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環保▪P4

  ..續本文上一頁越大。正如《地藏經》所說:“閻浮提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我們在貪、嗔、癡煩惱的支配下,看到好的就貪,看到不好的就嗔,這已成爲我們根深蒂固的習慣。我們每貪一次,每嗔恨一次,貪婪和嗔恨的種子就在增長。我們不斷給予它們成長所需要的食糧,幫助它們來對付我們自己。

   所以,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知道哪些心理是健康的,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和快樂;哪些心理是不健康的,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和傷害。否則,所謂的心靈環保只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只能是永遠無法實施的口號。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即使我們的煩惱習氣有著巨大的力量,只要我們以佛法作爲杠杆,以正見作爲支點,也能從根本上動搖它,並將它連根拔除。

  B、受持戒律

  當我們具足正見後,還要將它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而受持戒律就是首要的一點。受戒不只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在我們內心埋下向善的種子。我們受聲聞戒,是成就解脫的種子;受菩薩戒,是成就菩提的種子。

   常常聽到有些人說,藏傳佛教注重傳承,言下之意,漢傳佛教就缺乏這樣的傳統。那麼我要告訴大家:受戒就是一種傳承!我們受戒所獲得的戒體,自佛陀最初羯磨傳戒後,由曆代祖師大德一代代繼承而來。受比丘戒必須有叁師七證,由戒師父和戒和尚親傳才能得戒。而戒和尚的戒又是從他的戒和尚那裏得來,由此類推,一直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所以,我們受戒所獲得的解脫種子和菩提種子,是秉承了佛教沿襲至今的優良傳統。當我們種下這樣的種子後,就爲心靈環保注入了重要的力量。

   戒體是通過戒相來保護我們的身心,這包括止惡和行善兩個方面。止惡也叫止持,“止”是告訴我們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其中又以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爲基本行爲規範。我們所應製止的這些行爲是和煩惱相應的,所以,止惡的意義就在于止息我們內心惡的種子。生命是習慣的積累,我們的貪、嗔、癡自無始以來已形成了巨大的慣性,正是這種習慣,造成了我們現有的人性。其實,修行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我們現在提倡“人生佛教”,提倡“生活禅”,就是要求我們將修行落實在語、默、動、靜之間;落實在行、住、坐、臥之中;落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戒的另一層意義是行善。菩薩戒的“叁聚淨戒”,就是要在止惡的同時積極行善。如果說不殺生是消極地止惡;那麼放生就是積極地行善。在聲聞戒律裏,不止惡是犯戒;在菩薩戒裏,不行善也是犯戒。在《瑜伽菩薩戒》有關布施的戒條裏,有人臥病缺乏照料,你明明知道卻不去慰問就屬于犯戒;有人向你訴苦說而你沒有耐心聽,也屬于犯戒。所以,《瑜伽菩薩戒》是一部非常人性的戒律,近代的太虛大師曾極力提倡。因爲生活正是由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構成,只要我們能如法地遵循這些行爲規範,就能逐步地開發出生命中善的力量。

   通常,我們所理解的因果關系是“我幹了好事將來報應”,這固然正確,但如果我們了解到人的心性,就會發現任何行爲在當下就能産生作用。我們做的每一樁好事或壞事,結果也許不會立刻成熟並顯現出來,還需要假以時日。但它對我們心性所構成的影響卻會在當下發生,並且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感覺到。一位哲人曾經說過:“當我們缺少一樣必需的東西時,我們痛苦了;當我們渴求一樣並非必需的東西而不可得時,我們十倍地痛苦了。”這說明,真正能夠使我們産生痛苦的,往往不是物質的匮乏,而是我們的貪婪之心。一個貪心重的人,即使擁有豐厚的物質條件也很難滿足,因爲欲望是無止境的,而當他失去財富時,更如同面臨滅頂之災。相反,一個心性淡泊超然的人,無論在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中,都能樂以忘憂,不會讓世事的變化對自己構成傷害。所以,持戒的根本在于改變我們的心性,雖然善惡的果報真實不虛,但那只是行善的副産品,內在生命的改善才是最重要的! 

