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性釋義▪P2

  ..續本文上一頁派在精氣神功夫上,以守竅守丹田爲執一之唯一法門、而誤盡蒼生矣。此又誤解“內靜”。兩字,而其弊有由來也。今略論之。古人內靜之功,守之彌笃。但靜坐者,每反覺心之紛亂。此本是靜之初步,如水之能見底者,其上清也。彼以心之紛亂無安著處,遂無形流于壓製,不知心念只有隨覺隨去不理之一法一理,或思有以製止之,皆心上加心,徒增紛亂。且此守一功夫,必靈機活潑者,庶無呆守死執之病。再加心有靜內之見,于是存于肉體之內,久久靜極,自見血氣流轉上下升沈,此時甚覺舒適,且可除病長生。而練精化氣,練氣化神之法以起,功夫深入,自可聚精成形,陽神自頂門而出,然而攝心內定之功,外敬之法,忘之久矣,轉以精氣神爲道,爲心,爲無上妙法,彼心無把持,陽神遠出,逢得小通,不知一遇幻境,心便惑蕩或受驚嚇,即不能回入軀殼而成癫狂,此流弊何可勝道。再加築基不能自然,一涉貪得,又成阻閡,以至腹脹而死。蓋心未動前之精,是爲真精,一動即爲濁精。心著于丹田,氣即隨之,濁精固于一處,不化則脹結,不善化則漏精而死。此全是肉體上危險功夫,究于道何關,此可痛也。然原其初心,未始不想內靜求定,徒以貪得長生不死,或得小神通,誤入歧途。此所以爲外道,余名爲假道真修,以彼用功,實實真切,不似佛門之不究心地,專務名相,用功不自痛切,但利口辯,此爲真佛假修,我當自愧之不暇,何可譏彼外道也。

   精氣神本是天然流轉,自有常軌,惟嬰孩能任其自然,以彼妙在無心也。世上惟有兩種人不同,一是多疑慮而人事繁雜,斤斤計較得失恐怖之人,常將此心外馳紊亂,精氣神出于軌外,而無法統攝,是以多病惱而短命。一是外道修持,督促其心,使精氣神硬就軌道,反失去自然,遂易固凝不散,諸病有如上述。故當以嬰兒爲師,每日常若無心,無心則血氣自循軌道而周天,養之厚,則用之笃銳,智慧自由定中出矣。長生之法,即在其中。今一貪取,便是因地不正,不修心而修肉體,即是不正。至于巧立多名,故示神奇,自以爲謹慎從事,不知轉以害人也。彼道家天隱子有言曰:言涉奇詭,適之使人執迷,無所歸本雲。旨哉此言!

   道家惟龍門爲正,其用氣功,概不著意。心爲丹田,若存若亡。本來此法,密宗中亦有之,只刹那間暫存,旋即舍去勿守,其心自攝,其神自安,心神安則精氣固,自然無病延年。惟難在有恒而易于忘記。密法專在練心,非以練身。不知密者,每疑爲與外道不異,不知有天淵之隔。密宗專有氣功一門,此爲大手印法,不輕傳授,以非有特殊根基者,防其誤己誤人也。道家取其意而不全,誤于有著,且種種附會,世人譏爲迷信,非無故也。或問化一頑固人與矯正一邪僻人孰難?余曰:化頑固人難且十倍。人每不信,乃引申蒙子之說曰:古民難化,今人易化,以古民性樸,而今民性詐也。蓋樸止也,詐流也。正猶土地,詐猶水也。水可決使東西,土可決使東西乎?斯言雖因唐懿宗之昏庸而發,實是的論。佛門中論上上根器者每取不羁之才,然亦必觀其人是否有福德,而福德又必視其人之天性是否渾厚。是以器小而具世智者,難以入道。

   老子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且問知個什麼?知即是慧照,照見人之善處,可以自慚,照見自己不善處,足以自愧。菩薩不見他過,即是心中無物。果能心中無物,更何人我善惡慚愧之可說?根本不可得,即是大明。此所謂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然而終日未嘗離于爲、廢于事、知于味也。

   老子曰:“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此一段正表無形性體之萬古恒存而永不變也。此不可以眼見,惟恍惚以心見之。此象爲無形無相之象。精者,金剛不壞之體也,實實信而有據,非斷滅無物之謂也。此中具有恒沙妙用,故不可曰性體,而名曰道。以道之中,無美不備,故曰,以閱衆甫。甫者,美也,如鐵之用變化萬千,無不美備。然全賴乎堅硬之性,其堅硬不可得而見也,無形象也,真精而已。

  心性釋義(二)

   欲見乎性,須先明心。性爲心之體,心乃性之用,體用非二,皆名言耳。性無形段,常恒不變,不生不滅,非可眼見,故名實相。心爲幻有,緣境而起,似有生滅,而實無生,故名幻心。心發于性,滅還于性,動不見其來,息不知其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言明心者,明此幻象似有去來,尚可以理解,明其爲幻也。言見性者,意見其實相決有,但可自覺,無法以示人耳。實相者,非有相之相也,心息則見,如波止而湛寂之水自顯,能見性者,即同諸佛。以常見此性體,而不爲外境所惑,內見所囿,超然離一切諸相矣。心無所著,則此法性周遍法界,無所不包,故名性海。此人之同具,無別聖凡,以迷悟之分,遂若爲二,悟則處處之見性,雖紛亂之際,亦自了然。心即于境,無惑亂顛倒諸苦,大機大用,發乎至性,遂能無一事而不可應,無一處而不是道,無一物而可迷,無一境而不空,爲超然大自在者矣。

