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今天只有粥吃也很好,只有破草房住也無所謂,胸襟豁達,心安理得,知足常樂,隨緣自在,這就是妙受用。曉得在妄念上做功夫,把我們的自性調理好,自然能得妙受用,“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也!平懷,就是心裏沒有絲毫的彎曲,平直坦率。泯然自盡,就是心裏空蕩蕩的,沒有半點煩惱。這是多麼美好啊!所以學佛是得大受用、開大智慧的。學佛不是求什麼東西,有所希求就壞了。求福報、求神通,那不是學佛;求財、求官,更不是學佛。一切都是假的,如空花水月,到頭一場空啊!所以,我們要時時認識真心,要依于妄念調修法身,不要讓妄念遮蓋真心。識得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從而不住相,就會得真實受用,不起煩惱。反過來呢?若不知道依于妄念調修法身,那就煩惱無窮,欲壑難填了。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萬,有了一萬想千萬、億萬,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煩惱痛苦也就無有了期了。
“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徹境中所起之妙用。”
這是進一步解說妄念的緣起。妄念固然是由真心所生起的,但若無境緣也無由生起。境緣就是“自性通徹境”。我們在前面反複講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衆生、花鳥蟲魚,都是自性所顯現。但同是凡夫的境緣,爲什麼會有種種不同呢?那是因爲業性使然。凡夫不識自性,故而迷惑。因惑而造業,因業而受報。由共業感現山河大地,複由別業感現十二類生。隨其善惡之因不同,感現的境緣也不同。種種不同的境緣,都是在自性中感通、在自性中了徹的,無有實體,虛妄不實。就自性來說,因也在其中,果也在其中。自性是超越因果的,種種不同的境緣都是“自性通徹境”,此即所謂“第八識的相分”。而“第八識的見分”又對“相分”分別取舍,這種分別取舍即所謂的“妄念”。同是一個第八識——阿賴耶識,在迷即第八識,在悟即“如來藏心”。故而,若能“依于妄念,調修法身”——返迷歸悟,則“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徹境中所起之妙用”。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啊!
“以無取舍心護持之,因其生滅未能超越法身妙用王之境也。”
顧名思義,“妄念”是虛妄不實之念。因其對虛妄不實的外境分別取舍,故其“分別取舍”也是虛妄不實的。妄念雖“妄”,卻是真心的妙用。一旦識取真心,就要好好地“護持之”。護是保護,持是維持,好好地保護它,維持其“作主”的地位,所以真心又稱“主人翁”。怎樣護持它呀?“以無取舍心護持之”,要以對外境不取不舍的方法護持真心。對一切外境,都不要起心分別:這個東西好,要取到它;那個東西不好,要舍棄它。不要有愛憎取舍之心,把這愛憎取舍之心拿掉,就是保護真心。我們之所以不得解脫,壞就壞在“愛、憎、取、舍”上。哎呀!這金子多好,要取到手!這地方不好,趕快遠離。
講到這裏,想起一則現代公案。杭州有個法師,他說:“講《金剛經》的人雖然不少,但一句話就能把他們問倒。《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無淨相、無垢相,那麼,這裏有一泡大糞,你無相,把它吃掉吧!”這哪裏是诘難講《金剛經》者,這是在诘難《金剛經》的經義啊!其實他這問話很容易答。答他:“請你銜將來。”你不是讓我吃掉它嗎?那就請你用嘴把它銜過來吧!這是客氣的答法,如果不客氣,就震喝他:“嘿!你這法師竟然被一泡大糞埋掉了。”他看見這泡大糞,著相了,就等于被大糞埋掉了。這都是愛憎取舍分別之心在作怪啊!因此,我們不能對外境起愛憎取舍之心,這就是護持真心。
爲何要這樣護持真心呢?“因其生滅未能超越法身妙用王之境也”。因妄念生滅沒有能夠超越“法身妙用王”的境界啊!法身的妙用是包容一切的,故而稱“王”。妄念的生滅當然也在“法身妙用王”的境界之內,不出真心妙用的範圍。所以,妄念盡管有生有滅,只要我不跟你跑,不爲你所牽,不爲你所動,那就是護持真心了。
“妄念雖具無明色相,而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淨中。”
《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又稱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蘊屬色法,色法有相。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都是色相。受、想、行、識是心法,心法無相。妄想屬于心法,可是,爲什麼說妄念“具無明色相”呢?起妄念就是有住著、有執取。執取什麼?執取色法虛妄的形象——執取色相。妄念一起,頭腦中就有色相的影子,所以說妄念“具無明色相”。其實,心法就是色法,色法就是心法。離開真心哪有二法?但因無明之故,心法一動,就是色法的影子,故稱“無明色相”。無明色相同樣是虛妄的、不可得。假如你能“依于妄念,調修法身”,則“所現之妄念皆調現爲自性之妙受用”。爲什麼妄念能夠翻成妙受用呢?因“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淨中”。
