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本文的寫作之前,我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在這裏,我不想再重複那些讓人觸目驚心的報道和數據,相信這對于每一位真正關心環境問題的人都不是新鮮的話題。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就環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展開論述,相信在這一點上,應該也不會有人公開地表示反對。但問題是,爲什麼環境惡化始終得不到有效的逆轉?
如果將環境汙染比作地球的一場疾病,在“病來如山倒”的今天,我們是不是還能夠對它的痊愈抱有樂觀的態度?我想,問題的關鍵一方面在于實際行動;一方面還在于治療方案,在于所采取的措施是治標還是治本。
如果我們的環境保護僅僅在汙染出現後設法治理,只是在災難降臨後設法補救,那麼,在這場環保與環境危機的賽跑中,我們永遠都是被動的,注定無法獲得最後的勝利。事實上,真正的汙染源不只是幾家企業,也不只是幾個伐木者,而是當今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
人生佛教的弘揚,正是致力于從佛法的角度爲民衆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並以此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那麼,在環保的問題上,佛法又能爲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啓迪和幫助呢?
一、克服欲望與貪婪
在佛法中,將貪、嗔、癡比作危害我們心靈健康的叁毒。盡管它們是無形的,至少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任何一種科學儀器可以測量到它們的存在,但由此帶來的後果卻往往是有形的。我們的生存環境之所以會惡化到今天這種危機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類的貪婪所致。
所以,不僅古今中外的宗教家和智者們都將少欲知足作爲人類的美德,作爲人格升華的基礎。在佛教的修行中,同樣以此作爲理論和實踐的准則。在《佛遺教經》中,佛陀這樣告誡他的弟子們: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亦複不爲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如果說,對于一個修道者來說,過多的欲望能夠阻礙他的解脫,那麼,對于整個人類的命運而言,過多的欲望就會造成毀滅性的災難。需要說明的是,我在這裏所說的欲,主要是指盲目的物欲。因爲佛教將欲分爲善、惡、無記叁類,並非所有的欲望都是不合理的。
欲望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能量”,就在于它永遠都處于發展的進程中,如果不從根本上對治它,鏟除它,它就會無休止地驅使我們爲之效力。現代人非常重視個人的自由,我們總是在抱怨環境的束縛,抱怨家庭的束縛,事實上,即使外在環境沒有給我們製造任何壓力,我們的心靈也未必能夠獲得真正的自由。
因爲欲望是無所不在的,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被它控製,將自己的主權拱手相讓。欲望又是永無止境的,一個欲望得到了暫時的滿足,新的欲望就會接踵而至,向我們提出更多的要求。當我們有了一千塊的時候,就希望得到一萬塊,然後我們就必須爲完成這九千塊的目標努力;當我們有了一萬塊的時候,就會希望得到十萬塊,然後我們又必須爲完成這九萬塊的目標努力。常常是我們擁有得越多,反而感覺自己缺少得越多。一個只有一千塊的人,認爲自己只缺九千塊;可一個有一萬塊的人,就會認爲自己還缺九萬塊。既然世界上已經有擁有億萬家産的人,我們希望得到的一萬和十萬似乎並不是過高的要求,希望得到百萬和千萬似乎也不是癡人說夢。且不論我們最後究竟能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向誰去索取這一切?不論我們采取什麼樣的方式,負擔最終會落到自然的身上,因爲大自然才是生産資料的唯一提供者。
人類曾經夢想製造出永動機,其實,欲望就是我們的永動機。具體到每個人,這一生的欲望會隨著色身的消亡而結束。但對于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一方面,個人欲望正隨著經濟發展而飛速增長;一方面,人口遞增又製造出了龐大的基數。所以,這臺以欲望作爲動力的機器,非但永遠不會停止,還會以更強勁的功率運轉。在現代社會中,習慣以數字來總結一切:人均收入、國民生産總值等等。如果欲望也能以相應的數字化的指標來進行衡量,我相信,不論是人均欲望還是世界欲望總值,都遠遠超過了以往各個時代。
而和這急劇增長的欲望所對應的又是什麼呢?是地球上日益貧乏的資源儲備,是業已失去平衡的生態環境。或許,我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關心森林的減少,去關心水土的流失,去關心臭氧層的空洞。但即使再麻木的人,也不會看不見河流的汙染,不會感覺不到空氣的汙染。長此以往,不僅我們所向往的財富會成爲無本之木,即使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會受到致命的影響。我們還能喝什麼?我們還能呼吸什麼?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我們不能對欲望進行有效的節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能落得自掘墳墓的下場。那麼,如何才能對治我們的欲望呢?佛陀接著告訴我們: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爲五欲所牽,爲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
知足,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知足方能常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在過去的叢林中,老和尚總是告誡弟子們要惜福。現在想來,這句話的確特別有道理。
從個人來說,一生的福報有相對的固定性;從人類的生存環境來說,擁有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在過去幾千年,我們已經習慣于大自然無私的奉獻和給予,似乎大自然的寶藏是無盡的,可以供我們盡情索取。但隨著人類對地球有了更多了解之後,我們才發現,地球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說大自然的恩賜是人類共同的福報,那麼,它不僅屬于我們的祖先,屬于我們,更屬于我們的子孫後代。曾經有人說過,我們不是從祖先的手中繼承了這個地球,而是從後代的手中借來了這個地球。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合理使用,而是像敗家子般任性而爲,那麼,大自然賜予的這份福報很快就會被我們揮霍一空。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子孫又何以爲生?等待人類的又將是什麼樣的命運?
