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結果或許就是,整個世界也窮得只剩下錢了。
這使我想起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做夢都想發財的人,一天,幸運終于降臨到他的頭上,甚至比他想要得到的更多。因爲他獲得了點石成金的魔力,任何東西只要一經他的手,就會變成真正的黃金。他迫不及待地將他的屋子變成了黃金的宮殿,然後是花園、街道。當最初的狂喜漸漸平息之後,他想起應當和家人一道來分享這份奇迹,可他的妻兒也成了冷冰冰的金子塑像。于是他開始感到孤獨,只好安慰自己說:“畢竟,我有了再也用不完的黃金,雖然沒有了親人,但我還可以用金子買到我想要的一切。”結果他很快對購物也厭倦了,因爲他買來的一切都變成了同樣的金子。最後,他開始餓了,這時他才發現所謂的幸運已爲自己帶來了最大的不幸,因爲所有的食物在他手中都成了無法食用的金子。“老天呵,把我的魔力收回去吧!”他哭泣著、懇求著,在饑餓和孤獨中漸漸地死去。
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變成了錢,錢能夠買到的或許也只是錢了,我們又將何以爲生?所以說,財富決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標,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幸福是由衆緣和合而成。從個人生活來說,幸福離不開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身體。此外,和睦的家庭、真誠的朋友、純潔的情感,也都是幸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整個社會來說,我們的幸福又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礎上。時至今日,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地區與地區之間,乃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爲掠奪資源而爆發的爭鬥始終沒有停止。當世界失去安甯的時候,生活在其間的每個人又何嘗有幸福可言?而從生存環境來說,人類的命運又是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我們的幸福來自于自然的饋贈,來自于自然的哺育。所以,保護自然也是獲得幸福的必要前提。只有認識到幸福的真正內涵,我們爲尋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才可能行之有效。
叁、改變生活的方式
觀念直接決定了我們的價值取向,也直接影響著我們的行爲和生活方式。
生存離不開必要的物質利益,但我們應當如何追求利益呢?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一體的,我們的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也是一體的。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很少能意識到這一點。這與唯物主義的盛行是分不開的,既然人生是斷滅的,至多也不過百年而已,所謂的人生目標自然就不可能更長遠,眼前的利益也自然會高于一切。
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人們尋找一切可能致富的捷徑,絲毫不考慮這些短期行爲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八十年代中期,鄉鎮企業迅速遍及中國大地,在高峰期達到了一千多萬家,萬元村乃至億元村都不再是神話。但在農民們富起來了的同時,被占用的耕地有多少?被汙染的河流有多少?據有關專家預測,按照現有的發展趨勢,中國200年後就將無地可耕。
如果說農村的致富是以喪失土地爲代價,那麼,都市的繁榮又是以什麼換取的呢?爲了滿足我們日益膨脹的物欲,多少資源被無謂地消耗了?僅以包裝爲例,每年用于包裝的材料要吞嗜多少森林?要製造多少垃圾?我們將有用的資源變成無用的垃圾,僅僅是爲了刺激一下人們的消費欲。我們是否想過,帶動消費的同時,就是在鼓勵我們浪費--浪費所剩無多的自然資源!
在市場經濟的准則下,企業的成功在于能否製造商機,商業的繁榮在于能否帶動消費。這一切,使我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節儉是祖先們千百年來倡導的美德,但在今天,我們輕易地丟棄了這個傳統。僅僅是幾年的時間,我們甚至習慣了一次性消費。過去的人,一生也許都用不了幾雙筷子,但一次性筷子的推廣,使我們的消耗超出了祖先的幾百甚至幾千倍。是的,我們已經有了支持這種消費的財力,但我們是否也有支持這種消費的資源呢?還有那些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的飯盒、一次性的杯子、一次性的賓館用品……生活固然是多了點便利,但地球卻多了難以承載的垃圾。據說,在衛星照片上,這樣的白色垃圾已經和長城一樣醒目了。如果這也是現代文明的産物,那麼只能是文明的恥辱。
生活觀念的改變還表現在對時尚潮流的追逐。每年甚至每季度都會推出的流行時裝,使服裝僅僅因爲款式過時就被我們舍棄。即使是耐用的電子産品,同樣在以驚人的速度更新換代。我們已經有了彩電,我們的電腦也還可以繼續使用,但既然廠家推出了更新的型號,爲什麼就不能換一個?爲什麼就一定要像從前那樣物盡其用?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已然成了現代人的消費口號。需要指責的只是商家嗎?事實上,我們的消費觀也在決定著商家的投資取向,彼此的關系是相互的。
佛法認爲,任何行爲都需要有因和緣的推動,兩者缺一不可。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的市場導向其實只是一種外緣,是一種鼓動消費的增上緣,但關鍵因素還是取決于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懂得惜福,如果我們不是那樣喜新厭舊,不是那樣積極響應商家推出的每一款新品,市場的需求就不會那麼大,對資源的消耗也就不會那麼快,製造的垃圾也就不會那麼多。
如果我們將自己定位爲一個自然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實在所需無多。但如果我們將自己定位爲一個現代人,一個走在時尚前列的現代人,那麼我們的需求就會永無止境,對自然的消耗也會永無止境。所以,人類要改變生存環境,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觀念,回歸到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我們的需要越多,付出的也就越多。科技發展了,生産力提高了,但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變得輕松。正相反,現代人普遍都感覺活得很累,在競爭的壓力下不堪重負。我們不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們的自然。
四、正確認識人與自然
千百年來,人類依賴自然的給予生活,與此同時,對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終沒有停止,希望以此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那麼,人與自然究竟應當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呢?
