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談歸巢
文/噶瑪天津仁波切
皈依是唯一的解脫之道;不皈依,就無法超越一切生死憂惱。
皈依的意義,並非求得庇護,或以成爲誰的弟子滿足虛榮。皈依動機若不在求了解生命的真谛與本質,無論皈依了誰,都只是一種空洞的形式。畏懼輪回之苦,誓願究竟成佛、以渡化衆生亦皆成佛,如此的皈依發心才正確。佛法的可貴,在于你完全能在自由自主的情況下選擇,因了解佛法僧叁寶的可貴,而向上師求皈依。深刻了解所將追隨的上師很重要,畢竟,皈依意謂著成爲一個追求佛法、追隨上師努力修行的人。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皈依都不具意義。若未皈依上師成爲佛教徒,即不能入佛法大海,嘗甘露妙味。縱然自能讀解經典,無上師引導,亦難盡知佛陀法教的本義。
藏傳佛教的皈依,分爲前行與正行。前行的部份,皈依者,必須從自心生起皈依的心願,以身口意皈依。做好完全信服的准備,就是圓滿了皈依前行。皈依中有剪發儀式,上師剪去弟子一小撮頭發,象征效法佛陀當年爲弟子剃度的威儀,但並非剃度。剪發更意味著剪除八萬四千煩惱、以及對上師的無上供養。凡皈依弟子,都可親自從我手中領受皈依證和法名、居士法衣、念珠,這叁種神聖的禮物分別代表叁種重生。
第一、賜予皈依證和法名,代表「心」的重生。象征你的過去已然清淨,獲得新生。第二、賜予居士法衣,代表「身」的重生。身之重生,發生在自己的子宮內。子宮,是蘊育佛性的保護網所依處。所以男人也有「子宮」,不要把子宮唯獨與女性做聯想,或談到子宮就覺得不潔。你應學習重新認識身體,不再被身體所操控,進而妥善運用之。諸佛都在擁有身體的時候證悟,曆代禅師語錄每每揭示:「此身即是道場,此身即是菩提。」發現身體的重要與奧秘,是修行一大課題。關于生的秘密,叁乘佛教之中,唯獨金剛乘密續談得最徹底,而且對身體能量的升華轉化,有相當殊勝的教授。每人對身體的觀感認知各異,如何讓「自己的存在」、讓「自己的能量」提升!這就是密續的秘密。其實密續講的就是「生命的能量淨化」--指導行者怎樣提升能量、攀越心靈的喜馬拉雅山。攀峰至頂,花朵綻放,即是覺悟成佛。
第叁、賜予念珠,代表「語」的重生。一百零八顆念珠,由兩股金剛線穿繞而成,兩端會合處,有形似葫蘆的珠首,分上下兩部份:上面代表佛父(上樂金剛),下面代表佛母(金剛亥母),兩者合一即佛父佛母無二,爲雙運本尊的象征。兩股金剛線,代表兩種菩提心--「俗義谛菩提心」與「勝義谛菩提心」。一百零八顆念珠,代表慈悲心;每顆念珠也代表一尊佛。當證得菩提時,心就會消融于菩提,只有菩提,只有「覺」的存在;心只有清淨、沒有心的概念。從今只說正語,口不離真言。
獲得叁種象征的重生,表示你已舍離過去和未來,願意追隨上師活在當下。皈依的善業利益不可衡量,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佛教各乘的皈依,皈依對象、皈依時間、皈依動機都不同。以對象來說,小乘「皈依僧寶」、辟支佛乘(中乘)「皈依法」、大乘「皈依佛陀」,此乃彌勒菩薩所言。而金剛乘的皈依對象,可分爲外、內、密叁層次:外在的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叁寶。內在的皈依,是皈依「上師、本尊、空行護法」叁根本(皈依叁寶叁根本,就是藏傳佛教金剛乘的六皈依。)上師、本尊、護法,與佛、法、僧無分別。視上師爲佛,乃金剛乘特有的認知。秘密的皈依,是皈依自性法報化叁身。
就皈依時間而言,小乘、中乘只是「今生皈依」,大乘是「直至成佛我皈依」。而動機,小乘中乘唯求自己了生脫死、解脫輪回,大乘則以「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來皈依,金剛乘更在大乘的基礎上,爲渡化無量衆生,自己願先迅速解脫。大乘、金剛乘的皈依誓願與功德力,能持續到成佛,但行者生生世世、無時無刻,都必須一再皈依。
總之,以自利利他的菩提心爲高貴的皈依動機、同時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爲修行之所依,「願衆生皆能具足快樂以及快樂的因,願衆生都能遠離痛苦以及苦的因,願衆生不離無苦之妙樂,願衆生皆能遠離怨親愛憎,住大平等舍。」精進勤修布施等諸善根,爲利一切有情,而願成佛--這才是學習大乘佛法正確的動機與目的。
輪回唯一是苦,唯有皈依才是究竟的庇護處。皈依是「自我決定舍離一切痛苦」的體現;痛苦不是來自于「那個讓你痛苦的人事物」,而是來自于「你自己的大腦」,因爲大腦充滿錯誤認知、負面情緒、煩惱染汙、顛倒扭曲等心病。圓滿的皈依,讓我們成爲佛教徒,認真活在生命之中。回首前塵,你的心習于向外攀緣,求得外在擁有;皈依後,要能逐漸轉爲內省心觀。但必須在上師的教導下,看清心的幻化,你才會發現「存在的秘密」。
藉由皈依,步上覺悟成佛之道,所享受的自由與喜樂,就好像從暗無天日的監獄出奔、迎向陽光,亦如鳥雀飛出牢籠重返自然、遨翔于藍天!皈依一位心靈導師,定止一處,是紛亂時局中,最佳的身心安頓之道。