  C、防護根門

   在受持戒律的同時,我們還要防護根門,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是我們接觸世界的六個窗口。世界雖然豐富多彩,但一切境界不外乎由六根而感受的色、聲、香、味、觸、法。除了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接觸到的、心裏想到的,還有別的世界嗎?

   世界多大其實並不重要,因爲我們每個人只能生活在自己感受的世界裏。世界可以無窮無盡,但只有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才是屬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六根就是造成産生心靈染汙的重要關口,如果把握不好,問題就會接踵而至,這和“病從口入”的道理是同樣的。我們的內心時時都被這六塵染汙著,接觸到喜愛的境界,聽到悅耳的贊美,吃到美味的食物,接觸到舒適的環境,貪著就像條件反射般出現了。而在它出現的那一刹那,清淨心和平常心立刻就消失了。

   “六根清淨方爲道”,在《瑜伽師地論》中,非常強調“護持根門”的重要性,要求我們從“防守正念,常衛正念,念護根門”中著手修行。我們平常都在念些什麼?無非是學習、工作、戀愛、家庭、名利。這些是不是正念?對商人來說,賺錢似乎就是正念;對戀人來說,思念對方似乎就是正念。但我們要知道,這些念頭都是引發煩惱的根源。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到一切名利聲色的本質,才能不被它們所傷害。這就需要智慧的透視,由聞思經教而樹立正見。

   修學佛法的根本就是八正道,其中又以正見爲首,如無常見、無我見、空見,並在此基礎上引發正念。修行中有六念法門: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死,念天。正念的前提是要牢記,念佛的人爲什麼要拿著念珠?那就是提醒我們此刻在做什麼,看看自己每天有多長時間把心安住在佛號上?有多長時間把心安住在貪、嗔、癡上?這樣的觀察就是防守正念。我們每天都要想到佛陀的功德;想到佛法所揭示的解脫之道;想到賢聖僧的高尚操行;想到戒律的止持規範;想到生命的無常。此外,還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果我們的心能夠時時依此四念而住,就能有效地克服貪著和煩惱的産生。聲聞修四念住,是爲了自己解脫煩惱,證得無余涅槃,出離生死苦海;菩薩同樣修四念住,卻是爲了證得最高的無住涅槃,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而“常衛正念”就是要使正念沒有間斷,這就是修行的功力所在。當我們面對六塵境界時,正念好比是傳達室的門衛、足球場的守門員,它的職責就是守護我們的內心。禅宗祖師將修行比作“靈貓捕鼠”,要聚精會神地觀照自己心念的起落。通常,我們面對著六塵境界時,不知不覺間就會著相,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希望得到,這一念生起後,貪、嗔、癡就通通出動了。如果我們擁有正念,看到喜歡的東西不是沒有分別,但心不會隨之而動,不會因此而起得失之心。

   “念護根門”則要求我們在面對環境時不讓煩惱有可乘之機。我們的貪心常常會習慣性地跑出來,就像老鼠看到好吃的東西會往外跑,這時,正念要像忠于職守的貓那樣把它看住,不讓它輕舉妄動。一旦煩惱産生活動,我們的內心就會被染汙,就會功虧一匮。如果我們能夠用正念守護著它,即使在接觸環境的過程中,內心還能保有清淨的狀態。

   最近,我在研究《瑜伽師地論》,發現其中“二道資糧”這部分非常好。二道就是入世間道和出世間道,我們想出離世間,就必須積集相應的資糧,從防護根門開始,具體到怎麼吃飯,怎麼走路,怎麼睡覺,怎麼正知而行,這些問題雖然很基本,但卻是修行的基礎。我們的心保護得好,修定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不需再費太大的力量。   D、觀想

   最後要和大家談的是觀想,也就是對境界的改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煩惱,那也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特別難以對治的障礙。每個人貪的境界不同,有的人貪著錢財;有的人貪著事業;有的人貪著家庭;有的人貪著繁華的城市;有的人貪著清淨的山林;有的人貪著世俗的生活;也有的人貪著的是佛法,雖然貪著的內容不同,但一樣都是貪。當然,這些貪著所帶來的弊病是不同的。比如我們對佛法的貪著,雖然也會有弊病,但它的過失比較小。如果貪著的是錢財和女色,那它帶來的煩惱就會特別重,構成的傷害也特別大。面對這些我們所貪的境界,逃避只能起到暫時的作用,並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因此,我們要學會用智慧去轉化環境,通過觀想來去除自己對這些境界的貪著。

