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环保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一谈有关心灵环保的课题。

   环保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的潮流所向。在这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地球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在日复一日地被污染。生活在城市的人会感觉特别明显,曾几何时,纯净的蓝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堪称奢侈的享受。水是生命之源,但我们能够喝到的是什么?清洁的水源似乎只有电视广告中才得以一见。我们的生活被钢筋水泥包围着,被喧闹嘈杂包围着,被工业的废气包围着。污染造成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孕育过中华文明的黄河已干涸得近于枯竭,而长江沿岸的水土流失则使得特大水灾频频发生。面对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还不能开始反省,不能检点我们的行为,终有一天,这个地球会不再为我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庇护。

   这一切和一味强调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在今天这个社会,利润最大化原则几乎左右了所有人的生活观念。而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它所造成的不仅是那些有形的污染,所破坏的也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在不知不觉中逐步侵蚀着我们的心灵。今天,人类的物质条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富足,我们有了现代化的的生活,有了形形色色的享乐,但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事实上,现代人所面临的烦恼和痛苦丝毫没有减少。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正相反,在物欲的怂恿下,我们的贪、嗔、痴正在随之地增长,我们所造下的杀、盗、淫、妄诸业也在随之增长。我们以为自己在追求、在收获,却从来没有想到,这种“危身弃生以殉物”的人生,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如果说生态保护是今天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那么,心灵环保的提倡也有着同样迫切的需要。因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幸福,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保护好我们内在的心灵?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心的名称及分类

  首先,要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心的名称和分类。在佛教里,关于心的阐述有心、意、识和心王、心所这几个概念。

  1、心、意、识

   通常,我们所说的心就是指我们的肉团心,而佛教里对心所赋予的内涵是“积集义”,也就是能够积累种种经验。在有情无尽的生死过程中,我们所有的生命经验,以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储存在我们的内心,由我们的心来聚集并保存。它像是一个容量无限大的仓库,正如某位作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

   第二个概念是意,意为思量义,即能够思维的特征。思维有时需要借助外在环境,有时不需要借助外在环境。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储存着许多思维的素材,那就是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即使我们闭起眼睛,思维照样可以进行,照样能够陷入遐想之中,这就是意所具有的功能。

   第三个概念是识,识为了别义。当我们的六识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时,我们能够对所接触的对象进行分别和判断,能够区别高下、善恶、美丑,这就是识所产生的作用。

   2、八识

   A、五识

   心、意、识是佛教对心所赋予的三个概念。在唯识宗里,又将心分为八识,其中,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的是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但五识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在唯识宗中称为现量。什么是现量呢?就相当于哲学里所说的直觉,它不介入思维,因而所缘的境界必须是当前的。换句话说,前五识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作用,必须在眼睛看到物体的当下,耳朵听到声音的当下,鼻子闻到气味的当下,舌头尝到味道的当下,身体接触环境的当下。当境界没有出现我们的眼前时,眼识不会产生作用;当声音没有抵达我们的耳朵时,耳识不会产生作用;当气味没有传到我们的鼻子时,鼻识不会产生作用;当味道没有经过舌头时,舌识不会产生作用;当环境没有和我们发生关系时,身识不会产生作用。

   所以说,眼、耳、鼻、舌、身是帮助我们获得感觉的五个器官,也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五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器。再高明的科学家也要借助仪器才能观察星空,才能探测石油,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要借助于五识的帮助。对盲人而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是不存在的;对聋人而言,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也是不存在的。对那些虽有眼根、耳根,但功能比较差的近视眼、老花眼或听力障碍者,器官的迟钝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而对那些通过修行获得天眼通、天耳通的人来说,他们经过特殊训练的仪器,又比我们常人高明许多。

