲他們有轉變的可能。

   我們要把自己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就要朝什麼方向努力。現代人比較注重身體的健康,身體健康是整體的概念,任何一個器官的病變都可能摧毀我們的色身,其實我們的心靈也需要同樣的關懷和保養。每天不斷地貪心,就會成爲貪性人;每天不斷地起嗔心,就會成爲嗔性人;每天不斷起我慢,就會成爲我慢人。可見,任何一種煩惱都會像病魔般侵蝕我們心靈的免疫系統,使它發生扭曲,使它變得畸形。所以,我們要保持淡泊的心態,只有超然于五欲塵勞之外,煩惱才沒有可乘之機,沒有立足之地,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能因此而獲得免疫力。

  叁、心的環保

  我們了解到心的特征後,就要開始正式探討“心靈環保”的有關問題。

   什麼是心靈的健康之道?佛法的修行是建立在修心的基礎上,是對心靈的提升和淨化。當我們說到迷與悟的時候,無非就是在一念之間;當我們說到轉染成淨的時候,也無非是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之間;而沈淪與解脫,同樣是屬于心靈的兩種不同狀態。當我們內心還有執著時,它所貪戀的一切都會束縛我們的身心,使我們成爲以身殉物的犧牲品。

  1、自增上

   心靈環保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我們自身要有這樣的需求,從內心生起迫切的環保意識。自然環境的破壞是有形的,它所構成的危害也是直接的,因而比較容易被我們感覺到。森林的大規模砍伐會提醒我們去植樹造林;河流的全面汙染會提醒我們去淨化水源;草原的大面積沙化會提醒我們去采取保護措施;臭氧層出現的空洞會提醒我們去抵製氟裏昂。

   可當我們將目光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時,那裏又是怎樣的一番情形呢?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是不是已經被那些色、身、香、味、觸、法遮蔽得沒有一絲空間?是不是已經那些貪、嗔、癡煩惱擾亂得不得安甯?是不是已經在名利聲色的主宰下喪失了自由?如果我們能夠進行這樣深入的反省,多半會發現,我們的內心正面臨著和生態環境同樣的危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所以保護環境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否則,就會給子孫後代留下貧瘠而醜陋的家園。同樣的道理,我們的色身雖然會結束,但由它所造下的業力卻會生生不息地伴隨著我們。如果我們不能從現在起就對它善加保護,終會將未來的生命推向黑暗的深淵。所以說,心靈環保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A、出離心

  我們希望自己的心從貪、嗔、癡狀態裏擺脫出來,就是佛教中所說的出離心,它能夠使我們由此而獲得解脫。佛教講到的解脫,是相對執著而言。執著有我執和法執兩種,它能使我們的心靈受到束縛,使我們的眼界變得狹隘。

   佛經說,我們的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整個宇宙在我們的心裏也不過是幾片雲彩而已,試想,我們的心原本應該有多大?可我們的心現在究竟有多大呢?我們每天考慮到的可能就是自己一個人;就是自己的一個家庭;就是自己的一個公司。我們的榮辱得失,我們的生活、事業、感情,就是我們的一切。

   我們將自己禁锢在我執的範疇內,從對個人的關心,到對家庭和親屬的關心,乃至對國家和民族的關心,其實都是我執的不同表現形式。無論是個人主義、還是種族主義、國家主義,它們的性質從本質而言都是同樣的,都不利于社會安定和世界和平。強烈的個人主義,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強烈的種族主義,會造成種族之間的永無止境的沖突;強烈的國家主義,又會造成國家之間的日益升級的爭戰。如果我們能夠放下對自我的執著,以平等心來看待一切,從所有衆生的利益著眼,就可以超越個人的一己私利,超越國家和種族的界限,使心量變得更爲廣大。

   如果說我執是煩惱障産生的根本,那麼法執就是所知障産生的根本。因爲法執,當我們看到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時,很容易産生實在感,産生自性見,進而去分辨好壞、美醜和善惡。而所有這些分別,又是建立在我們有限的感官經驗上,不可避免地充滿種種錯誤。因此,法執就像有色眼鏡般障礙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使得我們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

   發起出離心,就是要使我們從我、法二執中解脫出來,擁有清淨而超然的心態。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具備正確的認識能力,從而擁有真正的解脫和自由。佛法的解脫,包含著心解脫和慧解脫兩個方面。心解脫是讓我們的心從我執和煩惱的狀態裏解脫出來;而慧解脫是讓我們的認識從法執和錯誤的知見中解脫出來。

  B、菩提心

   出離心是以解脫爲本,而菩提心更進一步要求我們開發出自身本具的功德寶藏,以此莊嚴我們的內心。佛陀所成就的無上菩提,不僅是徹底的解脫,同時還具備了無量的功德。那麼,聲聞成就的解脫和佛陀成就的菩提有什麼區別呢?《解深密經》裏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兩個人同時從牢獄裏出來,其中一個入獄前窮困潦倒,出來後還是一無所有;另一個入獄前家財萬貫,出獄後仍然是個富翁。由此可見,同樣是解脫,發心不同,所獲得成就也就不同。

   所以會有不同的成就,是因爲發出離心只是爲了個人的解脫,而發菩提心不僅希望自己解脫,更希望一切衆生都得到解脫。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心靈飽受煩惱摧殘和蹂躏,迫切地希求解脫,就會由己及人,想到一切衆生都處于這樣的狀態,也有共同的希求,從而發心去幫助去所有的人。

  C、慚愧心

  出離心和菩提心而外,還有另一種重要的心理力量,那就是我們的慚愧心。

   慚愧心使人區別于其他一切衆生。佛法中講到人性的幾大特點,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慚愧心。慚愧心相當于儒家所講的天地良心,也就是人人皆有的羞惡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我們能夠具備這樣的道德意識,止惡行善才會成爲自覺的行爲,從而進一步喚起意志的力量,來克服人性中存在的諸多弱點。如果我們能夠具備這樣的人格力量,反躬自省才會成爲自發的行爲,並在反省的過程中對自己進行審查和檢點。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只要我們還沒有喪失慚愧心,只要我們在犯下錯誤後能及時地忏悔,就能滌除人格中沾染的汙點。所以說,慚愧心是人類道德進步的基礎,也是促使我們進行心靈環保的良知良能。

  2、法增上

  心靈環保一方面要求我們有自覺的希求,並從出離心、菩提心和慚愧心出發來加強並鞏固這樣的意識。另一方面,我們要想進行心靈環保,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還是不夠的。在我們的主觀願望上,人人都希望擁有健康的心靈,但我們爲此付出的努力卻往往不能見效。我們的永不安甯的心需要找一個地方來安住,我們借助各種環境來寄托,尋求各種刺激來逃避,可結果還是不安。正因爲人類沒有足夠的能力來進行自我心靈環保,所以,需要通過學習佛法來培養自己的能力。

  A、正見

   學佛首先要具足正見,也就是對自己的心有正確的認識,知道心理活動的狀態、原理和規律。如果我們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就會像禅宗所說的“認賊爲子”那樣,把賊當作自己的孩子般關懷備至。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愚癡,我們甚至在受到煩惱的具體傷害時依然執迷不悟。我們不能認識貪、嗔、癡所潛伏的危害,不斷地寵著它們,順從它們的種種要求,以爲它們是我們最親近,最可靠的夥伴,結果使它們的勢力越來…

《心靈環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環保思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