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之初—四不共加行
文/噶瑪天津仁波切
長期以來,民間信仰恣意汲取佛教的表象素材,造成神佛不分的錯誤現象。神佛,絕非一家!雖然這在臺灣既成的謬解,如今要獨排衆議,亦不得不慨歎「無力可回天」,但在知見上,希望有心學習佛法的諸位,能逐步建立起正確的觀念。
倘能停止一切外緣,把心專注于佛法,遵循佛陀的教示:萬相皆是己心幻化。深入體解:白天與夜晚,醒時或睡覺,無非都是一樣的夢;如同泡影一般,無根無基。所謂的真與假、美或醜,細細剖析,都不過是自我的認爲;好與壞,也是自我的界限。當諸位能將生活認知與態度,轉化成無一不是佛法的修持,那麼,聖凡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天壤之別;凡聖之間,終究無任何的界限。
那麼,如何學習佛法呢?首先動機正確,爾後皈依受教,一切以聽聞爲基礎。受戒發菩提心,如受教育般,次第學修。
開始修行時,必須完全信服佛法。堅固對佛法的信念,以及清除業障。修金剛乘,進一步須行持皈依大禮拜。接著受菩薩戒,開顯菩提心;誓願爲求證悟,上登佛果,下濟群生,奉行菩薩道。如此一來,修行的方針目標得以確立。期間,親近一位如法的上師仁波切,一心爲法忘軀。在法的真義中,沒有靈與欲的掙紮,信與行的矛盾;將一切交給叁寶,坦蕩無私。內心的塵垢,在上師的加持之下逐漸清淨:金剛薩埵百字明修持開始,透過自己不間斷的努力,淨化以往所知的染汙,並且更進一步了達自己所堅信的佛法,對能知的預設心識一並加以清淨;如此,凡夫的色身即可得到甘露般的清淨。但是,在微細心識上面,還是難免存在著很難自我發現到的傲慢或我執。譬如有人吸煙,你內心會不高興一樣。因此必須要獻曼達──布施你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純淨的心靈。直至你終將與虛空等量,無內無外,十方上下,無垠廣大,八千毫孔真如世界,不一不二,明明白白洞悉一切,積聚福慧二資糧。所聚福德,以六度爲精神,如菩薩觀衆生,究竟無有衆生可利益。是智者見衆生如水中月、如水聚沫,亦如水上泡。所行一切善,舍離我行善;因爲我與衆生皆因衆緣和合而生法,實無自性,其體性是空。故行善兼顧叁輪非實有,能滅煩惱障。
上師相應法是四加行最後的一環,主要是與傳承上師相應合而爲一。在修行的道上,上師是唯一能令我們開悟者。因此當諸位修持到這一階段,上師自然能將諸位的疑惑轉化成智慧;由于諸位堅固的信心,給予多種灌頂與各種適合諸位習性修行的法門。
此爲法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