   常人的眼睛叫做肉眼,它所能认识的范围极其有限,只能看到光明而看不到黑暗;只能看到近处而看不到远处。在一部名为《超视觉世界》的影片中,所展现的世界都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我们的眼识如此,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也同样如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五识所能认识的世界非常狭窄。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地依赖它们,觉得能够看到的才存在,而无法看到的就不存在;能够听到的才存在,无法听到的就不存在。这样的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将其作为衡量是非的唯一标准,无异于一叶蔽目。

  B、意识

   五识而外,是第六意识。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茶杯并觉得它是茶杯时,已不单纯是眼识在产生作用,而是进入了意识的范畴;当我们觉得一个茶杯的好或不好时,也是意识在进行判断。眼识对境界的认识,在时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现在的境界;在空间上来说,只能认识眼前的境界,而且它是不带名言的。所以,佛教里称眼识为现量,是“现量缘境”。

   我们现在所能够感觉到的一切思维活动,基本都属于意识的作用。意识除现量以外,还有比量和非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判断、推理。当然,我们的判断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判断为比量,错误的判断为非量。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取决于第六意识的作用。而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对这个世界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前面说过,我们现有的许多认识都是不完整的,是依我们有限的经验得来。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无疑会有许多偏差乃至根本的错误。所以,我们要通过闻思经教,以正确的方法对世界进行观察、认识和分析。在唯识宗的修行里,有四种如实智,只有经过如理的思维之后,我们对世界才能达成真实的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佛法的修行应该从分别而不是无分别入手。很多人学佛之初,看了两个禅宗公案,就要无分别。但如果我们开始就不分别的话,只能永远生活在错误的观念里,当我们连是非尚未辨别清楚时,所谓的修行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先要分别,在对世界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进一步修止、修观,方能成就无分别智。当我们修观感到困难时,还要从观里面出来,再作进一步的分别,使我们所认识的境界得到确认。

   意识除了具有认识的作用,还能支配我们的行为,无论是造善业或恶业,主要也是在它的指使下进行。所以,整个修行的过程都是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如果说错误的分别是贪、嗔、痴产生的根源;那么,正确的分别就是开发智慧的基础。

  C、末那识

   前五识和第六意识,都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而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所谓潜意识,也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它的活动。虽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事实上,它直接影响着意识的活动。

   第七识在佛教里叫做末那识,末那是梵语,为染污义。它的特点是“恒审思量我相随”,也就是说,它时时刻刻在围绕着自我运转。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想到最多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自我,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做任何事情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并以自我为中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就是末那识的作用。末那识的现行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烦恼与它恒常相应,这四烦恼是致使末那识产生强烈自我的根源所在。在它们的作用下,我们整个身心都被强烈的我执所包围。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是好事或坏事,都不会忘记这个自我,都不会忘记去著相,这就使得我们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地带着功利的色彩。

  D、阿赖耶识

   第八识在佛教里叫做阿赖耶识,它是我们生命的宝藏,是一切身心活动产生的根源。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这些经验也叫种子,我们曾经做过的每件事,曾经说过的每句话,都会在生命中播下相应的种子;甚至我们的起心动念,每一次贪心,每一次嗔恨心,每一次慈悲心的产生,也都会形成不同的种子。正因为阿赖耶识忠实地保存着我们的生命经验,所以我们做过的一切,乃至无始以来做过的一切,才会功不唐捐。

   阿赖耶识既是生命经验的储藏室,同时也是我们命运的主宰。众生无始以来在六道流转生死,沉浮不定,从天上到人间、到地狱,虽然每一期的色身在不断消亡,不断转换成新的躯壳、新的生命形式,但阿赖耶识始终贯穿其间。佛教不讲灵魂,而以阿赖耶识作为轮回的主体。有人可能会不解:阿赖耶识和灵魂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要知道,灵魂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阿赖耶识则刹那生灭,相似相续,它时刻都在随着我们的所作所为而变化。当我们行善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善的种子,生命中善的力量就随之增长;当我们作恶的时候,就是在阿赖耶识里播下恶的种子,生命中恶的力量也随之加强。阿赖耶识虽有相对…

《心灵环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环保思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