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最初之決定▪P4

  ..續本文上一頁折不回,自可精深嚴密,此是第二關。及至大事已明,會入不二,宜注重涵養,去其躁急,功夫純熟,自然爐火純青,幽光顯發,處處圓潤,此是第叁關。故學佛易,承當難;承當易,老實難;老實易,養道難。惟不用其所長,即常覺其所短,日進于道,必無退轉。然承當與自大不同,老實與死執不同,養道與守法不同。譬如寶器,第一取材,以品質精純爲主;第二雕琢,以手工細致爲貴;第叁打磨光潤;第四入土,以去火氣爲寶。蓋不經多年蘊藏,寶光不顯發也。學佛亦然。故心中若有一毫法見蘊積于內,即不肯不露,驕慢生于不覺,此何異仰天登山,不顧腳下,到處是生死坑,豈不危哉?此段切宜注意。

   二十五問:參語錄或答公案,往往不契時如何?

   答:此亦被境奪,不知脫卸。彼先有一勝負心,必得心,工文字者,更有文字習,此盡屬生死,故契不契,不在對方公案,而在內證,是即一切都是,不是即一切不是。如能根本透徹,即不參語錄,處處是語錄,不答公案,在在是公案,何必借他以爲己有,況他人是他人的,未必是我的,會即本來具足,不關自他契不契也。故禅有禅病,密有密習。修淨土切忌有死氣,以不是死了往生,就算究竟也;修禅宗切忌有標氣,以標則喜不自勝而近于狂,狂則輕他而入于慢,非真禅定也;修密切忌有法氣,以密法乃一時之借用,非如道士之捉妖,手不離符劍以爲究竟也。若執于法,即看處處都非法,徒自生惱,則又叁密清淨之謂何,非究竟也。深望同學者,時時顧到自己習氣,不要有此等氣味,並不要有火氣,令人不可近,亦不要有冰氣,自縛枯寂如寒蟬,常體察我平日之習氣,自然相契。

   二十六問:宗下語錄,可用功乎?

   答:學佛本旨,在去執見,衆生習氣,在見境即被奪,自無主張,流浪生死,此其根也。故必練習此心,不被流轉,所以二六時中,不雜用心,處處回顧本來。宗下法門,先令其開悟,悟個本來,既悟已,然後加以考試,出其不意,忽來一問,伊如照顧得到,暗箭亦可接,若照顧不到,即當面錯過。如問如何是佛,彼必著了佛,或思躲避,說如何不是佛,不知還是著了佛。如真見性人,著亦無礙,暗箭來時,接亦得,躲亦得,圓轉自如,皆無定法。故參公案,應在明心之後,借以考練心地,非藉公案即可發明心地也。近有人關門死參公案,終不得要領者有之。有心地已明,樂于禅昧,反被法縛者有之。有死執公案以爲法,不知隨處音聲言事,乃至鄙俚俗話,一切動作,盡是實相,乃生種種分別者有之。故法無定法,當機爲上,義無定義,善用則得。以密宗融通禅要,直證心田,以般若掃除禅病,歸于不二,說教說宗,兩無染習,言顯言密,盡得融通。如此廣大微妙法門,開千古未有之奇局者,其惟吾師大愚師尊一人而已。其能認識此理,推崇至再者,亦只諾那上師一人。近世人始稍稍領悟,知學佛最初之決定,惟在明心見性,欲開般若,先證心田,雖心中心法,未必個個當機,人人可學。但上根人,具有智慧而無法開啓,或苦修各宗而仍無出路者,則莫如修心中心法,較爲簡捷。至證叁昧,見實相後,般若門開,然後借公案以爲印證。譬如下棋者,必先懂棋法,然後參譜,方知其妙,而靈用又在棋譜之外,非可以教法傳也。

   二十七問:有修心中心法至二叁千座,仍不起用者何也?

   答此有五:一者習于門戶之見,不知法法融通之義。二者已入叁昧而不自知,有體而不達用。叁者依賴于佛,不明自心。四者死執于定,不明慧用,下座即放棄勿參。五者離師太早,無人督饬故。

   二十八問:有修心中心法,已開般若,而心忽放蕩,反無把持,則又何也?

