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看见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其他的一切我们都视而不见了;当我们进入嗔恨的状态时,心中就只剩下按捺不住的怒火,其他的一切我们都无暇顾及了;当我们进入无惭无愧的状态时,脑海里就只有自己的利益,为达到目的即使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在所不惜。
通常,我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总是不能很好地了解,更无法驾驭。当烦恼袭来时,我们的整个身心立即就陷入其中。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烦恼就是我们的心病,在很多时候,它远比身病的危害更大,更难以痊愈。有的人学佛几十年了,生活习惯还是依然故我,不能将所学的佛法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听到那些为烦恼所困的人说:“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正因为如此,古德才会发出“知易行难”的感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的烦恼习气是无始以来养成的,它的力量非常强大,只要遇到合适的缘,就会迅速占领我们的内心。而善的力量、理智的力量却远远不够,使我们难以抵挡贪、嗔、痴的全面进攻。
5、心灵各种力量的形成
学佛修行就是要使我们认识到:哪些心理会使我们受到伤害,需要逐步克服;哪些心理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需要努力培养。但我们要知道,良好习惯同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对心的保养,使心灵中善的力量得到呵护和增长。持戒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能够有效地限制生命中恶的种子,同时,培养生命中善的种子。它所带来的也不只是暂时的人天果报,更会将未来生命导向生生增上的良性循环中。
每一种心理力量都来自我们自己的培养,所以说,人性并不是固定的。儒家对人性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既有孟子的性善说,也有荀子的性恶说,事实上,人性并不存在先天的善恶之分。如果说人性是善的,那么罪恶的现象从何而来?如果说人性是恶的,那么道德又从何建立?因而佛法认为人性是无记的。在我们的心里,既有善的力量,也有不善的力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开发、去培育。
6、从人心到人性
人性从哪里来?就是由心理的频繁活动积累而成。当恶的力量在我们心灵中占有绝对优势时,为非作歹几乎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但我们要知道,恶人也并不是没有善的种子,只不过善的力量非常微弱,除非在特殊状态下才会起作用。还有一类人,善的种子几乎完全丧失,在佛教里称为“一阐提人”,即使是对这样的人,佛陀依然认为他们有转变的可能。
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要朝什么方向努力。现代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身体健康是整体的概念,任何一个器官的病变都可能摧毁我们的色身,其实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同样的关怀和保养。每天不断地贪心,就会成为贪性人;每天不断地起嗔心,就会成为嗔性人;每天不断起我慢,就会成为我慢人。可见,任何一种烦恼都会像病魔般侵蚀我们心灵的免疫系统,使它发生扭曲,使它变得畸形。所以,我们要保持淡泊的心态,只有超然于五欲尘劳之外,烦恼才没有可乘之机,没有立足之地,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因此而获得免疫力。
三、心的环保
我们了解到心的特征后,就要开始正式探讨“心灵环保”的有关问题。
什么是心灵的健康之道?佛法的修行是建立在修心的基础上,是对心灵的提升和净化。当我们说到迷与悟的时候,无非就是在一念之间;当我们说到转染成净的时候,也无非是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之间;而沉沦与解脱,同样是属于心灵的两种不同状态。当我们内心还有执著时,它所贪恋的一切都会束缚我们的身心,使我们成为以身殉物的牺牲品。
1、自增上
心灵环保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自身要有这样的需求,从内心生起迫切的环保意识。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有形的,它所构成的危害也是直接的,因而比较容易被我们感觉到。森林的大规模砍伐会提醒我们去植树造林;河流的全面污染会提醒我们去净化水源;草原的大面积沙化会提醒我们去采取保护措施;臭氧层出现的空洞会提醒我们去抵制氟里昂。
可当我们将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时,那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是不是已经被那些色、身、香、味、触、法遮蔽得没有一丝空间?是不是已经那些贪、嗔、痴烦恼扰乱得不得安宁?是不是已经在名利声色的主宰下丧失了自由?如果我们能够进行这样深入的反省,多半会发现,我们的内心正面临着和生态环境同样的危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所以保护环境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否则,就会给子孙后代留下贫瘠而丑陋的家园。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色身虽然会结束,但由它所造下的业力却会生生不息地伴随着我们。如果我们不能从现在起就对它善加保护,终会将未来的生命推向黑暗的深渊。所以说,心灵环保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A、出离心
我们希望自己的心从贪、嗔、痴状态里摆脱出来,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出离心,它能够使我们由此而获得解脱。佛教讲到的解脱,是相对执著而言。执著有我执和法执两种,它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束缚,使我们的眼界变得狭隘。
