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念淨土 視師如佛
時間:2009年4月10日
地點:臺北祖菩道場
趨向完美的生命
對華人來講,觀世音與阿彌陀佛就像父母一樣。早上誦觀世音普門品,向觀世音祈求賜與慈悲喜舍,讓我存活的一日可以踏實地,心不離菩提心,如同觀音一樣尋聲救苦,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日暮時課誦《佛說阿彌陀佛經》,憶念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祈禱。早上對一天的開始充滿著希望,所以用慈悲來活在當下。晚上就寢,不曉得無常何時會降臨,所以向阿彌陀佛祈求:當我面對無常之時,祈求阿彌陀佛放光前來接引。
這是很棒的一種思維。如果我們心中有阿彌陀佛,就不再恐懼無常出現;如果我們呼吸有觀世音,所作的任何事都是慈悲。這樣生命就能逐漸趨向完美,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極樂淨土快速成就
阿彌陀佛對娑婆世界衆生來說非常重要,原因是:要受生到淨土,至少要清淨煩惱障,這對欲界衆生是有困難的。唯有阿彌陀佛的宏願,得以攝受救度尚未清淨的衆生。換言之,唯有阿彌陀佛淨土可以帶業往生。
稱爲「極樂」是說在阿彌陀佛淨土不需要經由四生,所有都是蓮花化生,同時那裏沒有老病死的問題。所以對人來講,這是一個極樂的地方。想要快速成就、究竟成佛,就要到極樂淨土。
根本最勝法
偉大的學者噶瑪洽美,將佛陀談到阿彌陀佛的經典:《阿彌陀佛經》、《淨土莊嚴經》、《悲華經》、《虹光鼓音經》等,萃取其中精華而編撰《清淨極樂淨土祈禱經》。
《清淨極樂淨土祈禱經》是一部非常根本、最爲殊勝的法門,噶瑪洽美說:「日常一心祈禱之,手雖酸痛筆不停,日思饒益更廣大,若有願讀當流布,無有利益勝此文,亦無更加深奧義,是我根本最勝法,切莫閑置勤修持,此文源自契經處,未經讀傳可誦之。」就是說,沒有其他比這部經文更大的利益,也沒有更加深廣的奧義,大家應該勤加修持。這部經文源自顯宗的契經,沒有經過讀傳,一樣可以念誦。
《蓮花花鬘》是《清淨極樂淨土祈禱文》的注釋本。「蓮花花鬘」首先說明撰文的動機,爾後略說受生淨土的四種原因。
噶瑪洽美仁波切撰寫《蓮花花鬘》的動機:爲讓一切有情衆生,都能獲得究竟覺悟的境界,一時得以受生西方極樂淨土。爲什麼講「一時」而不是「究竟」?因爲西方極樂淨土是學堂,那裏不是究竟成就的所在。在阿彌陀佛淨土,沒有人世間的障礙,不會受到老病死的束縛,是最容易成佛的地方。在阿彌陀佛淨土成佛之後,可以發願再受生到其他淨土,所以說阿彌陀佛淨土是學堂。
受生淨土的四因
第一種因:憶念阿彌陀佛淨土的境界。要先了解阿彌陀佛淨土的境界,而且時時刻刻不能忘記。
第二種因:積聚廣大的資糧。就像我們搭車要買車票一樣,必須要有足夠的金錢,少一塊錢車票不會賣給你。積聚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的方法有許多,其中以「七支供養」最爲得力、直接。在聽聞佛法或修任何本尊儀軌之前,都要先獻七支供養文的原因就在這裏。
七支供養:頂禮、供養、忏悔、隨喜、請轉*輪、請不入涅槃、回向。頂禮、忏悔、隨喜都是供養,特別是向上師忏悔,是一種無上的供養。
第叁種因:發菩提心。
第四種因:爲受生極樂淨土回向與祈禱。不斷地向上師本尊空行、向阿彌陀佛禱告、祈求及回向。
能俱足這四種因,才能順利地受生阿彌陀佛淨土。不是聽聞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保證受生極樂淨土。
厭離輪回斷貪執
對輪回的痛苦生起厭離心,斷除對輪回的貪執,才能順利發願往生極樂淨土。我們要想清楚輪回的痛苦:即使這一生很幸福,最後幸福將被死神搶奪,因爲終究還是要面對老病死。對每一位老病死的人來說,幸福就是一種毒藥,會讓你更舍不得。應當對輪回的痛苦,有這樣的感受而生起厭離心。
願諸佛菩薩常住心中
透過思惟,才能有願行。歲月催人老,應爲自己的生命負責。要思惟自己此生爲人,不能改變過去,必須掌握現在。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老病死的痛苦、無奈與恐懼,能夠從自己內心深處有感而發、有所體會而發的願,將不會是嘴巴說說而已。
此願就是願自己在臨終之前能親見諸佛菩薩。一般人在彌留的時候,會念著一些過往親友、父母的名字,這表示他的心顯現中陰的現象,在中陰境之中。
