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环保▪P2

  ..续本文上一页的稳定性,但又是变化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在佛教中,往往将阿赖耶识比喻为流水,因为它具有流水般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的特征。这一理论既不同于唯物论者的断灭说,也不同于一神教的永恒说。唯物论者认为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而基督教等一神教,又将灵魂当作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得到救赎的灵魂可以在天堂享有永生,罪恶的灵魂则永远在地狱承受煎熬。从佛法的观点来看,生命虽然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有六道和四圣的差别,在十法界中,有生命层次最高的佛,有我们这些凡夫众生,还有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众生,即使就人与人来说,生命素质也存在高低的不同。但生命素质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塑造。所以说,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体,和灵魂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与灵魂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轮回的问题。如果像中观宗所讲的那样:“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没有我,没有造业的人,没有受报的人,但因果业报也不会消失,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比较深奥,不容易认识清楚,更难以理解透彻。

  3、心所

   前面所说的八识是心王的作,也就是心的主体。此外,还有心所,它辅助心王认识境界。任何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生,必然有心所与之相应,才能完成心的认识作用。在唯识宗里常以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心如师做模型,心所如徒弟在模型上涂抹颜色。由心所的现行,才能完成心王的认识。

   心理活动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首先是普通的心理,如心理学所说的注意、感觉、表象、意志等等,每当我们的精神活动产生时,这五种心理都会随之升起,在佛教里称为五种遍行心所。还有五种心理活动是在特定环境之下产生的,在唯识宗里称为别境心所。此外,还有关于止观的实践心理,也就是在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的种种心理状态。

   佛教对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修行,而修行的根本就是止恶行善,所以佛教又谈到了善的心理和烦恼的心理,也就是道德和罪恶的心理。什么是道德的心理和罪恶的心理呢?概括来讲,人类一切的罪恶,无非是由贪、嗔、痴所产生;而它们所对应的无贪、无嗔、无痴,则属于道德的心理。当我们的心王在活动时,会与不同的心理相应,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当我们的心与贪、嗔、痴烦恼相应时,就会在它们的驱使下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当我们的心与善念相应时,我们的所作所为也必然符合道德的规范。

   我们谈到,经济发展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影响到我们的心灵健康。事实上,外在的环境,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仅仅是染污我们心灵的增上缘,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说钱财就一定会使人变得肮脏,也不是说地位就一定会使人变得污浊。如果一个人面对财富和地位能够不起丝毫贪心,能够做到“不以物害己,不以物挫志”,金钱能不能染污他?地位能不能污染他?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些例子,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同样是面对他人的诽谤,有的人会火冒三丈,那一刻,他的心就被逆境污染了;而有的人则能泰然处之,他的心不会随环境所转;同样是事业有成,有的人会傲慢不可一世,那一刻,他的心就被自己的成就染污了;而有的人则谦卑依旧,不会因此而自以为是。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不良影响的,并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贪、嗔、痴烦恼。

   佛教将贪、嗔、痴、慢、疑称为根本烦恼,此外,还有随烦恼二十种。没有学佛的人,往往会把贪、嗔、痴当作自己生命的主人,心甘情愿地受它的驱使。贪心现起的时候,无论所贪的是人还是物,一颗心就粘在上面怎么也放不下,就迷失在其中怎么也不得安宁,于是不择手段地追求再追求,似乎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在占有的过程中;嗔心现起的时候,也是同样地执著,同样地锲而不舍。我们为了满足这些贪、嗔、痴烦恼,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不惜将自己的主权拱手相让。

   所以,我们要进行心灵环保,必须对自己的心有基本的认识,了解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弃恶扬善。我们要能够认清其中扰乱我们内心的力量,从而对它们生起警惕,防范它们的进攻,就像防范我们的冤家仇敌。当然,仅仅是防范还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对治它们,铲除它们的根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心从烦恼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保有清净祥和的状态。

  二、心的特征

  我们的心究竟具备哪些特征?面对纷扰的世间,我们常常会发出“人心难测”的感慨。其实,不要说我们没有能有能力去揣度他人的心,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心,我们又有几分真实的了解?又有几分确切的把握?我们常常在突如其来的情绪面前束手无策,心乱如麻,这正是因为我们对心的特征缺乏认识。