佛经说,我们的心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整个宇宙在我们的心里也不过是几片云彩而已,试想,我们的心原本应该有多大?可我们的心现在究竟有多大呢?我们每天考虑到的可能就是自己一个人;就是自己的一个家庭;就是自己的一个公司。我们的荣辱得失,我们的生活、事业、感情,就是我们的一切。
我们将自己禁锢在我执的范畴内,从对个人的关心,到对家庭和亲属的关心,乃至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其实都是我执的不同表现形式。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它们的性质从本质而言都是同样的,都不利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强烈的个人主义,会造成人与人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强烈的种族主义,会造成种族之间的永无止境的冲突;强烈的国家主义,又会造成国家之间的日益升级的争战。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对自我的执著,以平等心来看待一切,从所有众生的利益着眼,就可以超越个人的一己私利,超越国家和种族的界限,使心量变得更为广大。
如果说我执是烦恼障产生的根本,那么法执就是所知障产生的根本。因为法执,当我们看到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时,很容易产生实在感,产生自性见,进而去分辨好坏、美丑和善恶。而所有这些分别,又是建立在我们有限的感官经验上,不可避免地充满种种错误。因此,法执就像有色眼镜般障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使得我们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
发起出离心,就是要使我们从我、法二执中解脱出来,拥有清净而超然的心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具备正确的认识能力,从而拥有真正的解脱和自由。佛法的解脱,包含着心解脱和慧解脱两个方面。心解脱是让我们的心从我执和烦恼的状态里解脱出来;而慧解脱是让我们的认识从法执和错误的知见中解脱出来。
B、菩提心
出离心是以解脱为本,而菩提心更进一步要求我们开发出自身本具的功德宝藏,以此庄严我们的内心。佛陀所成就的无上菩提,不仅是彻底的解脱,同时还具备了无量的功德。那么,声闻成就的解脱和佛陀成就的菩提有什么区别呢?《解深密经》里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两个人同时从牢狱里出来,其中一个入狱前穷困潦倒,出来后还是一无所有;另一个入狱前家财万贯,出狱后仍然是个富翁。由此可见,同样是解脱,发心不同,所获得成就也就不同。
所以会有不同的成就,是因为发出离心只是为了个人的解脱,而发菩提心不仅希望自己解脱,更希望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心灵饱受烦恼摧残和蹂躏,迫切地希求解脱,就会由己及人,想到一切众生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也有共同的希求,从而发心去帮助去所有的人。
C、惭愧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而外,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心理力量,那就是我们的惭愧心。
惭愧心使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众生。佛法中讲到人性的几大特点,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惭愧心。惭愧心相当于儒家所讲的天地良心,也就是人人皆有的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我们能够具备这样的道德意识,止恶行善才会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进一步唤起意志的力量,来克服人性中存在的诸多弱点。如果我们能够具备这样的人格力量,反躬自省才会成为自发的行为,并在反省的过程中对自己进行审查和检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只要我们还没有丧失惭愧心,只要我们在犯下错误后能及时地忏悔,就能涤除人格中沾染的污点。所以说,惭愧心是人类道德进步的基础,也是促使我们进行心灵环保的良知良能。
2、法增上
心灵环保一方面要求我们有自觉的希求,并从出离心、菩提心和惭愧心出发来加强并巩固这样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要想进行心灵环保,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在我们的主观愿望上,人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心灵,但我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却往往不能见效。我们的永不安宁的心需要找一个地方来安住,我们借助各种环境来寄托,寻求各种刺激来逃避,可结果还是不安。正因为人类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进行自我心灵环保,所以,需要通过学习佛法来培养自己的能力。
A、正见
学佛首先要具足正见,也就是对自己的心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心理活动的状态、原理和规律。如果我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会像禅宗所说的“认贼为子”那样,把贼当作自己的孩子般关怀备至。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愚痴,我们甚至在受到烦恼的具体伤害时依然执迷不悟。我们不能认识贪、嗔、痴所潜伏的危害,不断地宠着它们,顺从它们的种种要求,以为它们是我们最亲近,最可靠的伙伴,结果使它们的势力越来…
《心灵环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