十六世紀以來,在西方唯物論思想的指導下,人們以爲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高于一切。當追求物質利益成爲生活的最高目標時,人類也不知不覺地物化了。我們總以爲,只要有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人類就能過上幸福生活,世界就能獲得和平安定。但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卻是: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爲爭奪資源而導致的爭鬥也始終沒有停止。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物質生活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准,歸根到底還是人類自身的問題。確切地說,是人類心靈的問題。
佛教認爲,心靈是主導人類行爲的關鍵力量。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只要人類的貪、嗔、癡還存在,對能源的過度開發就不會停止,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也不會停止。如果我們希望擁有清淨、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淨化我們的心靈,克服我們心中的貪、嗔、癡。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有光明的前景。
二、糾正幸福的觀念
近幾個世紀以來,科技發展爲人類帶來了嶄新的生活。尤其在西方發達國家,物質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雖然中國人窮了很久,但在過去那些缺乏參照的年代,我們並沒有因爲貧窮而失去心理的平衡。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驚奇地發現,外面的世界原來如此精彩。幾乎在一夜之間,致富成了民衆最爲迫切的願望。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化,其實就是一種西化。應當承認,富足的生活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而在這一點上,人類也的確擁有平等的權利。各行各業都在與世界接軌,爲什麼我們的生活水准就不能向發達國家看齊呢?
理論上說,這一要求是合理的。那麼,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又是什麼呢?雖然我們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國土,雖然我們向來以地大物博而引以爲豪,可中國還有太多的人口,這使得我們的人均資源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中國從道德社會迅速走向功利社會的今天,這無法改變的現實並不能阻擋“一切向錢看”的沖動。在民衆心目中,有了錢就可以脫貧,有了錢就可以達到小康,擁有財富似乎就擁有幸福。既然財富等同于幸福,只要能得到幸福,自然會不惜一切。
在發展經濟的共同目標下,人們潛在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激發。遺憾的是,在很多時候,人類的創造力與破壞力是成正比的。森林被大批砍伐,礦産被過度開發,連野生動物也在劫難逃。是的,或許它們都轉換成了我們夢寐以求的財富,但自然卻因此而更爲貧瘠。錢很快就會用完,樹木又需要多久才能成林呢?生態又需要多久才會恢複呢?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財富能否等同于幸福呢?我們在世間的生存,的確離不開必要的物質條件。但在基本生存解決之後,財富還能爲我們帶來什麼?錢能買到藥品,卻買不到健康;錢能買到食物,卻買不到食欲;錢能買到享樂,卻買不到快樂。
在今天,很多人對財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爲了維持生計,而是轉向財富的積累。對于他們來說,財富的意義或許就體現在數字的變化上,今天增加一個零,明天又減少一個零,如此而已。問題是,一旦陷入這樣的追求,心態就會隨著數字的增減而變化,似乎人生的全部意義便在于此。只要有利可圖,其它一切又算得了什麼?現在有句話叫做“窮得只剩下錢了”,這並不僅僅是幽默。事實上,正是相當一部分人的真實寫照。可悲的是,當整個社會也走向這一歧途時,道德解體了,自然破壞了。最後…
《佛教的環保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