   答:此于初開般若時,必生種種知見,苦無善知識督饬于後。若能隨起隨掃,與之決定,轉其知見,入于妙用,則不生障。非知見之生障也,乃著于知見而自障耳。此無他,限于所知,不再向上,自以爲究竟而止也。當知明心後,正要用功,不可一刻放松也。

   二十九問:何以密宗可以即生成就?

   答:此是機緣會合。其人善根已熟,故敢承當,信受勿疑,加以咒印加持之力,故可速得成就,非人人均可即生成就也。人生遇佛,必數百萬年一次,而能入大乘者,千萬人中,未必得一,如入大乘了義者,又千萬人中未必得一,入大乘了義而能修證者,又千萬人中未必得一。人生六十年,半世入夢,只叁十年一世耳。此叁十年中,童孩老病又去其半,只十五年耳。此十五年中,再加人事之阻擾,遊戲之荒蕪,又只七八年耳。若不痛切,匆匆老去,可不懼哉!

   叁十問:修行要訣,請再詳示,究有簡要法門否?

   答:法本無法,有何言說?今不得已而略說之,約有七條:

   (一)定宗旨。宗旨在自求自修,自除苦惱,自開智慧,自成佛,求佛只如問路求醫,走路吃藥,還在自己。所以佛學考據,只如地圖和藥方,與本病不相幹也。學佛者,是學與佛不二,同一無煩惱。清淨自在,不是變個佛。又宗旨在斷一切苦,所以要求究竟樂,而得究竟樂者,只在開智慧,求智慧在定,得定在坐,坐在法,而宗旨既定,中途方不疑退,此生必可成就。不問你修淨土禅宗密法,都要同此宗旨,同此目的。

   (二)明修義。一明本來,本來不用修,因冤枉而入病,要恢複本來,才叫做修,否則叫做建造,不叫修理。二修心與修理物品不同,當雲複,言複其本來也。物品之修理賴他,心之修複還賴乎自心,以妄心複妄心,至光明自在爲止。叁修心雖賴乎法,但教法只用于一時,取舍予奪在我,以明心見性爲體,起一切妙法爲用。四修宜重行,于一切行住坐臥時,無一不用凜覺,在佛堂修持者曰修坐,修坐只一時,而修行在時時。五修者修至明心見性爲第一關,見性後,開般若妙用,方可以除習氣,此是第二關,是先破無明,後除習氣,此禅密二宗,由果尋因,乃根本解決唯一辦法,與他宗不同。六以般若凜覺自己,觀世間一切皆平等,此即是大心。觀自己本體與佛不二,此即是正修。七無論何宗,皆以歸淨土爲止,或念阿彌陀佛以淨其土,或參禅修密以淨其土,明心見性後,方入正修,否則勞而無功,畢竟退轉。至不退轉時,在淨土宗曰阿鞞跋致,在禅宗曰破參,在密宗曰證叁昧悉地。

   (叁)求正法。一切佛法,本無邪正之別。但絕無一法可以普及、人人皆可當機之理。故不論禅淨密,法以當機爲正。如其人應修淨土而令之參禅,此即毒藥。如其人應修密宗而限以淨土,此亦是毒藥。故其責在師,師必負阿鼻之責。佛度衆生,本在去執,若再教伊執著,不使之活潑自在,實難辭咎。譬如治病,死守一法,以爲謹慎穩妥。而因循即可坐誤,不可不知。又求師不可以人情用事。如藥不對症,即當變計。如修淨土多年,不見功效,可以修密,至證叁昧後,回頭再修淨土,則決有把握矣。鄙人近始自信可以修淨土有幾分把握,故敢忠告。