在中世紀,神學占據了歐洲文化的主導地位。對上帝的信仰,使得回歸神的懷抱成爲人生唯一的歸宿。啓蒙運動之後,隨著人本思想的興起,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類在世界的地位也得到重新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傾向于二元對立,從上帝之子、自然之子轉而成爲地球的主人。人類不必臣服于上帝,更不必臣服于自然,正相反,萬物不過是爲我所用的消費品,自然不過是生産資料的提供者。人類在欲望的慫恿下,將征服自然當作理所當然的權利,從大自然中無盡地索取,以滿足人類最大限度的需求。
在東方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統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爲人生的真正享受,將人與自然的感應作爲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教更進一步提出了“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謂“依正”,即依報和正報。佛教將人類稱爲正報,將我們生存的世界稱爲依報。正報和依報是息息相關的,依報敗壞了,正報則無以生存。佛教認爲,世界是緣起的,它的存在和毀滅是來自條件的成敗,來自因緣的聚散,所謂“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那麼,它的發展規律又是怎樣的呢?佛陀告訴我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一偈頌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內在聯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與自然的關系,都是互相影響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破壞大自然,和大自然對立,無疑會使人類自取滅亡。
大自然孕育了人類,過去我們總是將自然比作母親。尤其在人類生活的早期,萬物有靈的思想曾經盛行于世界各個民族,這也使自然生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今天,隨著科學的發展,自然的奧秘被不斷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人類開始變得狂妄,與此同時,自然也開始失去了安甯。但無論我們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然,都無法改變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畢竟,我們生于斯,長于斯。我們建造了鋼筋水泥的城市,製造了現代科技的産品,但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我們的生活還是離不開腳下這片土地。現代化環境雖能爲生活帶來諸多便利,但卻不能滋養我們的心靈。只有回歸自然,才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放松,才會緩解緊張生活帶來的壓力。
在今天這個商業社會,似乎只有財富才是至高無上的。可是和大自然的給予相比,一個人擁有的財富又算得了什麼呢?是自然給人類提供了無盡的資源,使人類得以延續並發展。如果沒有汽車、電話,人類一樣可以生存,但如果沒有糧食和水,又能維持多久呢?更不必說我們須臾不可離開的空氣。所以,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才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我們離不開太陽帶來的光明,離不開江河對我們的哺育,更離不開大地對我們的負載。
現代化的生活環境需要通過勞動去創造,而大自然的給予卻不需要我們用金錢去交換。我們只要懂得珍惜,懂得保護,就能永遠享有。如果我們爲了眼前的一點利益,而以破壞自然爲代價,無疑是飲鸩止渴。現在有句話叫做“年輕時以健康換金錢,年老時以金錢買健康”。我們都知道,健康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或許能以自然來換金錢,到將來,我們還能以金錢買來大自然曾經無償爲我們提供的一切嗎?或許有人會說,河流汙染了,我們不是還有瓶裝的礦泉水可以喝嗎?那麼,到大氣汙染到無法呼吸的那一天,我們又去哪裏采集新鮮的空氣出售呢?即使可能,我們爲購買空氣而付出的費用,又需要多少勞動才能換來呢?
盡管人類對宇宙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但至少到目前爲止,還沒有發現比地球更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所以,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當我們居住的房子倒了,我們可以搬家;當我們生活的城市毀了,我們可以遷徙;可當我們生存的地球趨向毀滅時,人類又到哪裏…
《佛教的環保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