這裏講的“自性”,是“自身性質”的意思。妄念的自身性質是虛妄不實的,也可以說,妄念無自性,猶如“空中華”——就好象看到虛空中有花朵。那是眼睛有毛病了,眼睛裏長了翳,才會看到空中有花,其實空中是沒有花的。眼裏有翳,比喻自心的妄想執著;見空中花,比喻認虛作實,妄執妄取。這不但迷惑于虛空——不見真如實性,而且也不見實華生處——也不能了知妄念與妄境都是真心的妙用。無明、妄念皆如“空中華”(古時華、花二字通用),均無有實體,都是虛妄的。可是它爲什麼能生起來呢?就是因爲我們具有靈明真心啊!真心如大海,妄念似浪花。無大海便無海浪,無真心何來妄念?真心就是智慧法身,真心本來就是清淨的。所以,妄念的自身性質並沒有超出“智慧法身之清淨中”。證道歌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無明的真實性質,就是真如佛性;如幻如化的“本來空”之身,就是智慧法身。因爲虛妄的身心並沒有超出清淨智慧法身的範圍。這就是實相、就是一真法界。
“故于廣大不斷之光明所照中,妄念自性原空也。”
“廣大不斷之光明”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智慧法身。法身是廣大無比、永遠不斷、光明無量的。《佛說阿彌陀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就是空間之“廣大”,無量壽就是時間之“不斷”,阿彌陀就是“廣大不斷之光明”。我們修行,無論念佛、參禅、修密,都是修心。心空淨了,就會光明大放。現在爲什麼不放光明?因爲有無明遮蓋,就象珍珠被汙泥包裹,光明不見了。但是,雖不見還是有啊!其實,光明並沒有離開我們,日常生活中,工作、作文章、創造發明等等,這些仍然是光明,仍然是法身的妙用,只是沒有全部發揮出來罷了。在這個“廣大不斷之光明”的朗照之中,所有一切妄念的自身性質,原本都是空寂的。
不要怕妄念,妄念息下去就是真心。妄念若起,要象水上畫圖一樣隨畫隨滅,不要有停留,不要有執著,立即凜然一覺,起滅隨無。淨土宗提佛號,禅宗起疑情,密宗持印咒,都是爲了轉化妄念、保護真心。如此綿密行去,不過幾年功夫一定成就。怕的是我們不肯這樣做,不肯綿綿密密地保護,而是任由妄念紛飛,並且縱之任之,讓它象大火燒起來一樣——縱之使熾,那就不能成就了。所以,只要認識妄念自性原空,不要怕它,它就是真心的妙用,就是道行。念佛、參禅、修密,其目的都是爲了將妄念斬斷,不隨之流浪。若無“滲漏之妄念”,就斷了“輪回業因”。
“如是長久串習行持,則妄念自起調治,動靜無分,得無壞住。”
朝于斯、夕于斯、流離于斯、顛沛于斯,時時刻刻做功夫,在在處處不妄記,就叫“長久串習”。行就是實行,實際去做;持是堅持,長恒如是。如果這樣“長久串習行持”,則“妄念自起調治,動靜無分,得無壞住”。自起調治,即不用你降服它,它自己就降服了。我們做功夫就象牧牛,一開始要時時刻刻地管教,待調伏它了,不用管,它也服從你。到那時要起念就起念,要不起念就不起念。起念是派用場,若不用它,便不起念,那就修成功了。凡夫作不得念頭的主,不要它起還是要起,念頭自己從心裏跳出來,故稱“妄念”。如果修行人也如此,那是功夫沒做好,那就需要端正認識,好好用功。“動靜無分”,即動也好,靜也好,打坐也好,勞動也好,都沒有分別,都是如此。我讓你動念頭,你就動;不讓你動念頭,你就不動,動靜一如。正起念時,也不見有念從何而起,這就是時時刻刻無念可起,而不是死水一潭,一個念也沒有,只是不住著。到這個地步,就“得無壞住”,就不會壞了。我們這個色身要壞的、要死的,緣盡便會四大分離,而法身是不會壞的。得無壞住,就成道了。大手印叫我們在心地上做功夫,不需要修什麼別的法門,直接在心地上用功就行。時時觀照,如水上畫圖,毫無住著。這樣做功夫,久久妄念就自然調伏,那就結成道果,“得無壞住”了。所以,密宗的無上部修法和禅宗是一樣的,禅宗也是叫你無修而修。故心地法門非常重要。
“極其功用,雖現喜憂疑慮之妄念與凡夫同,然不似其成壞之實執,而集諸行業,隨貪欲力成轉移。”
極其功用,就是我們這樣觀照用功到了極點。這時候,“雖現喜憂疑慮之妄念與凡夫同”,遇壞事憂慮,遇好事歡喜,做事情還有疑慮(但絕非疑師、疑法,絕非疑及根本),這些喜歡、憂愁、疑慮都是妄念,與凡夫的喜歡、憂愁、疑慮一個樣。“然不似其成壞之實執”,然而,卻不象凡夫那樣,把所喜歡的、所憂愁的、所疑慮的境界執爲實有。雖然也動一動“喜憂疑慮之妄念”,但他不死執,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認爲有什麼實體可成,有什麼實體可壞。凡夫把妄想境界執以爲實,心裏一直不安,耿耿于懷,朝朝暮暮都在心裏盤算。煩惱啊、煩惱啊!凡夫的一生是在妄想和煩惱中度過的,這是多麼苦啊!這就是迷惑。因惑而造業,因業而受報,就是“集諸行業,隨貪欲力成轉移”。凡夫自己作不得主,而是隨著貪欲之力轉移。真用功修行,“極其功用”的人,雖然也有“喜憂疑慮之妄念”,但是一轉就過去了,不隨著貪欲力轉移,不是耿耿于懷,不是朝朝暮暮地盤算個不停;所以不同啊!他遇到悲傷的事情,也不是不哭泣;遇到喜歡的事情,也不是不歡笑。但嗚嗚一哭、哈哈一笑就過去了,心裏還是平坦坦的。“極其功用”的人,並不是喜也不會笑,悲也不會哭,不是死人、木頭人。功夫到了那個時候,喜笑怒罵都是佛法,都是道行!
《大手印淺釋 第四講 大手印之行 叁、依于妄念,調修法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