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越大。正如《地藏经》所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我们在贪、嗔、痴烦恼的支配下,看到好的就贪,看到不好的就嗔,这已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我们每贪一次,每嗔恨一次,贪婪和嗔恨的种子就在增长。我们不断给予它们成长所需要的食粮,帮助它们来对付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知道哪些心理是健康的,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哪些心理是不健康的,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伤害。否则,所谓的心灵环保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只能是永远无法实施的口号。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即使我们的烦恼习气有着巨大的力量,只要我们以佛法作为杠杆,以正见作为支点,也能从根本上动摇它,并将它连根拔除。
B、受持戒律
当我们具足正见后,还要将它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而受持戒律就是首要的一点。受戒不只是一个形式,关键是在我们内心埋下向善的种子。我们受声闻戒,是成就解脱的种子;受菩萨戒,是成就菩提的种子。
常常听到有些人说,藏传佛教注重传承,言下之意,汉传佛教就缺乏这样的传统。那么我要告诉大家:受戒就是一种传承!我们受戒所获得的戒体,自佛陀最初羯磨传戒后,由历代祖师大德一代代继承而来。受比丘戒必须有三师七证,由戒师父和戒和尚亲传才能得戒。而戒和尚的戒又是从他的戒和尚那里得来,由此类推,一直可以追溯到佛陀时代。所以,我们受戒所获得的解脱种子和菩提种子,是秉承了佛教沿袭至今的优良传统。当我们种下这样的种子后,就为心灵环保注入了重要的力量。
戒体是通过戒相来保护我们的身心,这包括止恶和行善两个方面。止恶也叫止持,“止”是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其中又以五戒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基本行为规范。我们所应制止的这些行为是和烦恼相应的,所以,止恶的意义就在于止息我们内心恶的种子。生命是习惯的积累,我们的贪、嗔、痴自无始以来已形成了巨大的惯性,正是这种习惯,造成了我们现有的人性。其实,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现在提倡“人生佛教”,提倡“生活禅”,就是要求我们将修行落实在语、默、动、静之间;落实在行、住、坐、卧之中;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戒的另一层意义是行善。菩萨戒的“三聚净戒”,就是要在止恶的同时积极行善。如果说不杀生是消极地止恶;那么放生就是积极地行善。在声闻戒律里,不止恶是犯戒;在菩萨戒里,不行善也是犯戒。在《瑜伽菩萨戒》有关布施的戒条里,有人卧病缺乏照料,你明明知道却不去慰问就属于犯戒;有人向你诉苦说而你没有耐心听,也属于犯戒。所以,《瑜伽菩萨戒》是一部非常人性的戒律,近代的太虚大师曾极力提倡。因为生活正是由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构成,只要我们能如法地遵循这些行为规范,就能逐步地开发出生命中善的力量。
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因果关系是“我干了好事将来报应”,这固然正确,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人的心性,就会发现任何行为在当下就能产生作用。我们做的每一桩好事或坏事,结果也许不会立刻成熟并显现出来,还需要假以时日。但它对我们心性所构成的影响却会在当下发生,并且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感觉到。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当我们缺少一样必需的东西时,我们痛苦了;当我们渴求一样并非必需的东西而不可得时,我们十倍地痛苦了。”这说明,真正能够使我们产生痛苦的,往往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我们的贪婪之心。一个贪心重的人,即使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也很难满足,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而当他失去财富时,更如同面临灭顶之灾。相反,一个心性淡泊超然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都能乐以忘忧,不会让世事的变化对自己构成伤害。所以,持戒的根本在于改变我们的心性,虽然善恶的果报真实不虚,但那只是行善的副产品,内在生命的改善才是最重要的!
C、防护根门
在受持戒律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护根门,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是我们接触世界的六个窗口。世界虽然丰富多彩,但一切境界不外乎由六根而感受的色、声、香、味、触、法。除了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接触到的、心里想到的,还有别的世界吗?
世界多大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只能生活在自己感受的世界里。世界可以无穷无尽,但只有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六根就是造成产生心灵染污的重要关口,如果把握不好,问题就会接踵而至,这和“病从口入”的道理是同样的。我们的内心时时都被这六尘染污着,接触到喜爱的境界,听到悦耳的赞美,吃到美味的食物,接触到舒适的环境,贪著就像条件反射般出现了。而在它出现的那一刹那,清净心和平常心立刻就消失了。
“六根清净方为道”,在《瑜伽师地论》中,非常强调“护持根门”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从“防守正念,常卫正念,念护根门”中着手修行。我们平常都在念些什么?无非是学习、工作、恋爱、家庭、名利。这些是不是正念?对商人来说,赚钱似乎就是正念;对恋人来说,思念对方似乎就是正念。但我们要知道,这些念头都是引发烦恼的根源。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一切名利声色的本质,才能不被它们所伤害。这就需要智慧的透视,由闻思经教而树立正见。
修学佛法的根本就是八正道,其中又以正见为首,如无常见、无我见、空见,并在此基础上引发正念。修行中有六念法门: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死,念天。正念的前提是要牢记,念佛的人为什么要拿着念珠?那就是提醒我们此刻在做什么,看看自己每天有多长时间把心安住在佛号上?有多长时间把心安住在贪、嗔、痴上?这样的观察就是防守正念。我们每天都要想到佛陀的功德;想到佛法所揭示的解脱之道;想到贤圣僧的高尚操行;想到戒律的止持规范;想到生命的无常。此外,还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时时依此四念而住,就能有效地克服贪著和烦恼的产生。声闻修四念住,是为了自己解脱烦恼,证得无余涅槃,出离生死苦海;菩萨同样修四念住,却是为了证得最高的无住涅槃,尽未来际利乐有情。