鮮少有人會在彌留時看到佛、菩薩,因爲在你健康時,佛菩薩是在那個深山,而你最親近、所喜愛的,不是那個深山上的菩薩。你會抱著你的小孩親吻,但你從來不會以喜悅的心抱著菩薩親吻。可是你會跪在菩薩前痛哭,要求菩薩解決你的痛苦。所以彌留時,所顯現出來的,就是你很快樂抱著你兒子親吻的境。情欲的糾葛,便在此時産生作用,輪回的根源就在這裏。
如果你在彌留時能憶起上師、憶起諸佛菩薩,那你彌留講出來的就不是過往親人的名字,而是諸佛的名號、真言。
我要提醒諸位的是:讓佛進入自己的內心,而且常住心中。無論遇到什麼事,所想到的不是我的小孩、不是我的先生、太太,想到的是「佛」。
觀想阿彌陀佛淨土
阿彌陀佛的淨土在日落處略上方,是西北方,通常會說是西方。距離我們超越叁千大千世界,大概就是一個銀河星系之外。人的眼睛沒有辦法看得見,唯有依清淨的心,才能與阿彌陀佛來相應。所以究竟來說,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在清淨者的心中。但對欲界衆生講這句話太過于矯情。
無量劫前,阿彌陀佛曾爲奇木卻國王,他在寶藏佛前初發菩提心,受菩薩戒,領受極樂淨土法門。在積聚無量資糧後,阿彌陀佛許下誓願:如果祈禱受生極樂淨土的衆生,能真正受生淨土,我才願意成佛。如果有人祈禱往生極樂淨土,不能往生者,我誓不願成佛。最終圓滿資糧、達成願求,成就阿彌陀佛果位。因爲阿彌陀佛的誓願,讓凡是虔誠祈禱受生極樂淨土者,就能承佛威力而圓滿。
我們凡夫的肉眼不能看見極樂淨土,但根據我們所聽聞的,所觀想的力量,它能清楚的顯現在我們心中。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憶念淨土心不渙散
當我們在讀誦極樂淨土祈禱經時,心不可以渙散。最好的譬喻是這樣:如果十分鍾以後你會死亡,那你現在要做什麼准備?當然是跟阿彌陀佛祈求。要用這樣子的專注力,因爲剩下十分鍾而已,我再不求已經來不及了,以「最後十分鍾」的專注力來向阿彌陀佛祈求,阿彌陀佛一定可以進入到你的內心之中。
當我們還是挂念世俗事物時,在往生臨終之前,會造成許多障礙。臨命終時,你會看到幻象曆曆在前,因此內心渙散,不容易集中、專注、一心憶念阿彌陀佛,因此再度墮入輪回之中。
總之,當我們在讀誦極樂淨土祈禱經時,應該要觀想自己就是受生在淨土之中。當我們在讀經時,周遭就是西方淨土,阿彌陀佛就在你的對面。自己就坐在蓮花上,蓮花盛開,…以如是的信心跟熱誠來讀誦阿彌陀佛經,這是積聚第一因,憶念淨土最好的方式。
視師如佛是「莫古」
對叁主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以及眷屬等,能專一、虔誠、具足信心,而這個信心不是相信,而是「莫古」。
「莫古」是來自內心深處一種已經超越相信與不相信的信心。我問過我的上師什麼是「莫古」?我的上師告訴我說:「你相信你的上師是佛,這個就叫做莫古。」
什麼是佛?在未成佛之前,你無法盡知。我們都是從唐卡、圖片、佛像得到印象,但不了解佛的功德,如何知道什麼是佛?我們只能從佛所說、從經文、從佛的傳記來了解與揣摩,而這樣子的了解揣摩,又是根據個人的所知、偏好。所以說每個人都各自擁有心中的佛,這是極危險的。唯一可以去除這種危險,就只有讀經典,從經典的描述、上師的口述,慢慢地累積對佛的印象。但千萬不要過度的神格化,把佛當做是那個佛像。那個佛像只代表佛,那個佛像不是佛。
學佛最大的障礙
我們把佛想象成很高貴、完美無缺。以這樣的思維來看待佛,那佛應該是不會吃飯、上廁所的,會上廁所就不完美了。那麼人間到哪裏去找一個佛?
許多人因爲認知有偏差,他心中的佛是那麼的完美、慈悲、有智慧,當他去看上師時,上師會打噴嚏、吐痰、吃飯、拉肚子…,所以要視師如佛是不可能,因爲跟心中所想象的佛差了十萬八千裏。
我們在學佛過程最大的障礙就在這裏,今天我把它指出來。因爲錯誤的認知,導致邪思邪念盤據在你的心中,然後用你的邪知邪念看待上師。往往上師的一個微笑會讓你相信他就是佛,可是上師對你的辱罵,你會把他視爲魔鬼。這樣我們學佛要去跟誰學啊?這些觀念沒有厘清之前,要視師如佛、要生起莫古、相信上師就是佛,那是很困難的。
這一點你們好好地想一想,想通了,真正的「莫古」─信心,才有辦法建立。多看看祖師的傳記,然後不要用自己的分別去看待他人。「莫古」到現在還沒有適合的形容詞直接來翻譯。「孺慕決信」是我們最後沒有辦法,找不到更恰當的形容詞來傳譯「莫古」,所以最後就用「孺慕決信」來做爲定稿。 「孺慕決信」大家要特別把它做記號,「孺慕決信」就是「莫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