   (四)防諸病。一勿苦修,凡毀殘身體,均非佛法,佛以得大自在爲主,上升極樂,如願苦行,何不入地獄修乎?當知苦行者,乃在堅定其志,百折不回,防其惰逸也。世人每以惡衣惡食爲苦,不知無智慧而心放蕩失主宰者,爲世間第一等苦人。學佛應從得定慧下手,無第二法也。二勿怨修,修之本意在解脫得自在,如因怨而修,則瞋根難拔,故當解釋,使其自然,此惟得定開慧解空,則入歡喜地矣。叁勿盲修,盲修之病,世人最多。凡未明心見性者,皆是盲修。故學佛第一要訣,在開智慧。明白後,方是正修。四勿壓修,凡修心多求死定,壓住妄念勿起之輩,日後反動危險,此皆壓修之病也。如一念不思,正坐定心。某會曾傳有此法,此名無記空,一也。終日禅定,硬製其念,自以爲得定,二也。硬行忍辱,不能觀空,久久成病,叁也。食齋持戒,非從本願,爲人情所沖動,不能持久,對人瞋恨,心不能素,四也。外道死守精氣神,臨死不能散功,或至癫狂,五也。此皆見功于一時,流弊在日後。近有腹脹欲死,乃至自殺,即此類也。種如是因,而欲得極樂之果,不亦大可憫哉。五勿小修,修行目的在成佛,如自甘劣小,即非大器,決不能成。故當發大願,修大行,只求此生開智慧成佛,大願也。我當以智慧救度一切衆生,大行也。六勿貪修,言不可見法即求,見師即拜,得一正法,當一門深入,不可心活。七宜自製,此又有七:一勿驕慢,二勿自喜而自是,叁勿惱恨,四勿性急,五勿怠惰,六勿衡量他人意境,七勿先求神通。此皆用功期內必有之毛病。功夫益深,習氣翻出益多,不可不防。可閱余之《乙亥講演錄》而細參之。

   (五)務八要。一要圓修。言心量宜大,則見義斯圓,自無門戶勝劣之見。二要痛修。言自己警覺痛切,則進步自速,此生必得究竟。叁要願修。言必有願力爲主,願力宜正大,宜切實。四要專修。言得有正法,當專一深入,自可由一門會入普門而圓矣。五要活修。言專一與固執呆板不同,心宜活潑,則得自在,且佛開種種法門,非可執一,隨時當有變化,第宗旨則無變易也。六要雙修。言我與佛相對成雙,求佛還當求己,一也。家庭修持,能得伴侶贊助,二也。修慧兼宜修福,發願必須行願,叁也。持齋者,口素更宜心素,勿見他過,四也。此均雙修,可得其全,功德亦易圓滿。七要實修。言功夫實在,冷暖自知,不可自欺,故以實行爲主。實行者,心行耳,非表面唱拜也。八要養修。言已發明心地,修有所得,必以涵養爲主,如玉之入土是也。

   (六)明過程。修行過程,本無定法,但亦有最要數點如下:甲、求得正法,言得正合我機之法也。或密或禅,或持名,或觀相,所以皆淨我自性之土而已。乙、如法修持,中途切不可雜以我見,自然得定。丙、開發般若,此言大智慧,由定而生,定慧相合即是戒,此名具足十戒。丁、明心見性,心地既明,則本性自見,色空不二,方不受惑。戊、心不惑,然後可除習氣,一空境,二空心(粗分),叁空法(細分),四空空(微細分),以上爲先開第六漏盡通,即名道通,是謂得體。己、發五神通,此謂起用,切不可先求,惟明心後自得開展,小有證效,喜則成魔,如無道通而先求此者,名曰妖通,則大誤矣。

   (七)示要訣。一、凡夫與佛,本體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故覺在後,覺在果地,並有始終不覺者。只要一覺,即是彼岸,故宜用一字訣,曰“阿”,言心有所起時,此在因地動念,常常先自凜覺,想我今入如是因,將來必得如是果,則恐懼而勿入矣。久久純熟,不至誤入。此阿字即是凜覺,即是照見,即是轉,即是空,即是無染,即是淨土。二、把持此心,如在通衢大道,一切形形色色,了了見聞,過而不留,與我無染,此便是佛境。叁、若有所接,只隨緣應付,善惡分明而不起我見,常與自己脾氣奮鬥,情爲我愛,轉而疏之,見爲我執,解而空之,久久自然自在。四、辨輕重。言觀世間無論千萬最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還抵不過我一修,而千萬個修,又抵不過我一覺,覺則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輕重利害不可比擬,當知衆苦只緣不覺,極樂無過明心。五、勿忘記,但有時忘記。或雖不忘記而力不能轉,又奈何。曰有二訣:一把未來之恐怖事先一想;二持咒,頓時可以覺轉。諸仁真肯用功者,每日勿忘修法,念念在覺,方是念念在佛,時時修時時照。一修一照,行之半年不間斷,並回向一切衆生,必定證叁昧見實相,皆得成佛。珍重!

  

《學佛最初之決定》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乙亥講演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