  1、缘起性

   佛法认为心是缘起的,也就是说,每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是由于因缘的聚合。

   我们的眼识需要有光线、距离、感官等九个条件才能产生作用;耳识需要八个条件才能产生作用;鼻识、舌识、身识分别需要七个条件;意识需要五个条件;第七识、第八识则需要四个条件。同样的道理,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无论是嗔恨心还是慈悲心,无论是道德还是罪恶的心理,也都需要众多条件的和合。

   为什么会有贪心?一方面是因为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方面是因为内心贪的种子使然。因为这贪的习惯在驱使,我们看到喜欢的东西时立刻就贪了。为什么会有嗔恨心?因为我们的内心埋藏有嗔恨的种子,所以,只要遇到不喜欢的对象或不顺心的环境时,嗔恨心立刻就被唤醒了,立刻就开始出动了。而道德心理的产生,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正如孟子所说:“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因为我们具有道德的心理意识,才能将慈悲和关爱施诸于他人。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每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其中既有内因的决定作用,也有外缘的辅助作用。佛菩萨为什么能够随缘不变?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贪、嗔、痴之心,因此,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如如不动。

  2、非断非常性

   那么,缘起又显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那就是无自性,这是佛教不同于唯物论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区别。既然心是缘起的,就不是固定的;既然心不是固定的,所以就有改造的可能,这也是我们能够通过修行而抵达解脱之道的理论依据。

   其他宗教基本持常见论,认为心是永恒不变。如果灵魂是固定不变的,那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善的不用改变,而恶的无法改变,到了天堂的一劳永逸,到了地狱的则永世不得解脱。

   唯物主义者则持断见论,认为心只是物质的产物,会随着肉体的消失而消失。也正因为这样,依唯物论而建立的道德观存在着重大的弊病。有句话叫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生命一旦只是屈指可数的几十年,只是没有未来的片段,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就会成为人类的首选,从而对生态环保和心灵环保构成极大的威胁。既然我们能够享有的生命是如此短暂,不如就尽情挥霍,不如就为所欲为。那种“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自掘坟墓的做法,无疑会使世界末日提前到来。

  3、心内潜藏着无量的种子

  佛法告诉我们,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不善的种子;有无漏的种子,也有有漏的种子。每个人的种子不同,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特别淡泊,有的人特别贪婪;有的人特别慈悲,有的人特别残忍;有的人特别谦和,有的人特别傲慢。

   心灵环保就是从改变这些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内心,善和恶就像是交战的双方,而我们自己就是提供给养的那个人。我们每天所起的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我慢心和嫉妒心,都在滋养着我们的烦恼心理,都在给那些有漏的种子浇水,使它们不断增长,使它们的力量不断壮大,当它们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时,我们的人格就会随之而堕落。反之,如果我们能够从善如流,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心理,人格就能得到纯净和升华。

   学佛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过程,这也是佛法不同于哲学的区别所在。虽然哲学也讲到本体,但只是停留在分析认识上。而佛法所阐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的,我们只要如法修行,开发出自身的无漏智慧,同样有能力证佛所证。因为佛法的真理是实证的,因而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我们仅仅通过意识去认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在禅宗的修行里,要我们在“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生”时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要一念不生?因为一念产生之时,就已落入意识的范畴。而我们所要认识的智慧和真理,是超越意识的境界,是要通过无漏的智慧去证得。

   我们开发智慧的过程也是缘起的,在唯识宗里叫做转依,也就是转变阿赖耶识里的种子,不断扬弃其中不善的、杂染的成分,吸收并开发善的力量,使无漏种子的清净识得以显现,使我们的生命素质得到改善。

  4、心有多种频道

   我们的心灵有种种心所,每一种心所都包含着相对的两个方面。智慧和愚痴相对,精进和懈怠相对,贪婪和淡泊相对,嗔恨和慈悲相对。在生活中,我们时常都面对着这样的矛盾:佛法要求我们放弃对五欲的贪著,可从感情上来说,我们又的确想去追求;佛法要求我们对众生慈悲,可遇到违背我们意愿的人和事,又实在难以克服自己的嗔恨;佛法要求我们精进,可习气又使我们常常处于懈怠的状态中。

   我们的种种心所,又像是一个个频道,使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某种状态。当我们进入贪的状态时,眼前就…

《心灵环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环保思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