而“常卫正念”就是要使正念没有间断,这就是修行的功力所在。当我们面对六尘境界时,正念好比是传达室的门卫、足球场的守门员,它的职责就是守护我们的内心。禅宗祖师将修行比作“灵猫捕鼠”,要聚精会神地观照自己心念的起落。通常,我们面对着六尘境界时,不知不觉间就会著相,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希望得到,这一念生起后,贪、嗔、痴就通通出动了。如果我们拥有正念,看到喜欢的东西不是没有分别,但心不会随之而动,不会因此而起得失之心。
“念护根门”则要求我们在面对环境时不让烦恼有可乘之机。我们的贪心常常会习惯性地跑出来,就像老鼠看到好吃的东西会往外跑,这时,正念要像忠于职守的猫那样把它看住,不让它轻举妄动。一旦烦恼产生活动,我们的内心就会被染污,就会功亏一匮。如果我们能够用正念守护着它,即使在接触环境的过程中,内心还能保有清净的状态。
最近,我在研究《瑜伽师地论》,发现其中“二道资粮”这部分非常好。二道就是入世间道和出世间道,我们想出离世间,就必须积集相应的资粮,从防护根门开始,具体到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睡觉,怎么正知而行,这些问题虽然很基本,但却是修行的基础。我们的心保护得好,修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不需再费太大的力量。 D、观想
最后要和大家谈的是观想,也就是对境界的改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烦恼,那也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特别难以对治的障碍。每个人贪的境界不同,有的人贪著钱财;有的人贪著事业;有的人贪著家庭;有的人贪著繁华的城市;有的人贪著清净的山林;有的人贪著世俗的生活;也有的人贪著的是佛法,虽然贪著的内容不同,但一样都是贪。当然,这些贪著所带来的弊病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对佛法的贪著,虽然也会有弊病,但它的过失比较小。如果贪著的是钱财和女色,那它带来的烦恼就会特别重,构成的伤害也特别大。面对这些我们所贪的境界,逃避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并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智慧去转化环境,通过观想来去除自己对这些境界的贪著。
心是因境界而起,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感觉里,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各自的感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家乡最好,在外辛苦打工一年,攒点钱就要千里迢迢地赶回家呆几天;而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到老也往往惦记着叶落归根。可那个让我们梦牵魂绕的家乡,对别人来说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最重要,他的健康、他的学业、他的成长足以让父母耗尽所有的心血,可在别人的眼里,也不过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孩子。所以说,所谓的好与不好、重要与不重要,都是我们的一念感觉。俗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切烦恼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是我们错误情绪和感觉带来的,如果能以智慧来转变它,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不净观可以对治对于我们对异性的贪著。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往往会因为这份贪著而不能自己,被对方的一言一行所左右。有道“英雄难过美人关”,我们怎样来过这一关?就可以通过观想。传统的观法是观想人腐烂的过程,在死后如何发胀、发臭。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的科学方式,在显微镜下面的人是什么?其实就是个虫的世界,每个毛孔都布满着细菌。如果我们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思维,就能从多个角度客观地认识对方,而不会被眼前的一点美感冲昏头脑,贪著之心也能逐步去除,更不会因为感情的挫折而陷入绝境。
慈悲观可以对治我们对他人的嗔恨。当我们痛恨一个人时,怒火会烧毁我们的理智,引发冲突乃至暴力行为,更有甚者,欲致对方死地而后快,落得两败俱伤的悲剧下场。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和我们无始以来都互为亲人,都是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曾经有恩于我们,我们怎么能够以怨报德来对待他们?虎毒尚不食子,我们又怎么能够同类相残?
无常观可以对治我们对永恒的执著。“观无常,足以解脱”,佛陀在世时,很多佛弟子都是通过对无常的认识而获得解脱。在我们的习惯思维中,总是将一切执为永恒,因而无法面对它们的毁坏和消失。事实上,世上所有的物体,包括我们自身,都离不开成住坏空的过程。而败坏并不是在突然间发生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趋向败坏,只是我们感官非常迟钝,所以看不到那些刹那生灭的现象。认识到无常,就能帮助我们理智地看待世间的一切变故。
除了上述几种观法,在《瑜伽师地论》中还告诉我们:我执重的人应修界差别观;愚痴的人应修缘起观;内心散乱的人应修数息观。针对众生不同的烦恼,佛陀都为我们开设了相应的对治法门,这在佛教中叫作“对治悉檀”,也就是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如理观察,烦恼的境界就能够得到转化,这也是心灵环保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结说
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从对心的认识到对心的保护。昨天的座谈中,有人问到《金刚经》中所说的“善护念”。“善护念”就是好好地护持自己的念头,这其实也就是心灵环保。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金刚经》就是一部心灵环保的著作,再扩展开来,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心灵环保的最佳指南。
需要明确的是,心灵环保不仅是我们个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一位从事生态环保的社会学家曾经指出:“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满目苍痍的世界时,我们应当明白,对世界最大的毁坏不是别的,而是我们内心燃烧的欲望。如果我们不把爱财之心变成更多的热爱自然,如果我们不把占有的欲望变成存在的审美,如果我们不把对钱的渴望变成对生命意义更崇高的追求,我们的世界是不会仅仅被扬汤止沸的环保行为拯救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灵环保也正是生态环保的关键所在。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生态环保的今天,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心灵环保的行列中来。
让我们的心灵拥有一个纯净的空间!让我们的世界拥有一片纯净的蓝天!
《心灵环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