   心者,主于中而包羅萬有者也。心者,土也,藏于身而可化生萬法,故名法性身。衆生心心不斷,有如無盡之鎖鏈,若心心心心心聯系而下,是以妄念不斷,幻成生死,而有六道。然此“心”字,明表上無可加,見聞了了,廓然無有,是心之正者,乃名真心。宗門心性不分者,即指此寂然之心爲性,不可分也。若稍加一“丿”則變爲必矣。心取于相即成爲“想”,心上加刃即成爲“忍”,心爲形奴而爲“怒”,心與心如而爲“恕”,心心相互成爲“恒”,心戀往昔成爲“惜”,盡于己之爲“忠”,閉于門之爲“悶”,上下不安之爲“忐忑”,千變萬化皆心上所加,非心之正也,乃妄也,幻影也。而世人獨指此幻妄者,名之曰“我心”,《圓覺經》所謂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此生死顛倒之本也,亦即恒沙世界無盡衆生若幹人事起滅變化之所建立也。即佛菩薩之度生弘化,亦如空華之亂起滅耳,豈有實體,然不可言斷滅也。心上雖起萬千變態,而心之本位勿移也,善無所加,惡無所損,此不可移者,亦假名曰“菩提”而已。菩提無相,而真實不虛,乃名實相,此不生不滅之性也。今見無所加之心,爲蕩然無著之心,此無心心也,無心可心,而不動之性見矣。

   佛菩薩與衆生皆不能無念,衆生念念有著輾轉系戀,不能有主,外被境奪,內受見惑,遇有著有,聞空執空,乃至修道之士,取道向佛,而自生障,此未見性而沈淪之象也。佛則有心而不住于見,無念而不住于空,不獨迷不立而覺亦不立,寂然常照,虛妙圓靈,不以有念爲患,亦不以無念爲勝。所謂大解脫門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又豈文字語言所可表哉。然非佛所獨具而衆生不能也。衆生不了生死,不怖生死,不于此中求出路,甘自沈沒,此大可哀也。夫衆生者,惑而已矣。因惑而立生死,枉受諸苦,不知入生死者,此幻心也,出生死者,亦此幻心也。明心者,出生死之法也,智者頓覺,見一“心”字,即可悟入,愚者修證,必賴法以漸進,若論根本,實無頓漸次第之別,然必痛切生死,直下薦取,起心求道,則失之遠矣。

   以上所談,全乎文字理解,縱使緣此頓悟,非徹也,不足恃也,外境前來,又被奪矣,須死打活參,用實功夫,以求出路。所謂死打者,打殺一切念而已,如念佛,念至無能念所念,不但妄念不起,佛念亦不立,此由念佛法證入也。如參禅,朝參暮參,參至絕無意味處,四面如銅牆鐵壁時,忽然得個消息,不經十年廿年,根不著實,到實無所得時,應機突發,如夢頓覺,此由禅定法證入也。如我門之中,專修心中心密法,由六印開始而滿千座,或打七每日六座十二小時,接連叁四七;或于大月一次修九座十八小時,一日夜猛進,每年一二次,自無不證得叁昧,親見實相,此由密法證入也。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在人不在法也,在己不在師也。所謂活參者,言于下座時念念勿忘本來,才起一見,即以金剛王寶劍斬卻,纖塵不立,則一切處,一切時,本來面目,昭然自見。如是由體起用,見佛不被佛轉,見經不被法縛,見世事不被情惑,見道理不被識迷。二法如雙輪並進,上座證體,下座起用,根本既得,習氣雖來,一覺如紅爐化雪,久久力自充足,不待覺照而已空寂,此入門之正路也。若先求有得或妄冀神通,或自甘劣小,不敢承當,或徒通文字,以爲證得,妄自尊大,是生死上又加生死矣,爲其因地不正,未明成佛之義。有所求則心不死,心不死則性不見,性不見則體不大而用不宏,自謀適以自誤。蓋心有所加,其體已昧,永無出頭之望。凡我同志,欲了生死者,于心地法其加之意哉。

   銘曰:

   不是有心,不是無心。

   不是不見,不是不聞。

   了了覺知,不著見聞。

   蕩然無住,是名無心。

   心若無住,妄依何處?

   妄既不立,夙障自除。

   問心何來,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屬幻影。

   妙用恒沙,盡是緣心。

   緣心息處【注意】,頓證無生。

   無生實相,非可眼見。

   窈窈冥冥,其中有精。

   證悟之者,名曰見性。

   是故無求,心自甯一。

   無心可惑,是即大定。

   得大定者,無動無靜。

   無得無失,無喜無瞋。

   本位不移,起應萬機。

   不變隨緣,即無生死。

   成佛要訣,如是而已。

   【注意】:“心”,他力自力合作,逼到根塵脫開,前後際斷,于斷處,就在其間得個消息。到此地步,切勿松動,時時體會,到熟極時,如子母相依,又如自己姓名,永不忘失。

   心密工夫,可以直下見性,望仁者將此四十句每日讀幾遍,要爛熟于胸中,久久自然觸機即發,由真實體中得大機大用矣。

   叁昧,叁者,正也。昧者,受也。正受即爲正定。

  

《心性釋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大心之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