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環保▪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穩定性,但又是變化的,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在佛教中,往往將阿賴耶識比喻爲流水,因爲它具有流水般相似相續而不常不斷的特征。這一理論既不同于唯物論者的斷滅說,也不同于一神教的永恒說。唯物論者認爲精神是物質的産物,形散則神滅;而基督教等一神教,又將靈魂當作是固定不變的實體,得到救贖的靈魂可以在天堂享有永生,罪惡的靈魂則永遠在地獄承受煎熬。從佛法的觀點來看,生命雖然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有六道和四聖的差別,在十法界中,有生命層次最高的佛,有我們這些凡夫衆生,還有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衆生,即使就人與人來說,生命素質也存在高低的不同。但生命素質不是固定的,而是取決于我們的行爲和觀念,取決于我們對它的塑造。所以說,阿賴耶識作爲生命的主體,和靈魂又有著本質的區別。當然,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它與靈魂也有一些相似之處,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輪回的問題。如果像中觀宗所講的那樣:“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沒有我,沒有造業的人,沒有受報的人,但因果業報也不會消失,對于一般人來說就比較深奧,不容易認識清楚,更難以理解透徹。

  3、心所

   前面所說的八識是心王的作,也就是心的主體。此外,還有心所,它輔助心王認識境界。任何一種心理活動的産生,必然有心所與之相應,才能完成心的認識作用。在唯識宗裏常以這樣的比喻來說明:心如師做模型,心所如徒弟在模型上塗抹顔色。由心所的現行,才能完成心王的認識。

   心理活動大致可分爲幾種類型:首先是普通的心理,如心理學所說的注意、感覺、表象、意志等等,每當我們的精神活動産生時,這五種心理都會隨之升起,在佛教裏稱爲五種遍行心所。還有五種心理活動是在特定環境之下産生的,在唯識宗裏稱爲別境心所。此外,還有關于止觀的實踐心理,也就是在修禅定的過程中會出現的種種心理狀態。

   佛教對心理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目的是爲了指導我們的修行,而修行的根本就是止惡行善,所以佛教又談到了善的心理和煩惱的心理,也就是道德和罪惡的心理。什麼是道德的心理和罪惡的心理呢?概括來講,人類一切的罪惡,無非是由貪、嗔、癡所産生;而它們所對應的無貪、無嗔、無癡,則屬于道德的心理。當我們的心王在活動時,會與不同的心理相應,進而産生不同的行爲。當我們的心與貪、嗔、癡煩惱相應時,就會在它們的驅使下做出不道德的行爲;當我們的心與善念相應時,我們的所作所爲也必然符合道德的規範。

   我們談到,經濟發展在造成環境汙染的同時也影響到我們的心靈健康。事實上,外在的環境,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僅僅是染汙我們心靈的增上緣,並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說錢財就一定會使人變得肮髒,也不是說地位就一定會使人變得汙濁。如果一個人面對財富和地位能夠不起絲毫貪心,能夠做到“不以物害己,不以物挫志”,金錢能不能染汙他?地位能不能汙染他?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發現這樣的一些例子,在同樣的環境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同樣是面對他人的誹謗,有的人會火冒叁丈,那一刻,他的心就被逆境汙染了;而有的人則能泰然處之,他的心不會隨環境所轉;同樣是事業有成,有的人會傲慢不可一世,那一刻,他的心就被自己的成就染汙了;而有的人則謙卑依舊,不會因此而自以爲是。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真正能夠對我們産生不良影響的,並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貪、嗔、癡煩惱。

   佛教將貪、嗔、癡、慢、疑稱爲根本煩惱,此外,還有隨煩惱二十種。沒有學佛的人,往往會把貪、嗔、癡當作自己生命的主人,心甘情願地受它的驅使。貪心現起的時候,無論所貪的是人還是物,一顆心就粘在上面怎麼也放不下,就迷失在其中怎麼也不得安甯,于是不擇手段地追求再追求,似乎人生唯一的目標就是在占有的過程中;嗔心現起的時候,也是同樣地執著,同樣地锲而不舍。我們爲了滿足這些貪、嗔、癡煩惱,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換,不惜將自己的主權拱手相讓。

   所以,我們要進行心靈環保,必須對自己的心有基本的認識,了解可能出現的種種心理狀態,才能有針對性地棄惡揚善。我們要能夠認清其中擾亂我們內心的力量,從而對它們生起警惕,防範它們的進攻,就像防範我們的冤家仇敵。當然,僅僅是防範還是不夠的,還要進一步對治它們,鏟除它們的根源,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我們的心從煩惱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保有清淨祥和的狀態。

  二、心的特征

  我們的心究竟具備哪些特征?面對紛擾的世間,我們常常會發出“人心難測”的感慨。其實,不要說我們沒有能有能力去揣度他人的心,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心,我們又有幾分真實的了解?又有幾分確切的把握?我們常常在突如其來的情緒面前束手無策,心亂如麻,這正是因爲我們對心的特征缺乏認識。