   心是因境界而起,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感覺裏,環境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各自的感受。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家鄉最好,在外辛苦打工一年,攢點錢就要千裏迢迢地趕回家呆幾天;而那些遠離家鄉的遊子,到老也往往惦記著葉落歸根。可那個讓我們夢牽魂繞的家鄉,對別人來說並沒有特別的意義。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最重要,他的健康、他的學業、他的成長足以讓父母耗盡所有的心血,可在別人的眼裏,也不過是無足輕重的一個孩子。所以說,所謂的好與不好、重要與不重要,都是我們的一念感覺。俗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切煩惱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是我們錯誤情緒和感覺帶來的,如果能以智慧來轉變它,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不淨觀可以對治對于我們對異性的貪著。當我們愛上一個人時,往往會因爲這份貪著而不能自己,被對方的一言一行所左右。有道“英雄難過美人關”,我們怎樣來過這一關?就可以通過觀想。傳統的觀法是觀想人腐爛的過程,在死後如何發脹、發臭。我們也可以借助現代的科學方式,在顯微鏡下面的人是什麼?其實就是個蟲的世界,每個毛孔都布滿著細菌。如果我們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思維,就能從多個角度客觀地認識對方,而不會被眼前的一點美感沖昏頭腦,貪著之心也能逐步去除,更不會因爲感情的挫折而陷入絕境。

   慈悲觀可以對治我們對他人的嗔恨。當我們痛恨一個人時,怒火會燒毀我們的理智,引發沖突乃至暴力行爲,更有甚者,欲致對方死地而後快,落得兩敗俱傷的悲劇下場。佛陀告訴我們,一切衆生和我們無始以來都互爲親人,都是我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曾經有恩于我們,我們怎麼能夠以怨報德來對待他們?虎毒尚不食子,我們又怎麼能夠同類相殘?

   無常觀可以對治我們對永恒的執著。“觀無常,足以解脫”,佛陀在世時,很多佛弟子都是通過對無常的認識而獲得解脫。在我們的習慣思維中,總是將一切執爲永恒,因而無法面對它們的毀壞和消失。事實上,世上所有的物體,包括我們自身,都離不開成住壞空的過程。而敗壞並不是在突然間發生的,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趨向敗壞,只是我們感官非常遲鈍,所以看不到那些刹那生滅的現象。認識到無常,就能幫助我們理智地看待世間的一切變故。

   除了上述幾種觀法,在《瑜伽師地論》中還告訴我們:我執重的人應修界差別觀;愚癡的人應修緣起觀;內心散亂的人應修數息觀。針對衆生不同的煩惱,佛陀都爲我們開設了相應的對治法門,這在佛教中叫作“對治悉檀”,也就是對症下藥,對于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只要我們能夠這樣如理觀察,煩惱的境界就能夠得到轉化,這也是心靈環保所要達到的目的。

  四、結說

  整個修學佛法的過程,就是從對心的認識到對心的保護。昨天的座談中,有人問到《金剛經》中所說的“善護念”。“善護念”就是好好地護持自己的念頭,這其實也就是心靈環保。從這個意義上說,整個《金剛經》就是一部心靈環保的著作,再擴展開來,所有的叁藏十二部經典,都是心靈環保的最佳指南。

   需要明確的是,心靈環保不僅是我們個人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的需要。一位從事生態環保的社會學家曾經指出:“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滿目蒼痍的世界時,我們應當明白,對世界最大的毀壞不是別的,而是我們內心燃燒的欲望。如果我們不把愛財之心變成更多的熱愛自然,如果我們不把占有的欲望變成存在的審美,如果我們不把對錢的渴望變成對生命意義更崇高的追求,我們的世界是不會僅僅被揚湯止沸的環保行爲拯救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心靈環保也正是生態環保的關鍵所在。在全社會都在呼籲生態環保的今天,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心靈環保的行列中來。

   讓我們的心靈擁有一個純淨的空間!讓我們的世界擁有一片純淨的藍天!

  

  

《心靈環保》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環保思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