  1、緣起性

   佛法認爲心是緣起的,也就是說,每一種心理活動的産生都是由于因緣的聚合。

   我們的眼識需要有光線、距離、感官等九個條件才能産生作用;耳識需要八個條件才能産生作用;鼻識、舌識、身識分別需要七個條件;意識需要五個條件;第七識、第八識則需要四個條件。同樣的道理,任何心理活動的産生,無論是嗔恨心還是慈悲心,無論是道德還是罪惡的心理,也都需要衆多條件的和合。

   爲什麼會有貪心?一方面是因爲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一方面是因爲內心貪的種子使然。因爲這貪的習慣在驅使,我們看到喜歡的東西時立刻就貪了。爲什麼會有嗔恨心?因爲我們的內心埋藏有嗔恨的種子,所以,只要遇到不喜歡的對象或不順心的環境時,嗔恨心立刻就被喚醒了,立刻就開始出動了。而道德心理的産生,也是基于同樣的原理,正如孟子所說:“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隱之心”,因爲我們具有道德的心理意識,才能將慈悲和關愛施諸于他人。

   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每一種心理活動的産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其中既有內因的決定作用,也有外緣的輔助作用。佛菩薩爲什麼能夠隨緣不變?是因爲他們已經沒有了貪、嗔、癡之心,因此,無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如如不動。

  2、非斷非常性

   那麼,緣起又顯示了什麼樣的特點呢?那就是無自性,這是佛教不同于唯物論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區別。既然心是緣起的,就不是固定的;既然心不是固定的,所以就有改造的可能,這也是我們能夠通過修行而抵達解脫之道的理論依據。

   其他宗教基本持常見論,認爲心是永恒不變。如果靈魂是固定不變的,那修行就變得毫無意義,因爲善的不用改變,而惡的無法改變,到了天堂的一勞永逸,到了地獄的則永世不得解脫。

   唯物主義者則持斷見論,認爲心只是物質的産物,會隨著肉體的消失而消失。也正因爲這樣,依唯物論而建立的道德觀存在著重大的弊病。有句話叫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生命一旦只是屈指可數的幾十年,只是沒有未來的片段,及時行樂的人生觀就會成爲人類的首選,從而對生態環保和心靈環保構成極大的威脅。既然我們能夠享有的生命是如此短暫,不如就盡情揮霍,不如就爲所欲爲。那種“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的自掘墳墓的做法,無疑會使世界末日提前到來。

  3、心內潛藏著無量的種子

  佛法告訴我們,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裏儲藏著無窮無盡的種子,其中有善的種子,也有不善的種子;有無漏的種子,也有有漏的種子。每個人的種子不同,因此也就有著不同的特點:有的特別淡泊,有的人特別貪婪;有的人特別慈悲,有的人特別殘忍;有的人特別謙和,有的人特別傲慢。

   心靈環保就是從改變這些種子開始。在我們的內心,善和惡就像是交戰的雙方,而我們自己就是提供給養的那個人。我們每天所起的貪心、嗔恨心、愚癡心、我慢心和嫉妒心,都在滋養著我們的煩惱心理,都在給那些有漏的種子澆水,使它們不斷增長,使它們的力量不斷壯大,當它們具有壓倒一切的優勢時,我們的人格就會隨之而墮落。反之,如果我們能夠從善如流,積極培養自己的道德心理,人格就能得到純淨和升華。

   學佛就是轉染成淨、轉識成智的過程,這也是佛法不同于哲學的區別所在。雖然哲學也講到本體,但只是停留在分析認識上。而佛法所闡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親證的,我們只要如法修行,開發出自身的無漏智慧,同樣有能力證佛所證。因爲佛法的真理是實證的,因而就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我們僅僅通過意識去認識,還遠遠不夠。所以在禅宗的修行裏,要我們在“不思善、不思惡,一念不生”時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爲什麼要一念不生?因爲一念産生之時,就已落入意識的範疇。而我們所要認識的智慧和真理,是超越意識的境界,是要通過無漏的智慧去證得。

   我們開發智慧的過程也是緣起的,在唯識宗裏叫做轉依,也就是轉變阿賴耶識裏的種子,不斷揚棄其中不善的、雜染的成分,吸收並開發善的力量,使無漏種子的清淨識得以顯現,使我們的生命素質得到改善。

  4、心有多種頻道

   我們的心靈有種種心所,每一種心所都包含著相對的兩個方面。智慧和愚癡相對,精進和懈怠相對,貪婪和淡泊相對,嗔恨和慈悲相對。在生活中,我們時常都面對著這樣的矛盾:佛法要求我們放棄對五欲的貪著,可從感情上來說,我們又的確想去追求;佛法要求我們對衆生慈悲,可遇到違背我們意願的人和事,又實在難以克服自己的嗔恨;佛法要求我們精進,可習氣又使我們常常處于懈怠的狀態中。

   我們的種種心所,又像是一個個頻道,使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某種狀態。當我們進入貪的狀態時,眼前就…

《心靈環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環保思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